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权为何逼死陆逊?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3-28)540

赤乌六年(243年)冬,丞相顾雍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这位老臣一生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侍奉孙权,终于在暴风雨的前夜安然离开人世。

其实这时候去世对他来说是最幸运的,寿终正寝总好过死得不明不白。当年顾雍在吕壹案的打击下一度非常危险,若他寿数未终,这次还能躲过一劫吗?

顾雍死后,陆逊接替他的丞相之位。为了显示拜相兹事体大,孙权还派专人将丞相印绶从建业送至武昌陆逊处。

一般来说,丞相应该在朝中处理政事,但陆逊却是个例外,他的荆州牧一职仍被保留,拥有都督一州的大权。

此时的陆逊无论权力还是声望都达到了顶峰,可孙权如此看重陆逊,为何二人最后却会决裂呢?

其实孙权总体来说对陆逊是信任的,这些年他屡立战功,孙权也给了他相应的回报。以丞相之职掌握一地军政大权,对于非权臣的臣子来说是很难得的。而陆逊也始终恪守臣责,坚定地贯彻了陆氏一门“忠”的家风。

可如今顾雍已逝,陆逊成了儒学士人们唯一的领袖,他只能站出来扛起这面大旗,逐渐和孙权不可避免地走上对立面。

在二宫之争初期, *** 其实形势尚可,一度有了王夫人将被立为皇后的趋势。

其实这肯定不是孙权的本意,而大概率是士大夫们反复谏言的结果。孙权本就有意扶植鲁王,让他和太子分庭抗礼,怎么可能会立太子之母为皇后,加强太子的地位呢?

孙和被立为太子后,王夫人荣宠更甚,后宫中其他曾受宠的姬妾,都被迁出宫外居住,如今又有立后的趋势,这让她的死对头全公主有了深深的危机感。

自从走上和孙和母子对立的道路,全公主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将太子拉下马,否则一旦太子上位她绝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全公主对王夫人拼命诋毁,立后一事也打了水漂。

孙权能因为女儿的一面之词轻易改变主意,恐怕这也是立王夫人为后并非他本意的一个佐证。

见孙权这个态度,鲁王孙霸认为太子失去了信任,于是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竟有了和边将结交的打算。

孙霸的目标是朱然之子施绩,当时朱然驻守江陵,位高权重,此人虽是江东人,但其父朱治早年间跟随孙坚东征西讨,因此身上被烙上了深深的淮泗印记,再加上他是武将出身,和士大夫并非一个群体。如果通过施绩将朱然拉拢进来,鲁王党的影响力也会扩大。

为此,孙霸亲自前往施绩的官署,并近距离坐在他旁边,想和他套交情,可施绩却从座位上站起来拒绝了他的好意。

我想这应该是朱然的意思,他和两党都没有利益冲突,因此不愿趟这浑水,只想明哲保身。况且他又不像全琮那样有这么硬的后台,如此选择非常正常。

其实孙权虽然在打压太子,但又何尝想让孙霸发展起来?他扶植孙霸,只是为了对付士大夫,而绝不可能让他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果孙霸的势力越来越强,同样对他是个威胁。

因此,孙权准备敲打一下两个儿子,顺便把二宫对抗的气氛缓和一下,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之事。

很快,孙权便下令禁止太子和鲁王与外界往来,让他们专心向学。

这条指令对 *** 的影响明显更大,太子是士大夫们的旗帜,当初在吕壹最猖狂的时候,就是孙登站出来为他们说话,才让孙权有所顾忌,如今孙和被软禁, *** 的主心骨陆逊又不在建邺,长此以往岂不成了一盘散沙?而鲁王党有孙权的支持,其核心人物全公主又随时可以上达天听,这一点优势是他们不具备的。

为此,羊衜上疏建议要恢复太子及鲁王与外界交往。

羊衜原来是孙登的人,孙登去世前也推荐过他,于是顺理成章加入 *** 。羊衜不愿让太子孤立无援,但为了显示自己没有私心,因此同时也提到了鲁王。

孙权闻言自然是心中冷笑,对方那点心思他看得一清二楚,于是这份上书也就石沉大海了,这是赤乌七年(244年)的事。

总体来说,当时形势还算平静,期间是仪多次劝鲁王就藩,但孙权并未震怒,也没有回应,对他来说,目前还不到摊牌的时候。

然而到了赤乌八年,形势却突然急转直下,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东吴国内发生了惊天巨变。

这年年初孙权生了重病,而孙和到太庙祭祀时,由于太子妃的叔父张休的府邸离太庙很近,于是便邀孙和前来做客。

全公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击孙和母子的好机会,于是便对孙权说太子不在太庙里,却去外戚家里密谈,而王氏对父皇病情毫不关心,反倒喜形于色。

孙权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再加上身患重病,他本就非常恐慌,再加上全公主的 *** ,顿时怒不可遏。自己还没死呢,这就开始搞阴谋了?

很快,王夫人被废,最后忧惧而死,而太子孙和也彻底失宠。

其实孙权应该只是一时被怒火弄得丧失了理智,在他病愈后如果平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应该可以明白这是全公主在搬弄是非。

可孙权仍然没有宽恕孙和,说明这只是一个表象,孙和失宠的真正原因是他和当初的孙登一样,变得士大夫化了。孙权当初对孙登不满,现在对孙和同样不满,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

王夫人被废是 *** 陷入危机的重大信号,建业的士大夫们无力扭转局面,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陆逊身上。

当时吾粲站出来为太子说话,可不仅没有任何结果,反而得罪了鲁王及其党羽杨竺。吾粲立即将京中的险恶形势通知陆逊,而他本人则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孙权为何逼死陆逊?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吾粲就因为杨竺进谗言而被下狱处死。

不仅如此,陆逊的三个外甥顾谭、顾承和姚信都因为鲁王党的陷害被流放至交州。在那个年代,被流放到毒瘴横行的蛮荒之地,几乎是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远在武昌的陆逊急得心似火烧,作为 *** 中资历最深,身份更高的元老,他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了。

经过这些年的腥风血雨,以陆逊的智慧,不会对孙权的心思捉摸不透。如果他像朱然一样坚持明哲保身,不再过问朝中之事,或许能逃过这次劫数。

可是多年来所受的儒家正统教育让他不能无动于衷,不惧生死,直言进谏,这是士人的风骨,陆逊以实际行动完美贯彻了这一点。

陆逊多次上书,甚至请求前往建业亲自向孙权陈情,但都遭到了拒绝。而且他的一次上书又带来了新的麻烦。

一次,孙权召见杨竺,屏退左右后与杨竺谈论到孙霸的事。杨竺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拼命称赞孙霸文武双全,应当被立为太子,于是孙权便答应了。

当然,这并非孙权的本意,他应该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并非没有第三者在场,床底下还藏着一人。此人是皇宫中的下人,但同时也是孙和的死士,他听到这一信息后立刻报告给了孙和。

此时的孙和已经病急乱投医了,他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就是闭门谢客,低调到极致,或许还能有些机会,可他却打算寻求陆逊的帮助,这又犯了孙权的忌讳。

一个失宠的太子,还在结交重臣,到底想干什么?因此在数年后孙和被彻底软禁,这是后话。

当时陆逊的侄子陆胤正好要到武昌公干,临走前去向孙和辞行。孙和倒是很谨慎,没有公开和他会面,而是在车里和陆胤密谈,约定好将消息传给陆逊,让他上表劝说孙权。

没过多久,陆逊的上书便到了,孙权一看这么机密的事被泄露了,这怎么得了?于是立刻将杨竺叫来进行质问。

杨竺吓坏了,连连解释说不是他泄露出去的,孙权问那你怎么解释这件事,杨竺想来想去开始怀疑陆胤,因为只有他最近去了武昌。

于是孙权派人询问陆逊是如何知道自己想改立孙霸的,陆逊没办法,他不可能出卖太子,只能把陆胤推出来顶罪。

陆胤知道自己讨不了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是杨竺告诉他的,想跟杨竺同归于尽。

这下孙权也不犹豫了,直接把两个人一起下狱,严刑拷打。陆胤虽然是读书人,但却有一身硬骨头,他受尽酷刑却绝不屈服。而小人杨竺却撑不住了,很快屈打成招,最后被孙权处死,遗尸江中。

不过孙权也没想就此放过陆逊,他多次派使者前往武昌对其进行斥责。这让陆逊心中悲愤不已,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而亲友们一个个被流放或者下狱,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却依旧无力回天。

孙权为何逼死陆逊?

当年君臣相和共创基业的场景历历在目,可如今却落到这个地步。

士可杀不可辱,孙权这番苦苦相逼给了陆逊最后一击,他胸中激愤难耐,很快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陆逊究竟是病逝还是隐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

虽然二人一度有过亲密无间的合作,但那是当时共同利益造就的,双方阶级有区别,文化有差异,注定要发生冲突。

陆逊无论政治观念和军事思想都是统一的,他主张宽刑罚、轻徭役,体现在军事领域就是以保境安民为主。虽然看上去缺少进取之心,却是最切合实际的,因为以东吴的实力北伐几乎没有胜算,孙权多次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可是孙权对此却不认可,他始终做着九州归一的美梦,在政治和军事上任何与他意见相左的人都会遭到打击。

陆逊深知不可能改变孙权,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孙权的继承人,但这点更让孙权厌恶。自己活着的时候陆尚且多次唱反调,自己死后就更不好说了。

孙权的年龄比陆逊还大一岁,他为身后之计,深怕自己的继承人无法驾驭陆逊这样位高权重的臣僚,以致沦为他的傀儡,因此势必要将其铲除。

陆逊之死是他与孙权在文化、政治以及军事领域全面冲突的结果,也是他难以避免的宿命。

而孙权逼死陆逊,虽然表面上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但却上严重破坏了君臣关系,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也让东吴走向了衰亡。

多年后,孙权在召见陆逊之子陆抗时,对此事深表后悔,直言对不起他们父子,我想这也不全是惺惺作态吧。

孙权为何逼死陆逊?

陆逊一生出将入相,建功立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不愧是古代士人的典范,他虽然死得冤屈,但后世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作为国家重臣,陆逊死后竟然家无余财,足以称得上和诸葛武侯相比肩的世间楷模。

陈寿称其为社稷之臣,洪迈称其为国之柱石,此言一点也不为过。

陆逊之死令 *** 陷入了低潮,但斗争却远未结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3/496427.html

“孙权为何逼死陆逊?” 的相关文章

慈禧太后死后为何一年后才选择下葬 出殡当年棺椁为何在冒血

慈禧太后死后为何一年后才选择下葬 出殡当年棺椁为何在冒血

对慈禧为何去世了一年才下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908年11月15日,在光绪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天,清朝尊贵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病逝。但她的棺椁却在她去世了一年后,才得以下葬。且慈禧出殡那天,其棺椁发出阵阵恶臭,甚至还有人看见她的棺椁在滴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慈禧...

愉妃珂里叶特氏能陪伴乾隆59年,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愉妃珂里叶特氏能陪伴乾隆59年,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乾隆一生极为风流、极为多情。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珂里叶特氏,亦称海佳氏,世居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igiya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海佳氏多冠汉姓为海氏、佳氏、潮氏等。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1714年6月15日)。除此而...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洪遵:南宋官员、钱币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洪遵:南宋官员、钱币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洪遵(1120年—1174年),字景严,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钱币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遵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兄洪适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当年曹操为啥非要斩杀华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正是一个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而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在三国当中的人气可以说是高到了极点。但是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因此也滥杀了不少的无辜百姓,就连华...

曹丕和曹睿作为皇帝 两人寿命为什么那么短

曹丕和曹睿作为皇帝 两人寿命为什么那么短

对为什么曹丕、曹睿都如此短命?难道是有什么家族病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既不是霸气侧漏的曹操,也不是仁义之名满天下的刘备,更不是青年才俊孙权,而是前期没有太多表现的司马氏,通过一系列神操作篡了曹家的权,代魏立晋。司马氏之所以能篡权,很大一个因素...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清朝后宫妃子走路都需要宫女扶着 她们身体有那么弱吗

对清朝后妃走路时,为何要宫女扶着胳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常看清宫影视剧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后妃在走路时,往往需要宫女或太监搀扶。对于古代的达官贵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搀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对于清宫后妃而言,这个却不是主要原因,她们之所以要人搀扶,主要与所...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