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皇帝,年轻的时候雄才大略,到了晚年却开始作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有些皇帝,年轻的时候雄才大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这份贡献,有可能会大到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程度。但是到了晚年之后,这位皇帝却可能变得非常昏聩,然后就开始作妖,甚至做出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举出一大堆的例子。比如说汉武帝刘彻、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康熙……这些皇帝,年轻的时候,都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但是到了晚年之后,却开始不断变得昏聩,甚至有可能把整个国家给折腾进去。
这当然不是偶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还会出现不止一次,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很多皇帝到了晚年之后,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因为古代往往采取中央集权制,皇帝手里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所以,年轻时期的皇帝,往往会想要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对于很多皇帝来说,他们年轻时候想要的,就是所谓的‘文治武功’,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做事自然会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皇帝本人逐渐衰老之后,自身的愿望,往往会从追求所谓的‘文治武功’,变成保护权力本身,或者追求享乐。如此一来,原本英明的皇帝,自然也就会变成大家眼里的昏君了。
这种状态,大概就像是普通人年龄大了之后,会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会担心自己的子女不给自己养老。所以,很多人年老之后,反倒是会对自己的财产看的极为重要,生怕财产分给子女之后,子女们就不管自己了。
而对于古代的皇帝们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财产,自然就是手里的权力。如此一来,皇帝们年老了之后,会表现的和年轻时期不同,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种变化,我们不妨看一下,古代那几个著名案例的皇帝,到底都有着怎样的转变?他们年轻的时候和年老之后,到底有着哪些区别呢?
首先,便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绝对堪称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汉武帝在位期间,痛击匈奴,打出了大汉王朝的尊严,同时也让汉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的中原王朝,树立了一个榜样。
汉武帝在壮年时期,基本上一直在忙着和匈奴打仗。而经过汉武帝时期的三大战役之后,匈奴被彻底赶回了漠北。此后,汉武帝又指挥大军南下,彻底收复了独立多年的南越国,并且陆续平定西羌、卫氏朝鲜、东越、西南夷等政权或民族,大大扩充了汉朝的疆域。
等到这些离汉朝比较近的政权,都被汉武帝打趴下之后,接下来,汉武帝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西域,派兵征讨遥远的大宛。但是同时,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五十多岁了,早已不复壮年时期的身体素质。
所以,我们会发现,征讨大宛这件事,几乎就成了汉武帝人生当中的一个临界点。在此之前,汉朝在汉武帝的指挥下,几乎是战无不胜,一路横推。但是从汉朝西征大宛开始,接下来的汉朝,就算是勉强能够打赢战争,损失也会比之前大很多。
这里面的原因,固然很复杂。比如说汉朝经过常年战争之后,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再比如说当时汉朝最能打的卫青和霍去病,都已经去世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汉武帝本人的变化。
年轻时候的汉武帝,可以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尽量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是到了晚年之后,汉武帝却开始变得好大喜功。年轻时候的成功,让此时的汉武帝有些飘飘然,误以为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己的英明神武。
所谓‘人越老越固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从汉军远征大宛开始,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朝的对外战争,开始越发吃力。就算是能打赢,损失也会很大。而除了对外扩张变得吃力之外,在汉朝内部,很多奸臣也开始趁机讨好汉武帝,然后逐渐上位。
于是,在这之后,汉朝高层开始出现了一些奸臣官员,不断抱团。最后,这些奸臣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陷害汉武帝培养多年的太子刘据,最终导致刘据喊冤而死。汉武帝多年准备的接班计划,也就此成了泡影。
后来,汉武帝虽然查明了真相,将所有参与此事的奸臣全部处死。但错误已经铸下,就算是汉武帝本人认错,也换不回含冤而死的太子刘据,更换不回汉朝之前折损的国力。
就这样,晚年的汉武帝,就逐渐成了一个后世眼里的昏君。虽然汉武帝年轻时候的功业,足以覆盖这些昏聩,依然有资格被称之为千古一帝。但他所犯的那些错误,同样也被后世永远记住了。
那么,年老之后的汉武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从汉武帝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汉武帝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其实就是因为他本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往不一样了。到了晚年之后,汉武帝逐渐看着昔日和自己打天下的那些老臣,一个个逝去。这种孤独感,对于一个本来就很孤独的帝王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折磨。
如果说,身处壮年的汉武帝,身边都是卫青这样的同代人,汉武帝心里有了问题,也可以找人倾诉。那么,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卫青等人都已经去世。这时候汉武帝身边掌权的,大部分都是他子侄一辈的人。
辈分上的差距,注定这种君臣之间的关系,会截然不同。汉武帝有可能会把同一辈分的卫青,当成自己的朋友,却不可能把自己子侄一辈的大臣,同样视作朋友。
这种孤独感,无疑会让人独断专行,做事也变得更为乖张。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家的老人,这种改变,最多会让子女觉得不舒服。但是换做一个国家的皇帝,那就会让整个国家都受到影响了。
和汉武帝相比,后世的那几位典型案例,情况其实都高度类似。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都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建立过伟大的功业。但是到了晚年之后,这种成功,无法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如此一来,他们自然想要追求一些其他的东西。
或许,他们想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只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国泰民安,国家强盛。那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这时候的皇帝,就已经是一个昏君了。
汉武帝之后,下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萧衍年轻的时候,出身南朝皇族偏支。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身居高位,掌握了实权,最终篡取了皇位,建立了南梁政权。
而南梁政权开国之后,萧衍也曾积极进取,率领南朝大军进行北伐。但结果,因为当时南北朝整体实力相当,而且北朝那边,存在巨大的民族问题,对南朝的进攻,反抗极为强烈。所以最终,萧衍的努力,还是没能改变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就这样,经过努力之后,萧衍依然没能改变历史大势,本人却逐渐到了暮年。而进入人生暮年之后的萧衍,眼见自己无法完成自己统一南北的梦想,就开始不再追求国泰民安和天下一统,而是转而开始信奉佛教。
对于一般人来说,信奉一个好的宗教,做一个好人,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一旦皇帝开始沉迷于宗教信仰,势必会导致皇帝对国家的事情不再上心。这样一来,国家就很容易会出乱子了。
所以,到了梁武帝萧衍晚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萧衍真的是作出花来了。他不但成了一个狂信徒,多次把自己卖入佛寺,而且还让国家出钱来赎买他。而萧衍的这种做法,也让南梁政权的高层开始陷入混乱。最后,一个名叫侯景的大臣,起兵反叛,终于让南梁政权瞬间由盛转衰。就连萧衍本人,最后都被活活饿死了。
萧衍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信仰虽然是好事,但如果一个皇帝,为了宗教信仰,不再勤于国事,一样也会出问题。
萧衍之后,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作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雄主,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功业,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他所缔造的贞观之治,不光对唐朝,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但是,到了李世民在位后期的时候,李世民一样变得有些昏聩。尤其是在继承人问题上,李世民对自己精心培养多年的太子李承乾,过于苛刻,最后导致李承乾直接造反,而后被李世民放逐。
除此之外,晚年的李世民,也开始沉迷于炼丹,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同时,晚年的李世民,做事开始变得刚愎自用,不再像以往那样,听从大臣们的劝谏。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李世民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情况,其实和汉武帝高度类似。
到了李世民在位后期的时候,昔日陪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们,开始逐渐逝去。尤其是到了李世民在位最后的几年当中,大量开国功臣去世。就连李世民的结发妻子,也在这之前去世了。
在李世民即将去世之前,昔日李世民评定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有八成左右都提前去世了。这种感觉,恐怕也只有李世民自己才能明白了。
所以,晚年的李世民,虽然年纪只有不到五十岁,但是在心态上,已经和当年的汉武帝没有区别了。再怎么雄才大略的君主,看到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去世,也会产生无力的感觉。
不过好在,李世民去世的比较早,寿命并不算太长。如果李世民也比较长寿的话,那么他在位后期,到底还会作出那些花样来,还真不好说!
而李世民的这个遗憾,后来则是被他的曾孙唐玄宗给弥补了。
唐玄宗在位前期,缔造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堪称是中国古代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的时候,唐玄宗却开始变得同样昏聩,任用了一大批的奸臣。
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唐玄宗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同样也经历了身边亲人朋友的大量离世。在这期间,昔日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的几位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无一例外,全部去世。唐玄宗培养的几位优秀接班人,则是在争储过程当中,被唐玄宗的宠妃害死。
唐玄宗倾力培养的义子,被唐玄宗视作唐朝版霍去病的王忠嗣,后来也被奸臣以离间手段害死。就连唐玄宗的几个兄弟,此时都已经去世。唯一一个妹妹,后来还直接出家了。
所以,晚年的唐玄宗,生活其实极度苦闷,根本就没有几个同代人能够聊天。这种苦闷,无疑是改变导致唐玄宗晚年性情大变的重要原因。
当然,后来唐朝那场安史之乱的爆发,责任并不能全算在李隆基个人性情大变上面,那是唐朝的制度问题。不过显然,晚年的唐玄宗,开始变得昏聩,变得多疑,这是事实。
至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情况则更为典型。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同样也是堪称雄才大略,为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了晚年之后,昔日追随康熙皇帝的那些老臣,逐渐去世,能陪康熙皇帝说话的朋友,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孤独感自然会使得康熙皇帝性情大变,逐渐开始变得喜欢猜疑。尤其是到了康熙晚年之后,康熙儿子们的夺嫡战争,也使得康熙皇帝越发不信任身边的人,这也让他更加孤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孤独的生活状态,那这个人迟早会得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而对于皇帝来说,一旦皇帝有了心理问题,他又无法去看心理医生,也没人能帮他排解心里了苦闷。
这样一来,皇帝本人性情大变,变得和年轻时期截然不同,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说到底,古代的很多皇帝,晚年性情大变,其实就是心理上出了问题。如果皇帝本人不是更高执政者,或许还能交一些朋友,抒发心中的苦闷。但因为皇帝这个工作,实在是太特殊了。绝大多数的皇帝,到了晚年之后,因为要保护手里的权力,根本就没办法和身边的人,说出自己的苦闷。
在这种条件下生活久了,不管是多么内心强悍的人,肯定都会有心理问题。
如果把历史上的类似情况,都总结一下之后,其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皇帝这个工作,真的不是正常人能做的。或者说,这份工作做久了,就算原来是正常人,最后也得被逼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