成语“退避三舍”源自何处?退避三舍成语典故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主动躲开冲突,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古代,舍是一个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就是三十里。如此说来,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了。
行军打仗,向来是占尽先机的一方最易取胜。即使有时候选择以逸待劳的方式,也只需坚守不出就行了。两军交战,后撤不仅给敌军以可乘之机,对于己方士气来说,也是巨大的打击,可谓是兵家大忌。
那么,退避三舍一词是源自何处呢?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晋文公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德。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位君王。在当上晋国的国君之前,重耳的经历极为坎坷。由于,晋国发生了内乱,身为贵族的重耳受到了多方势力的威胁。为了保住性命,他只能和心腹手下赵衰、胥臣等人一起逃往别国。
可是,齐国、楚国、秦国等较大的诸侯国担心引火烧身,都不敢接纳晋文公一行人。无奈之下,重耳只好领着手下逃到了自己母亲的故国翟国。
流亡翟国,只是重耳迫不得已的举动。他本想等晋国安定之后便回家,不料新即位的晋惠公仍然无法稳定晋国的局势。更为糟糕的是,晋惠公对重耳很是仇视。晋惠公八年(公元前643年),晋惠公担心重耳会回国抢夺王位,于是,派了很多刺客前去翟国刺杀重耳。此时,重耳等人已经在翟国居住了十二年。
适应了翟国生活的他们,早就把翟国看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但是,面对残忍的晋惠公,重耳等人只好再次选择逃亡。他们听说齐国国君齐桓公英明神武,求贤若渴,于是,想要去齐国碰碰运气,看齐桓公能否接纳他们。去往齐国的途中,重耳经过了卫国。卫国的国君卫文公见重耳等人非常落魄,心中很是不屑。
卫文公虽然没有在言语上侮辱重耳,但每顿饭只给重耳准备粗茶淡饭。敏感的重耳意识到了卫文公的蔑视,于是,加快了去往齐国的步伐。但是,连日的奔波,使得重耳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又坚持走了几天,重耳饿的前胸贴后背,实在是受不了了。为了维持生存,重耳放下贵族的架子,向沿途的村民讨要食物。
但是,看到面黄肌瘦的重耳,村民们连正眼都不看一眼。重耳多次讨要,他们才嘲笑着将一个土块递了过去。看着手中的土块,重耳气的说不出话来。在重耳看来,士可杀不可辱,何况自己还是晋国的贵族。他忍无可忍,当即有了轻生的想法。随行的赵衰赶忙拦住重耳,耐心地开导道:土块代表着土地,他们给你土块,就是想要向你臣服啊。
听了赵衰的话,重耳长叹一声,然后,继续向前方走去。
之后,重耳等人相继来到了齐国、曹国、宋国和郑国,但都没能长久地呆下去。离开宋国后,重耳又来到了楚国。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很早就听说了重耳的贤德之名,于是,对重耳等人很是优待。重耳过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招待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看着重耳如坐针毡的样子,赵衰笑着说道:主公逃亡了这么多年,呆过的国家有很多。不说那些慢待我们的大国,很多小国都特别轻视我们。现在楚成王这么尊重主公,主公万万不能推辞。因为,这是上天要帮助主公啊。重耳听了之后点点头,从此便在楚成王的面前不卑不亢起来。
重耳心怀大志,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虽然身在他乡,但他每天都坚持读书学习。十几年的逃亡生涯,不仅使重耳的意志得到了磨砺,还使重耳懂得了感恩。有一天,重耳诚恳地对楚成王说道:不管是奇珍异宝,还是绫罗绸缎,大王这里都是应有尽有。我想了很久,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
楚成王笑着说道:那你就要好好想想了,以后你回到了晋国,该用什么东西来回报寡人呢?重耳想了一会,诚恳地说道:大王的恩情我定会铭记在心,如果楚、晋两国迫不得已发动战争的话,我将后撤九十里,以此报恩。楚成王听了之后并没有放在心上,但一诺千金的重耳却始终记着这件事。
此后,重耳回到了晋国并继承了王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执政之后励精图治,使得晋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晋国日益强盛后,迅速引起了楚国的警觉。楚国的大将子玉担心晋文公有吞并楚国之心,于是,不断建议楚成王攻打晋国。楚成王屡次拒绝,可子玉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楚成王不厌其烦,只好同意让子玉领兵出击。晋文公五年(632年),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省范县南部)一带排兵布阵。战斗还未开始,晋文公就下达了后退九十里的命令。接到命令后,晋国的一些将军很是不满,他们皱着眉头,发着牢骚:我们晋军是国君率领,而楚军只不过是由臣子子玉率领。臣子不避国君也就罢了,怎么国君反倒要避起臣子来呢?
面对部下的不满,晋文公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让大军后撤。直到后退了九十里后,晋文公才让大家停了下来。看到晋军后撤,子玉立即令楚军发动进攻。晋军虽然未能占到先机,但晋文公冷静地分析战况,及时让晋军避过了楚军的之一轮进攻。接着,晋文公利用突然刮起的沙尘掩盖晋军的踪迹,然后趁楚军不备突然发动进攻,将楚军断成两截。子玉见大军首尾不能相顾,赶快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之后,晋军果断追击,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子玉多次试图重整军队,但都没能成功。最终,神情恍惚的子玉自杀了,晋军赢得了胜利。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不仅遵守了当年的诺言,还凭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打垮了楚军,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这霸主二字,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