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逸事:七岁写家庭悲剧小说,十二岁看出《红楼梦》有问题
天才要么出生在贫穷之家,要么出生于没落贵族。不知是因为缺钱少衣能够引起人的斗志,还是因为急景凋年容易让人敏感多愁,总之,天才们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这样一段人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如是说。
张爱玲在才情上遗传了父亲的文学与母亲的艺术造诣,在相貌上长得较像父亲:眼睛细小,长身玉立。在性格上则遗传了母亲湖南女子的刚烈,十分强悍,她“要的东西定规要,不要的定规不要”。
张爱玲周岁抓周,大红的漆盘里摆了一支毛笔、一个顶针、一个红丝线穿起来的古铜钱、一本书、一个骰子、一只银酒杯、一块红棉胭脂等。她伸出 *** 的小手一把抓住毛笔,然后似乎还不满足似的又抓了小金镑,从此预示着,她长大以后要靠写字挣钱。
张爱玲成名后,许多人声称她的作品里有《红楼梦》的影子,旧学底子十分深厚。张子静告诉读者说姐姐的旧学全部来自父亲那一面,那是父亲最为慷慨的馈赠。“先要下功夫饱读经书,不然也只是皮毛。底子打得越早越扎实。女儿也是一样。我们家里一向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反倒要及早读书。将来等她年纪大了再驰纵也不迟。”父亲如是说道。
七岁的时候,张爱玲写了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从这个天才的事迹里,除了她的早慧让人吃惊外,恐怕倒是更多的荒凉感。之一次写文章便是关于家庭悲剧,由此可见她该有多敏慧且让人哀怜。
十二岁的时候,张爱玲就石破天惊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这样老练,简直似看破红尘的老者。
十二岁的时候,张爱玲已经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便跟父亲探讨后四十回的续作问题。十二岁,很多人还不知道《红楼梦》是什么,她却已懂得这本书的前后不一致。为此,还写了一本《摩登红楼梦》。
张爱玲读中学时,她的懒散是出了名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心灰意冷,除了文学与电影、绘画。学校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常常不做,老师问起来的时候,总是一句“我忘了”。
张爱玲说青春——嬉笑、躁闹、认真、苦恼的;在着的时候不觉得;觉得的时候,只觉得它澌澌流走。再贫穷不堪的青春,一旦回忆起来,大脑总是自动屏蔽那些不愉快的尴尬,留下的便是雾蒙蒙的清晨,氤氲的黄昏景色,看什么都带着罗曼蒂克的爱。
毕业纪念册上,有人问她最恨什么,她随手一填,惊为天人。人生最恨——一个天才的女人忽然结了婚。
有一次,张爱玲得了很严重的伤寒,身体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母亲为她找了位法国医生。张爱玲在那位法国医生的照料下康复得不错,与她同一病房的一个女孩子,十六七岁的年纪,与她相仿,巧合也是得了伤寒,哼哼唧唧一整夜,待到第二天,她却听见护士漫不经心地谈起来,死了。生命,有时竟是那样的脆弱。
张爱玲成名后,概不会客。不仅是陌生人,就连一些她认识的朋友,如果想要见她,必须提前预约。你若到得早了,对不起,吃个闭门羹,因为她还没有准备好见你;你若到得晚了,更对不住,她一张冷脸打开房门告诉你一句“对不起,张爱玲 *** 此时不在”,然后便是一声巨响——“砰”的一声,将访客挡在门外。
张爱玲说:“面对一个不再爱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当。衣着讲究就显得浮夸,衣衫褴褛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闷,说话令人厌倦。要问外面是否还下着雨,又忍不住不说,疑心已问过他了。”
张爱玲说,任何人都有不爱写作的理由,因为太痛苦。
张爱玲有段时间依靠翻译稿件为生。但是翻译这件工作,完全是按照学历来发放稿酬,她终生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凭,因而吃了亏。不过稿酬再低她也干,因为不干的话生活下去都很难。
张爱玲晚年在一家公司工作,据她当时的“同事”回忆,张爱玲几乎“从不上班”。不上班自然是不可能的,她只是生活习惯与人不同罢了,白天休息的她往往下午时分趁着别的同事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才会踩着猫一样轻巧的步伐来到办公室,一不小心见到别人了,只会露出尴尬而腼腆的笑。然后,再也没了然后,似乎是个隐形人,从不与人交谈,同事都觉得她十分孤僻。为了赚点儿生活费,她通常从下午开始一直忙到天亮,为此她的眼睛都熬出了血。
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张爱玲一辈子不喜欢置办家产,连她更爱的书也不买。她说因为买了东西就感觉像生了根一样,东西长了脚会将她牵绊住——浮萍一样聚散无依的一生,难怪习惯与孤独作伴。
张爱玲没有家具,没有珠宝,不置产,不置业,对身外之物,确是看得透、看得薄,也舍得丢,一般注重精神生活的艺术家都有这种倾向,不过就是不及她丢得彻底。看她身后遗物的萧条情形,真是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说不尽的传奇,道不尽的唏嘘。这本《张爱玲传》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