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3-30)1190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中晚唐的大才子,有一对好兄弟不能不提,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另一个则是较白居易在官场上混得更风生水起的大才子元稹。虽然这把酒言欢的好兄弟对大唐王朝的历史走向并不起决定作用,但研究中晚唐社会风貌和政局走势,这两个人又却是绝对绕不开的核心人物。

相较于仕途中规中矩的白居易,当上宰相的元稹,他的干部履历表则非常出奇。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为官逃不过写材料,为大官者善于写材料。从一个角度来说,能写材料不仅仅说明文笔出众,更多的则说明处于核心。

白居易中年时由主客郎中迁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主要对接宰相),在官阶上固然是一次颇快的升迁奖励,但从“接近皇权”的观点看,他在舍人院任中书舍人,恐怕远远不如他的朋友元稹那样,在学士院(皇帝的办公厅),成了翰林学士(皇帝私人顾问),更接近皇权。这以后,他做过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国家司法副职)、河南尹等官(河南地区一把手),品阶虽高,但不外乎闲散或牧守一类的高官。他从来没有做过节度使或宰相,在唐史上不算是一个接近皇权的高官。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然而,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同样以郎官充任过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主要对接皇帝),但后来他的权势,就比白居易大多了,官至宰相和节度使,主因是元稹显然比白居易善于“营钻”。历史学家陈寅格即形容他为“极热中巧宦之人”。

例如,他从荆州江陵贬官回京后,却平步青云,在宪宗元和十五年五月,以祠部郎中(礼部中层官僚)的职级去当知制诰,也就是挂个闲职来皇帝身边起草诏书,约两年后就官至宰相,升迁可谓神速,这靠的就是他跟几个皇帝身边极为信任的宦官关系。

同样是起草诏书,元稹先以祠部郎中知制诰,这点跟白居易以主客郎中迁中书舍人相似,但接下来,两人的官历便大不相同了。白居易只不过升迁为舍人院的中书舍人,属于宰相的权力班子,接着便出守杭州,从此远离皇权中心,元稹则一步一步向皇权靠近。关键就在于他诰文写得好,又善于结交权力权贵,被皇帝召入自己的办公厅。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元稹在学士院时,写过一篇《承旨学士院记》,里面记录了他自己的官历:

长庆元年(821)二月十六日自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二年十月十九日,拜工部侍郎出学士院。二年三月,拜本官、平章事(宰相别称)。

换言之,元稹当国家礼仪部门的中层官僚历时不到一年,就在821年二月被召入皇帝办公厅,可谓神速,甚得恩宠。更让人讶异的是,他一入翰林那天,竞同日升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

紫金鱼袋是三品高官才能有的章服。元稹的官品未到,原不能衣紫,现在由皇帝赐给他紫服金鱼袋,自然是一种特殊的“皇恩”。这一年,他才不过43岁,非常非常年轻,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未来进入“政治局”干常委的节奏。

实际上,元稹被召入学士院,不但是任翰林学士,而且还是

翰林学士承旨。所谓“承旨”,即众翰林学士的“头目”,就是皇帝的办公厅主任(类比中办主任),权力远大于一般的翰林学士。据元稹自己的描述,任承旨者,“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可谓大权在握。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元稹一入翰林,便如此神速被任命为承旨,从他的官历看,确实如他自己所说,“不顾班资,近日宠荣,无臣此例”。他如此得宠,以致其他宦官

“争与稹交”,当时皇帝最信任的大宦官魏弘简尤其与元稹关系好,两人在皇帝身边基本垄断了信息的传导,时任皇帝唐穆宗也是非常倚重这两个左膀右臂。

但这种高调作风,自然引起其他人的忌妒。

河东节度使裴度便“三上疏,言稹与弘简为刎颈之交,谋乱朝政,言甚激讦。穆宗顾中外人情,乃罢稹内职”(翰林学士又别称为“内职”),改授他工部侍郎出学士院。

所谓“高处不胜寒”,当权力达到极点,那便是万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于视皇权为生命的皇帝来说,元稹只不过维护皇权的一个工具,当维护皇权的工具变成威胁皇权的工具时,兔死狗烹便不远了。好在唐穆宗是个爱才之人,看在元稹的才能份上没有杀他。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综上,元稹的干部履历表之所以出奇,可以总结几点原因:

一是老生常谈的文笔才能。文字与语言相通,但凡接近权力中枢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起草能力,语言落在纸上便是文字,文字跃于纸上便是语言。在今天,写材料是升官的手段;是在唐代,书写诗赋是通往权力中心的入场券和通行证。元稹但凡是个文笔平庸者,史书也就不会记载他什么事了;

二是道路选择好。人生往往就那么几个凤毛麟角的机会,一个选择往往产生影响一生的蝴蝶效应。都是靠文笔进入仕途,其实论文笔,白居易能比元稹差?关键在于道路的选择、部门的选择。一个是宰相班子,一个是皇帝班子,从开始就决定了仕途的高低走势。当然,人生在世有些东西不是自己能完全作主的,这就要靠自己的钻营本事了;

三是善于钻营结交。古往今来官场的规则不曾变过,长者门荫后进之人,后进之人维护长者的利益,利益会促使同一类人共进退。相比白居易的“清心寡欲”,元稹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吸引官场权贵的注意力,从而与他们结成利益关系,进身既得利益阶层。是金子会发光,是个有用的人,不会缺少结交者。

最后想带一点,既然是一块喝酒的好哥们,元稹在朝中当宰相,就不知道提拔一下自己的好兄弟白居易?

元稹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但想想做到那个高位的人估计考虑的事情就多了,毕竟人生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感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6640.html

标签: 元稹唐朝

“元稹与白居易是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为何一个外放一个当上宰相?” 的相关文章

夏侯婴的一生有多传奇?为西汉做出了哪些贡献?

夏侯婴的一生有多传奇?为西汉做出了哪些贡献?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刘邦建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夏侯婴与刘邦同乡,最初在沛县县衙养马驾车。他每次驾车送走客人后,都会顺路到泗上亭,与亭长刘邦喝上几杯,聊上半日。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夏侯婴被录用为试用县吏,成为有身份的人。刘邦天性顽劣,在一次开玩...

汉武帝那么爱陈皇后 汉武帝为何还要废她

汉武帝那么爱陈皇后 汉武帝为何还要废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竟然废了心爱的陈皇后,为何还是废了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形容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情侣。如果真的能够发生这种事情,可以说对于两家人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毕竟在传统的观念中都是很希...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三国时期徐晃投降曹操的过程如何?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在投奔曹操之前,徐晃曾为杨奉部将,曹操将汉朝皇帝掌握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徐晃曾跟随杨奉讨伐曹操,曹操看到徐晃,很喜欢他,于是,让许褚出战,两个人最终大战五十合战平,后来,满宠偷...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有多长?沦为笑柄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有多长?沦为笑柄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萧衍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大权在握,美女在侧,歌舞升平,“皇帝”这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可能是很多古人梦寐以求的高薪岗位了。事实上,皇帝是一个高危职业,细数古代400多位帝王,真正长寿的帝王并不多。他们平日里的生活自然丰富多彩...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 是唐玄宗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仁皎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封建王朝,如果皇亲国戚被砍头,要么是谋逆大罪,要么就是贪腐重罪。而王守一则属于后者。要说王守一,先说说他的孪生妹妹王有荣。王有荣是唐玄宗李隆基正儿八经娶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王皇后。一开始的时候,王氏作...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都非常激烈,九子夺嫡则是清朝皇位争夺的代表作。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毙鹰事件”是康熙彻底厌恶并放弃八阿哥胤禩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康熙对胤禩极尽辱骂,用了非常多恶劣的词语,说他“心高阴险”“密行险奸”“行止卑污”。说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不但骂胤禩,还把胤...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雍正的名气为何不如康熙乾隆?分析发现有三个原因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中期以后一直到乾隆晚年,这个盛世持续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和乾隆的名字在历史上就比较响亮,而处在当中的雍正却显...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魏忠贤多重人格,这位被国人骂了三百多年大太监有其隐形一面应该予以肯定。明熹宗这位木匠皇帝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