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将军造反,那些士兵是听从谁的指挥?
在古代如果将军造反,那些士兵是听从谁的指挥?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古代将军造反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指挥下面的军队,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信息差。
因为古代的通讯手段,实在太差,所以导致下面军队的士兵,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只有高层少部分将领,才会知道造反的真相。但这些高层将领,往往又是造反圈子的核心成员,自然不会反对造反了。
至于底层士兵,就算偶尔有几个猜到真相,意识到自己是在造反,同样也不敢主动站出来反抗。因为一旦站出来,铁定会被带头的将领杀掉立威。就算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也只能捏着鼻子上贼船,跟着一起造反了。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信息差。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历史上几场特殊的战争和叛乱。看看历史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到底都是怎么执掌兵权的?
首先是秦国灭楚之战。公元前225年,随着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之后,秦始皇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头上。当时楚国正在内讧,正是灭楚的好时机。对于灭楚这件事,整个秦国高层,也都达成了共识。
但是,在出兵多少这个问题上,秦国高层却出现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以李信为首的一些大将,主张出兵二十万左右。而以王翦为首的一群人,则认为至少要出兵六十万才能灭楚。对于这两个方案,秦始皇略作犹豫之后,就选择了李信的方案。
但结果,当李信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之后,却被楚国打得大败而回。最终,秦始皇不得不亲自去请王翦,答应了王翦出兵六十万的请求。此后,王翦正式出兵,率领六十万秦军,和楚国的四十万大军对峙了近一年之后,终于趁着楚军放松的时候,突然进行袭击,继而全歼楚军精锐。
而在双方对峙的一年当中,王翦作为秦军的更高统帅,手握六十万重兵,无疑是整个秦国最有权力的人。六十万秦军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据后世史学家估计,当时整个秦国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也就不到六百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十分之一的秦国人,都在王翦的指挥范围内。而且这十分之一的人口,还是最为精锐的青壮年士兵。
显然,此时的王翦,如果想要谋反的话,绝对可以轻易谋反,而且绝对有能力一举重创秦国。不过,当时的王翦,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心思。在和楚军对峙期间,王翦只是不断向秦始皇讨要各种财宝和豪宅,以此来让秦始皇安心。
而灭楚之后,王翦则是果断放弃了兵权,将兵权还给了秦始皇,并没有任何逾越的举动。
那么,如果当时王翦要谋反的话,有没有可能成功呢?而王翦如果要谋反,麾下的军队会听从他的调遣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王翦当时反戈一击,绝对有能力重创秦国。但是,如果王翦想要造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他身边那些被秦始皇派来监视他的将领,或者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帮忙一起造反。
至于底层士兵,反而不太重要。因为这六十万秦国士兵当中,绝大多数人其实根本没见过秦始皇,更不知道秦始皇的命令是什么。再加上当时的制度是,只要有虎符就能调动军队。只要王翦手握虎符,并且能够保证高层的将领支持他反叛,王翦就能轻易指挥这六十万大军,正式开始反叛。
第二场特殊的战争,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垓下之战当中,身为汉军统帅的韩信,统领的七十万大军,围攻项羽统领的十万大军,最后取得了胜利。而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之一时间便悄悄潜入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虎符。
就是这样一枚小小的虎符,就直接导致韩信的兵权,被彻底剥夺了。失去虎符的韩信,就算有造反的心思,也无法造反了。韩信所有的权力,似乎就只局限于一枚小小的虎符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古代的通讯手段,实在太差。就算是韩信这样的战争奇才,真正能直接指挥的也就只有身边的百余人而已,然后通过这百余人,逐渐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去统领几十万大军。至于下面的士卒,其实大部分都不认识韩信。他们的作战行动,也完全都是有虎符来控制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一支军队,从上到下所有士兵,都只认识一位大将,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了。
比如汉景帝时期的大将周亚夫,周亚夫治军极为严格,同时在军营内部也非常热衷于和士兵打成一片,导致周亚夫麾下的士兵,基本上都认识周亚夫。这就导致后来皇帝派人去周亚夫军营,拿着皇帝的信物都无法指挥军队,只有周亚夫本人才能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亚夫想要叛乱,麾下士兵出于对周亚夫的信任,一定会追随。这种情况下,虎符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而周亚夫的威胁程度,也大大增加了。
所以后来,周亚夫虽然有着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但最后还是被汉景帝找了个理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结果绝食而死。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几个例子,还都是没有造反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真正造反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叛乱,莫过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了。在这场叛乱之前,唐朝正处于极盛时期,不管是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处在最巅峰的时候。但是在这场叛乱之后,唐朝瞬间由盛转衰,再也没能恢复到之前的极盛状态。
那么,作为这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到底是怎么发动的叛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原本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唐朝每次打仗,都需要从各地征调青壮年组成军队,然后再去作战。但是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因为很多原因,这套制度逐渐无法使用了。
所以,为了解决府兵制崩溃的问题,唐玄宗不得不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更大的改变在于,允许边疆地区有常备军队的存在。之前实行府兵制的时候,每次打仗都是临时集结军队,战后大部分军队就直接解散了,所以高层将领无法完全控制军队。
但是,经过唐玄宗的改革之后,地方将领可以长时间控制一支军队,这就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将这些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军。在这些军队当中,就会出现大家只知将军不知皇帝的现象。
再加上唐朝中期的时候,因为经济太过发达,导致唐朝内地的百姓,不太喜欢去当兵。所以很多边疆地区的军队,都是由胡人组成的。这些胡人对皇帝的敬畏,也没有那么强。而且,到了唐玄宗后期的时候,为了让地方节度使方便打仗,唐玄宗还给予了地方节度使一定的财权。
如此一来,作为地方节度使的安禄山,手里既有钱又有兵,这样就可以凭借手里的金钱,在军队当中收服更多的人心。让安禄山的个人权威,在麾下控制的军队内部无限扩大。
最终,当这样的安禄山,打算起兵造反的时候,只需要编一个谎言,说他们起兵是为了铲除杨国忠这个奸相,而不是为了造反。出于对安禄山的个人敬畏,整个北方三镇的精锐军队,就全都被安禄山调动了起来。
而随着安禄山的大军,在前线节节胜利。这个时候或许有些士兵,开始逐渐察觉到事情的真相,意识他们可能并不是为了铲除杨国忠,而是为了帮安禄山造反。但这个时候,摆在这些造反士兵面前的路,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余地。
如果背叛安禄山,直接投降唐朝正规军。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会丢掉性命。一旦被安禄山这边发现,很容易就会被直接处死。就算能够顺利投降,到了唐朝正规军那边,也难免不会被追究叛乱的责任。
反倒是继续跟着安禄山造反,一旦成功,很有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利益。
既然两个选择,都有很大可能直接死亡。那绝大多数人,自然都会选择遵循从众心理,跟着身边的人继续造反了。
总之,古代将军能成功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差的问题。因为那些底层士兵在造反的时候,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造反,而是被叛军将领忽悠过之后,认为自己是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比如铲除当朝奸相之类的事情。
如果放到现在,凭借着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方式,古代将军再想轻易造反,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