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他们用啥保暖?
宋朝以前,只有“绵”字,没有“棉”字。
这两个字,右边都是“帛”,帛是丝织品的总称。
“绵”是真正的蚕丝制品,“棉”则是高攀亲戚,“木”字旁代表植物类,抽出来的丝是植物纤维,用“帛”旁,仅代表纺织品。
“棉”没有“绵”高贵,实用性却比“绵”强得多,宋朝以前只有绵,让很多穷苦的人吃尽了苦头。
没有棉就没有棉被,那么宋朝以前的古人,天冷了都盖什么被子?
对有钱人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丝绒的保暖性和蓬松度,都比棉花好,有钱人可以用绸缎做被面,里面填充丝绒,冬天也睡得舒舒服服。
除了丝绒被,有钱人还可以盖羽绒被,王安石在《论邕州事宜》中写到,邕州人“冬被鹅毛”,水禽的羽毛保暖性上乘,填充被子盖着暖和又轻便。
不管丝绒被也好,羽绒被也好,在古代用得起的人家只占少数。
这一点,我们在今天的市场上对比一下“绵”和“棉”的价格也能了解。
宋朝以前,大多数不富裕的人,气温下降就会备受煎熬。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述了他在冷天的感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天冷时,杜甫盖的被子是布衾。布衾的面料是麻布、葛布,这类料子纤维稀疏,保暖性很差,叠加多层也难当风寒,用不了多久就变得硬邦邦冰冷如铁。
布衾里面填充的一般是干草和乱麻。
汉代《孝子传》记载后妈偏心,给亲儿子做的袄子,“绵纩厚重”,也就是缝了了很多丝绒在在里面。
而给继子做的袄子,里面“皆藁枲为絮”,藁枲就是指干草、乱麻之类。
杜甫是穷诗人,在诗坛的地位可以和李白比肩,身价却不及李白的零头。
他在成都郊区搭个茅草违建居住,农历八月天睡觉盖布衾,布衾还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当然会冷得瑟瑟发抖,也冷出了很有悲悯情怀的诗意。
阳历九月份就冷成这样,真不知道杜甫一家怎么过冬。
宋朝以前,没有棉花穷人冷天出门更受罪,而越穷的人又越要出门讨生活。
有钱人冬天出门不是问题,李白可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裘指皮衣,齐景公送给能臣晏子的白狐裘,就属于千金裘,保暖轻便,柔软度和手感极佳,比一般的貂裘好得多。
白狐裘这种极品冬衣,能拥有的人也是极个别,古代富人冬天穿貂裘比较普遍。
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有没有棉花,对有钱人不重要,反正他们冷天穿盖的都是比棉制品更好的丝、裘、羽绒类衣被。
棉花出现以前,穷人冷天除了穿保暖性极差的葛、麻类衣服,也有皮衣穿,不然北方高纬度地区的穷人,一个冬天就会死绝。
穷人的皮衣一般都是毡裘,毡是指羊、狗之类的兽毛,东北的狗皮帽,西北的羊皮袄都属这一类。
畜牧业稀少的南方,穷人冬天就只能往葛、麻料子里填芦絮、干草做袄子来取暖了。
所以古代有“穷人过夏,富人过冬”的说法。
巨富冬天房里的气温,不比现在有暖气、地暖的房间低。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