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作息时间和习性,他们的节假日多吗?幸福度如何?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化社会,主要看天吃饭,故此有24节气跟农历等文化。
古人们的生活作息往往依循四时变化,所以古代人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严格的规律,很少有人熬夜加班,甚至日夜颠倒,冲乱自己的生理钟。
在这种古代作息规律下,古代人是怎么样做的,他们是否幸福呢?
一、古代十二时辰解析,其命名的由来,动物起到哪些作用?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此得出在古代人的时间观念里面,异常注重春和晨。
这里涉及到古代时刻表对人体的影响,在汉族文化中,人们把一个昼夜分为十二个时刻,依次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占现代2个钟头时间。
长期以来,中国古人根据十二时辰总结出一套作息规律跟 *** ,寅时处在夜与昼交替的时刻,人们这时起床,精神最为饱满,而尝试过的人也发现确实如此。
故此,得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下面我们再详细说下中国十二时辰的特征。
子时,处在23点~1点这个时间段。属于古代时刻表的之一个时辰,有:“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之说,此时人皆入睡,夜间动物兴起,如蟑螂、老鼠开始出来活动。
丑时,处在子时之后(1点~3点),由于古代农户多数养鸡,而公鸡则负责打鸣,该时辰又叫做荒鸡,代表鸡准备打鸣了,而茅棚里的老牛吃完草,准备下地耕田。
寅时(3点~5点),称为平旦、黎明、日旦,如今叫早晨。这个时段,天空开始进行日夜交替,东方露出鱼肚白,霜气下降,地气上升,在一日中阴阳转换最突出时刻。
《孟子·告子上》又称寅时为“平日之气”,大体为最气盛的时刻,而老虎的生理作息,在这个时段也最为精猛,故称寅时。
宋朝的著名诗人陆游,有一日想早点起床读书,于是在寅时下床,观赏了门窗外的景色,从而把该番所见所为写出一首诗来,诗名《晨起》,日:“老尚贪书课,黎明即下床,不惊天乍冷,更觉意差强,蟾滴初添水,螭炉旋炷香,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
卯时(5点~7点),此刻东方已破晓,太阳于天际射出初芒,呈现出缓缓上升的景象,在阳光照射下,万物复苏,迎候新的一天开始。
文献《诗经·桧风·羔裘》写:“日出有曜,羔裘如濡”,表现旭阳照下灿灿金光,身上披着的羊毛裘衣被阳光下亮得和膏脂一般。
唐朝诗仙李白,还以诗描述过卯时的景象,诗为《日出东南偶行》:“秦楼出佳丽,正值朝日光,陌头能驻马,花处复添香。”
辰时(7点~9点),这时古人开始煮好早饭开吃,又称“食时”“食朝”,这些说法至今在粤桂一带的乡土习俗中仍有沿袭。
辰时被古人视为用来吃早餐的时间,这时候需放下一切劳作,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等食朝结束后,古人有力气了,一切工作才正式开始。
二、古人为何选择在午时行刑砍头?跟马有什么关系?
巳时(9点~11点),这个时段太阳不燥不热,种田者下地,读书者看书,后半段时辰太阳逐渐攀爬到中天,故又称“日禺”。
此时,蛇类怕阳光暴晒,逐挪至石洞、草荫等阴凉处躲避,所以古人就用巳(蛇)来代替该时辰。
午时(11点~13点),此时太阳位于中天,阳光最旺盛的时候,也是阳气最充足之际,而迷信的古人会选择在午时斩首囚犯,避免他们积留下阴气,欲以阳气化解他们的阴怨。
另外古人还会以午时当标志时间点,很有默契的从各家出门,去赶圩逛集市,从而到指定地点聚集起来进行各种贸易。
文献有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十二生肖中的马,因性情刚烈,在阴阳中又属于阴型生肖,所谓阳盛则衰,当阳气到达临界点时,自然会化为阴气,故此马就被安排在午时,象征阳极转阴的意思,巧的是太阳在这时候也到达天空最中间的位置,之后就朝西滑落,而阳气则逐渐下降。
宋代诗人邵雍的诗词《日中吟》道出了当时古人赶集贸易的事情,诗为:“日中为噬嗑,交易是寻常。 彼各不相识,何复更思量”。
古代午时是古代人逛街贸易的时间,而到未时(13点~15点)则是吃午饭、休息的时间,其又称“日跌”、“日仄”等,这时候太阳从中间偏西跌下,人和牛羊等动物均在这时段进食,故有:“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申时(15点~17点),人们多需小休一会,这个时候又称“日晡”,古籍《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在动物方面,最为活跃的是猴子,届时它们在树上来回跳动,发出一阵阵啼叫声。
酉时(17点~19点),太阳逐渐落山,称日沉,即是傍晚。有文日:“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动物方面,鸡鸭开始因天色渐黑,而自动回窝,故称酉(鸡)时。
想像下,当时鸡儿们乖顺的场景,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有序的钻进自己的鸡窝,主人们看到此景和天色,均知道是天要黑了。
戌时(19点~21点),黄昏时分,夜幕降临,古称日暮、日晚,太阳已沉入西边群山,但余光犹在,彩霞满天,天地处在一片朦胧状态,农户家的土狗自觉的守在门口,等待务农的主人归来。这时古人们纷纷从集市、山上、田间回来结束一天的劳作。
亥时(21点~23点),叫人定或定昏,劳动一天人已累,不想再动,于是开始躺床休息,这时叫人定。而这种规律现象,在猪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在深夜猪都睡得打呼噜,故此称为亥时。
看得出,古人对十二时辰和作息十分有讲究,并且多参考各种动物的作息规律,以此给该时辰命名。
三、古代日常作息跟节假日各有不同,唐宋休息日最多最幸福
古人平常时除了按照十二时辰有规律的作息外,到了节假日则可以自由选择作息跟娱乐时间。
早在中国汉代,就有了劳作五日休息一日的习惯,《汉律》清楚记录着:“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意为汉朝官员,每上班五日就可以放一日假回府邸洗澡休息。
汉朝的五作一休制受到秦朝汉族人的习惯影响,当时的秦朝 *** 们喜欢隔三天就洗个头,五天就洗个身,故此传下“三日洗头五日洗身”的习俗,并以此来保持身体的洁净。
而当官的人经常要面对上级和皇帝,如果带着一身汗臭味跟污垢的话,明显令对方不适,故此衍变出工作五天就放一天回家洗澡的制度。
这种制度一直流传到唐朝,由于大唐盛世,各种文化得到空前发展跟修改,五天休沐扩至十天休沐,称为“旬休”,别看唐朝人变得十日才休一天,貌似很辛苦,其实另外有许多长短假期补偿了回来。
此表明唐朝思想开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懂得享乐和放松自己,故此制定了更多节假日。
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诗词《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写道:“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说明当时他工作了九天,然后休息一天,在休息当天专程去拜访友人,却不见人,留意到友人家门口对着美丽的雪山,故此称难怪友人能写出好诗词来。
以此诗得出,唐朝大概推行着做十休一的上班制度,但和历朝对比,唐宋两朝的休假日则是最多的。
据统计,唐代一岁间,约有五十三个节假日,包括祭祀、民间传统节日、皇上、太后的生日、佛教诸佛的诞辰、道教诸天尊的诞辰等,这些都可以放假。
有诗为证,宋代诗人王安石曾作有《休假大佛寺》:“罢惫得休假,衣冠倦趋翔。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说得正是他在百忙中去休假,带着书籍到寺庙里随时观看,且在庙中的东廊脱衣休息。
然而当时的王安石,位至宋朝宰相之职,官位之高政务之多,还能如此,足可道明,宋朝官员的假期确实很多,并且很悠闲。
结语
古人根据四时作息,以太阳升降为主要参照对象研究出十二时辰,每一个时刻有着固定劳息规律和习俗,另外还会根据家畜和部分动物的反应,从而判断时辰。
关于节假日制度方面,先有“五作一休”制度,方便古人沐浴,后来到了唐宋两朝发展成“做十日休一日”制度,由于该两朝发展的尤为繁荣,所以其他节假日众多,而综上所述表明唐宋朝代的人们,获得休息时间最长、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