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唐诗《题齐安城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原文】
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呜轧wū yà;:吹角声。
【赏析】
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公元618年唐高祖改隋郡为州,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诗当作于武宗会昌(841-846)初作者出守黄州期间。
这首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升菴诗话》)清王渔洋更说: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带经堂诗话》)说它数字运用颇妙,确不乏见地;兹再予伸论如下。
此诗首句呜轧(一作呜咽)江楼角一声,一声两字很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之一声,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甚著。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之际,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 *** 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也不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乃因其数字的运用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则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令人不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