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中原大地上,古人吃什么用什么?身高有多高?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实习生 贠瑞静
如果穿越到4000年前,到中原大地上生活,会吃什么用什么?男女身高有多高?出门拿啥买买买?
6月25日,2022夏文化论坛在禹州进行,众多来自考古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对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勾勒出4000年前古人生活日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只懂考古是搞不好考古的,因此 “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成为了本期论坛的主题。
随着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考古、植物考古等手段介入,人们在“寻夏”的道路上开始大踏步前进。
夏代很有可能就已经开始用贝壳当货币
众所周知,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那么,贝壳是何时开始充当货币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主任侯彦峰副研究员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对出土货贝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他说,鉴定货贝通常是看大小、外形和齿数,因为货贝的形状从幼年到成年以及不同地区的分布都有不同的形状。考古学上的习惯用法与生物专业的用法有区别,生物分类认为海贝即海产贝类,总类非常多,而考古学所说的海贝通常是指宝贝科的贝壳。
△商代青铜礼器铭文中的“贝”字
侯彦峰介绍,史前时期出土的货贝主要集中在青海地区,包括青海同德宗口遗址92枚以及青海乐都柳湾墓地36枚,仿制货贝则出现在山西临汾下靳村,有169枚;夏至商代早期,出土的货贝范围广泛,熟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128枚;商代晚期出土的货币数量更庞大,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其次在河北、山西地区。
“目前学界比较有争议的是关于海贝的来源,大多数人认为海贝来源于南海,但有部分学者认为来自于孟加拉湾或者 *** 海域,即从东亚地区来到中国。”侯彦峰说,“如果从动物群的角度来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但目前所有的证据还有待补充,要想找到实证还需要指纹特征一类的证据。”
侯彦峰认为,货币的诞生和宗教有关,市场经济很可能孕育于宗教主导下的计划经济之中,最早的市场是宗教的市场,最早的银行是寺庙,最早发行货币的是祭司和祭司王。另外,据《史记》记载,夏代曾将龟壳、贝壳用作于货币。
侯彦峰说,夏代具备了货币诞生的基础,贝币是我国最早的实物货币且从夏代就已经使用。但他也同时认为,这个观点不能就此定论,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将各个遗址出土的货贝做更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4000年前古人身高男175cm女168cm?
4000年前的古人都吃啥?营养是否跟得上?患过哪些病?这些听起来你认为是天方夜谭的问题,在从事体质人类学、古病理研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蕾看来,都不是难事。
孙蕾通过对比郝家台遗址、平粮台遗址、下寨遗址、鹤壁鹿台遗址、焦作府城遗址、叶县余庄遗址等出土的人骨后发现,龙山时期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高于男性,而新砦和二里头时期则是男性高于女性。
孙蕾还发现,这些人骨的牙齿大多出现生前脱落、龋病、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结石等牙病。她说,如果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加之不注意口腔卫生,就会引起龋齿的产生。相较于男性,女性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较大比重。
在骨骼病理与创伤的研究分析中,孙蕾发现,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多数未成年人以及哺乳期女性的饮食中可能长期缺乏肉食,而且连新鲜的植物性食物也不能充分获得。因此未成年人常因抵抗力较差而患有化脓性脑膜炎。
她介绍,龙山时期女性更高身高在168cm左右,男性更高能达175cm左右,二里头时期女性更高身高在155cm左右,男性更高在170cm左右,可见,龙山时期的两性身高并不低于新砦和二里头居民。
此外,孙蕾还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部分人群骨骼上发现了退行性关节炎、施莫尔结节和跪踞面,这说明当时人们存在跪坐习惯,生前曾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
有学者认为,通过这种体质人类学的系统的分析,可以生动地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性别之间面临的生存压力的差异,为人们了解当时整个社会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000多年前的河南人都吃啥?“五谷”农业格局已形成
民以食为天。你是否曾以为,古人打猎技能满格,所以能顿顿吃肉?
其实不然,早在4000多年前,河南人就已经吃上了“主食”。在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蓝万里副研究员介绍,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延续古代中国北方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传统,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此外,稻作已经相当普及,大豆的栽培属性进一步强化,小麦开始出现并日趋重要,以粟黍稻麦豆为“五谷”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刚副研究员介绍,通过对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禹州瓦店等三个龙山到夏代遗址人群开展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和锶氧同位素分析后得出结论,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先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食谱特征,分别以粟或稻为主粮。
周立刚介绍,这一研究结果标明,这群先民幼年时期都不是本地人,发生过整体迁移活动,其中一名女性幼年生活地区较远。叶县余庄先民整体以稻为主粮,大部分为本地人群,3名女性和1名未成年人为其它地方出生,后迁移到本地。
“禹州瓦店遗址不同埋藏环境的先民都是本地人群,以粟为主粮,未发现明显的迁移线索。”周立刚认为,这些现象说明龙山到夏代中原地区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活动,不同遗址的生业模式也有明显差别。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总结,在本次论坛上发言的26个学者中,有三分之一与多学科探索有关,充分贴合了论坛主题。
“尽管我们在此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的认识,但是对于夏时期的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需要继续努力。”刘海旺坦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人员的团队仍然偏少偏弱,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充分合作,进一步地从多学科的角度获取有关夏文化研究的更多信息,取得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