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身份证,古人如何证明“我是我”?
出门办事,少不了要用到身份证。如今的身份证是一张薄薄的卡片,大家携带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那么古人是如何证明自己身份的呢?
古人也有身份证
其实古人的身份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为了便于管理,发明了 “照身帖”,这种经过打磨、外表光滑的竹板,就是中国最早的身份证件。
照身帖
由于这种竹制身份证件容易磨损,不易于保存,后来又有了隋唐时期金属制的鱼符、龟符,宋代用金银饰以鱼形的鱼袋,明清时用象牙、兽骨、木材等 *** 的牙牌和腰牌等各种“身份证”。
鱼符的材质与官员品级有关,通常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金;五品以上官员用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则是铜料。后来武则天执政时期用龟符替代鱼符,用金龟符的男子,更低也得是朝廷的三品大员,故而有了“金龟婿”一说。
从明代开始,这种与官员等级有关的“身份证”逐渐向社会扩散推广了,社会上的一些显贵也开始持有牙牌和腰牌。清朝时期,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腰牌上的个人信息也更全面,甚至还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
现代身份证的诞生
1984年,我国公布了《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有了居民身份证制度。在此之前,多使用户口簿、居民证及单位的介绍信。
之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一大批身份证还是用手工填写的。
2004年1月1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换发,它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 *** ,具备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还运用了更先进的数字防伪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卡。
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身份证照片更满意,第二代身份证采用数字彩色相片,依据GA 461-2004《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技术要求》,人像照片为白色背景,无边框,且人像清晰,层次丰富,神态自然。
藏在身份证里的数字密码
自1999年起,我国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按照GB 11643-1999 《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出生日期码是按照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的规定执行。简单来说就是,啥时候出生就填啥。
顺序码是指,在地址码的地区内,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所编的顺序号。顺序号并非按出生先后顺序,而是按照上户口的顺序生成。顺序码还能够分别男女性别,偶数是女生,奇数是男生。
身份证第18位的校验码,是按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为“0、1、2、3、4、5、6、7、8、9、10”这11个数字中的一个。
因为“10”为两位数,为了保证身份号码为18位数,“10”便用罗马数字“Ⅹ”表示。因此,“Ⅹ”读作shí,大家千万不要读错了。
内容来源:媒体综合整理
图片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