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3)690

许多受过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人都能信口拈来一段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可是,很少有人会思考,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这么说话的吗?

像《孟子》、《庄子》等一类文言文字真的在现实生活中被文人使用吗?还是说,这些文绉绉的话只是停留在书面层次上,从未进入日常生活。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绝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先秦时期文言与口语相对统一,之乎者也确实用于日常生活。

但是,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派传统观点提出了有力质疑,他们指出,之乎者也并非日常用语,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书面语气词。

究竟谁是谁非呢?这一问题还有待细细探究。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两种观点的交锋与对立

1。 传统的文言、口语统一说

语言学界对汉语史的分期等问题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较具代表性的看法。

一是吕叔湘主张的两期说,他认为,汉语历史以晚唐五代为分界线,分为两期,前期口语与文言相对统一,后期口语与文言分离。

二是王力主张的四分期说,他认为,汉语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三世纪以前上古期,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中古期,十三至十九世纪近代期,此后为现代时期。

两派学者的分期观念略有差异,但他们共同将晚唐五代视作一个分水岭,注意到晚唐五代口语的飞速发展,将其视作口语、文言彻底分离的分水岭。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他们认为,先秦文言之所以离开了口语环境和佛教的传入有关,为了让更多普通信众了解佛教教义,佛经译本大量采用白话文,由此,文言逐渐退出了日常口语交流。

循着这一思路,这些学者大多认为,文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运用于日常生活,也就是说,许多古人都是满口之乎者也。

问题在于,既然先秦的书面语和口语是一体化的,那么,为何许多先秦典籍中并未出现之乎者也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语言学家又引入了西方的社会语言学语体说加以解释。

美国语言学家马丁·朱斯曾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语体:庄重语体、正式语体、亲密语体、随便语体、商议语体。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也就是说,之乎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也不是在所有场合都会使用,它受到说话人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乃至说话场合差异的影响。

例如《尚书》、《孟子》等属于正式严肃的文本,书中记载的也大多是正式场合下的发言,并非市井之言,这些说话者自然而然地会使用大量之乎者也来增强语言的文雅性。

《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在诵读《诗》、《书》,展开礼仪活动之时,主动地讲求雅言,由此可见,之乎者也是一种较为严肃的说话方式。

2。 之乎者也并非口语说

针对这种传统说法,有一派学者提出了有力质疑。

以孟昭连为代表的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之乎者也这类语气词的产生较晚,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并未经过漫长的衍生。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甲骨文中并没有语气词,商人使用口语的声调高低、轻重缓急来表达不同语气。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西周。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就曾说道“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得很少……春秋以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了”。

语气词的爆发式增长似乎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诗经》、《左传》再到《论语》,大量语气词开始涌现。

著名学者郭锡良曾对先秦古书语气词的使用做过一个统计,他的统计结果显示,春秋中期以前的书面语中没有语气词,到了《论语》,语气词的使用次数与全部字数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千分之57,也就是说,在1000个字中,有57个语气词。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问题在于,这些之乎者也的语气词真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流行的吗?为何这些语气词会在短短200-30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口语、书面语的统一。

如果我们认同传统的说法,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突然在现实生活中流行,然后完成了一整套书面语的创作,这似乎无法服众。

我们无法相信,在短短200-300年时间里,在文化传播相对缓慢的时间里,之乎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全国,运用于口语之中。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之乎者也根本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文人创造的书面语气词,基本没有在口语中推行过。

古人不说之乎者也

1。 春秋战国中的语气词混用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曾经写道“也之与矣,相去千里”。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也就是说,“也”、“矣”这两个语气词在使用中有着重大区别,但是,当时用错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淮南子》特地将其写入文中警示读者。

这种问题其实并非汉代才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的混用就已经反复出现。

例如《礼记》中说道“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而贯革之射息也”。《国语》中写道“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

这两个例子都并非判断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按照现代学者总结的语法规律,应该使用“矣”而非“也”,但他们却都使用了“也”字。

这种情况在先秦古书中触目皆是,为了调和先秦文人的这种矛盾,后世学者绞尽脑汁为其辩护。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例如《论语》中写道“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考加乎其身”。中间的“矣”应该换成“也”。为了解释这一矛盾,清代学者王引之说道“‘其为仁矣’即‘其为仁也’,‘也’、‘矣’一声之转,故‘也’可训为‘矣’”(《经传释词》)。

如此一来,“也”、“矣”就完全没了区别,混用也就不可避免了。

问题是,先秦文人混用的语气词远远不止“也”、“矣”两字,王引之恐怕再也无法用这种理由搪塞过去。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传世战国文献 *** 计32291个语气词,其中,“也”字高达21753例,占比达到了惊人的67%。

“也”字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但又没啥用处的词,以至于,我们在不同版本中看到的同一句话,有的出现了“也”,有的删去了“也”,却丝毫不影响阅读。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例如,在郭店楚简《淄衣》中写道“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其中的“也”在上海博物馆藏简牍中并未出现。

此外,传世《论语》和简牍记载《论语》文本之间也出现了许多语气词的差异。

如何理解这种语气词的混用和乱用呢?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是语气词具有的多功能性在作怪。

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就总结了也的八种用法,矣的七种用法。

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来看,杨树达等人的做法并无问题。

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语气词真的在口语中使用过,一个人如何去处理七八种不同的语气词用法,这在口语中真的是可以运用的吗?这难道不会引起混乱吗?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在短暂的口语交流过程中,在多种语气词用法中准确识别一个用法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错综复杂的语气词都只停留在书面层面,从未进入口语。

2。 汉语佛典反证语气词未入口语

时至东汉,佛教经典纷纷传入中国。

梁启超对此时的汉译佛典文字特点有着十分精准的概括,他说道“吾辈读佛典,无论何人,初展卷必生一异感,觉其文体与他书迥然殊异”。

这是为何呢?

梁启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当时的佛教翻译没有使用文人熟悉的之乎者也文言写法,而是使用了当时的口语进行翻译。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以东汉安世高翻译的《迦叶结经》为例,近4000字的文本中,只有3个“也”字,7个“乎”字,3个“矣”字,其他常用文言语气词从未出现,几乎完全抛弃了文言用法。

后世就此评价安世高的译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

如果说,早期口语中“之乎者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我们难以想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僧会完全抛弃文言语气词。

曾有学者统计过所有汉末译经文本中的疑问句,在3066句疑问句中,只有209句使用了疑问句,占比只有6.8%,而且,这些之乎者也多半是汉族文人修饰、润色时额外加上的,高僧翻译时根本不会使用这些语气词。

这些数据只能说明,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不会使用“之乎者也”这种语气词。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总结

中国古人真的会在日常生活中满口之乎者也吗?

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绝大多数学者支持传统观点,认为先秦至晚唐时期,口语与文言相对统一,之乎者也长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但是,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许多现象,例如,先秦文本中文言语气词的混乱使用,这种混用绝不可能出现在实际生活中。

又比如,号称贴近口语进行翻译的佛经中,极少出现之乎者也,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之乎者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流行,而是一种书面语,用来断句、表达感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5500.html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的相关文章

王弘: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弘: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琅琊郡临沂县人,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弘出身琅琊王氏,年少好学,以清悟知名,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主簿,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康。刘裕即位,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

古代妃子被皇帝打落冷宫之后 妃子是如何生活的

古代妃子被皇帝打落冷宫之后 妃子是如何生活的

对古代冷宫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妃子被打入冷宫后靠什么生活?说起冷宫,看过宫斗剧的朋友都了解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主要是住着那些被皇帝遗弃的妃子。一般来说,那些失宠或者得罪皇帝的妃子会被关押在这些地方。其实在古代并没有冷宫这个词。冷宫主要是指那些皇宫的角落之类的...

历史上真实的独孤信时什么样的?他的一生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独孤信时什么样的?他的一生如何?

独孤信(字期弥头,鲜卑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古乱世出枭雄,从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更能充分体现出优胜劣汰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同样也会演绎出一段段的传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最传奇的国丈,他本人是超级帅哥,而他的三个女儿则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后...

唐宪宗当初挽救大唐江山 晚年最后为何痴迷炼丹

唐宪宗当初挽救大唐江山 晚年最后为何痴迷炼丹

唐宪宗,早年平定藩镇割据,挽救大唐江山,晚年却痴迷炼丹暴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天宝十五年(755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这是唐代从兴盛转变到衰败的一个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设立了藩镇后,引发了“安史之乱”,唐代从此产生了诸多变故。仅仅是平...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字彦演,明末清初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松山战役中,洪承畴战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洪承畴宁死不降,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决心,谁劝降都不听,为何后来洪承畴轻易地就投降了清朝?洪承畴为什么改变主意,选择投降?其中,一个细节,说明了洪承畴成为叛徒的重要原因。洪承畴...

在古代,勾践为了解决士兵的生理需求都用了哪些办法

在古代,勾践为了解决士兵的生理需求都用了哪些办法

提起越王勾践,那可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国是一个上下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对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发展至今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十分不容易的。经历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才...

历史上真实的夏侯婴是个什么样得人?他与刘邦是何关系

历史上真实的夏侯婴是个什么样得人?他与刘邦是何关系

夏侯婴,即汝阴文侯,又称滕公,泗水郡沛县人人。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夏侯婴是西汉初年的三世重臣,他与刘邦关系极深,可能是对刘邦为人处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同时,他对于西汉初年的政治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是汉朝开国臣子中的顶梁支柱。01敦厚处世、宽宏待人夏侯婴与刘邦是老乡,最初他只...

努尔哈赤执政期间,在军事与民族方面有哪些作为?

努尔哈赤执政期间,在军事与民族方面有哪些作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清太祖,他是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成就军事军事才能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