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唐诗《长干曲》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原文】
长干①曲四首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
停船暂借问③,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④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⑤不相识。
【注释】
①【长干】在金陵。
②【横塘】在今南京西南麒麟门外,与长干相近。
③【借问】船家女真直率也,才问罢郎家何处,不及回答,旋而自言横塘人。
④【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
⑤【生小】从小。
【白话译文】
其一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其二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赏析】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之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
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之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之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
如之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描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但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之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作者介绍】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年少时,诗风轻浮。从军边塞后,诗风大变,风骨凛然,感情昂扬。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等。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设为问答,情趣盎然,富有民歌风味。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曾使李白大为佩服。有《崔颢诗集》1卷,存诗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