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皇帝如此看重姓氏?原因:跟门阀有关
作为很多人的启蒙教材,薄薄一本《百家姓》,很多人现在都还记得牢牢的。特别是开头的几个字,所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只要接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基本都能对其有所印象。
不过,很多人对这句话也有所好奇。为啥所有姓里面,赵会排在之一位?难道姓赵的人最多呢?可是为啥自己感觉姓王的人最多呢?毕竟,谁家隔壁似乎都住着一个姓王的人。
如果我们试着去了解《百家姓》背后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成书于宋代的启蒙读物,其排列顺序基本上就是按照政治因素。
作为中国人血脉的证明,姓氏这个东西可是不能随便弄得。跟现代人的观念不同,姓氏的背后,其实承载着一定的政治意味。像是唐代,就因为姓氏,出现了两起大的政治事件。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这之一件事情,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时期,国家基本上安定。除了有少数异民族喜欢骚扰内地,国家总体上战事极少。因此,唐太宗就必须要在文治整出成就。
因此,整理家谱的事情,自然被唐太宗提上了议程。而负责这件事情的人,则是高士廉等人。很快,高士廉等人就送上了之一版《氏族志》。但是,唐太宗看了之后,却很不满意。
之所以不满意,还是跟姓氏排列有很大关系。《氏族志》里面,居然还是将崔氏等南北朝时期的顶级门阀定位之一等,而跟随李世民的元老,居然位列其后。这样的事情,是李世民不能忍受的。
因此,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重修《姓氏录》。经过重新修正,崔氏等被排在了第三等。
而这第二件事情,则是出在了唐高宗时期。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皇后武则天的家族并没有被新修的《贞观氏族志》列为一等家族,由此引发了皇帝的不满。
其结果,就是《贞观氏族志》被退稿重修,转而被修成了《姓氏录》推行全国。
这两件事情,看似平平无奇,背后却隐藏着很深的政治目的。唐朝皇帝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要打击门阀地位,建立新的政治生态。
要知道,南北朝时期,门阀可是贵极一时的。即使是推行了科举制,门阀士族仍然在普通士人的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皇权,唐太宗和唐高宗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通过重新修订族谱,从而转变社会风气。
不过,不管是《姓氏录》还是《氏族志》,其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门阀的本体,就是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想要彻底铲除他们的影响力,势必要见血的。
因此,我们可以去翻看史书,纵观整个唐朝历史,这些门阀仍然能够进入核心决策层。像清河崔氏等,更是接连出现了丞相。这样的庞然大物,幸好后来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