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的背后,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即公元1142年1月27日,这一天,恰逢除夕,正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日子。
但在临安城(即杭州)大理寺的狱中,却上演着一幕惨剧。
就在当天,万俟卨等人通过秦桧,向宋高宗赵构上报奏状,提出应当对岳飞等人处以极刑,具体为岳飞处斩,其助手张宪处绞,而岳飞之子岳云,则处以徒刑。
但对于这个判决提议,经手的秦桧十分不满,他认为,量刑过轻。
最终,他在奏折中加上了自己的意见,维持对岳飞处斩,而张宪和岳云,则“依军法施行”,并,并令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监斩。
就这样,岳飞在大理寺狱中,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最终在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惨遭杀害,而张宪和岳云,同样在不久后被杀。
岳飞剧照
而在岳飞遇害之后,一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人叫做隗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临安城的大理寺狱中,一个小小的狱卒,但他却在那一晚,做了一个许多大人物都不敢做的壮举。
他在岳飞被害之后,偷偷的将其尸体藏了起来。
当然,隗顺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当天正值除夕,加害岳飞的刽子手在行刑之后,赶着离开回去过年,所以,就将岳飞的尸体留到了监狱之中。
而这给了隗顺一个大好的机会。
他深知岳飞将军是无辜被害,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以处理尸体的名义,将岳飞的尸体运出,并在之后,连夜偷偷背往城外。
要知道,隗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狱卒,并且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一旦被发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自己的小命保不住,极有可能还会牵连家人。
并且,当时他也听说,就在岳飞入狱之后不久,朝中的多名大臣,因为替岳飞申诉,以及坚持护卫岳飞,遭到罢官,更严重者,还有被直接处死的。
所以,他的这个举动,是极其危险的,这一点,隗顺自己也非常清楚。
但是尽管如此,隗顺毅然决然的去做了,就在那个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他别的做不到,也没有能力帮助岳飞将军申冤,惟有尽自己所能,保护岳将军的遗体。
而历史,也因为隗顺的作为,记住了他,让他这个本应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得以被后世之人铭记。
不过,在将岳飞的尸体运出城后,隗顺遇到了一个麻烦。
什么麻烦呢?准确的说,是如何安置岳将军的遗体,肯定不能随意放置,不然很容易被发现,要是那样,他冒险辛苦这一趟的功夫就白费了。
同时,作为隗顺而言,他也希望有朝一日,如果岳将军得以昭雪,起码遗体还能找到,以便让后人祭奠。
所以最终,经过隗顺深思熟虑,他决定,把岳飞将军的遗体,埋葬在城外的九曲丛祠旁。
同时,为了日后能够方便辨认,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戴过的玉环,系在了其遗体的腰下,还在坟墓上方,栽种了两棵桔子树木。
最终,在一切都料理完毕之后,隗顺恭恭敬敬磕了几个头离去,而这件事,便成了他对任何人都没有讲过的秘密。
直到隗顺临死前,他才将儿子叫到床前,将这个秘密和盘托出,并叮嘱儿子,岳帅一生精忠报国,他日必被昭雪,到了那时,再将将军遗骨所在告之,在此之前,万不可说出。
就这样,隗顺离世,其子也遵守父亲的叮嘱,始终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从不对人讲起。
而与此同时,朝堂上以秦桧、万俟卨等人为首的利益集团,对于岳飞家人的迫害,并未因岳飞之死而停止。
岳飞被害后,其妻子李娃,以及其几个儿女,均遭流放至岭南。
岳飞家人(剧照)
而在当时,岳飞长子岳云也被杀,剩余的儿女之中,年纪更大的便是次子岳雷,时年17岁,剩余的三子岳霖刚满12岁,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一个7岁,另一个只有3岁。
要知道,就是搁到现代,带这么几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出远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古代。
更重要的是,李娃这一行人,还是以罪犯的身份被流放,因此,其一路上遭受的磨难可想而知。
而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好不容易抵达岭南,之一个倒下的,却是年纪更大的岳雷。
在不少小说以及评书作品中,都曾有过岳雷的形象,比如在清代的《说岳全传》里,岳雷还带领着宋朝将士,横扫了金朝,完成了其父岳飞未尽的事业。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真实的历史,却是十分残酷的。
史料记载,岳雷在跟随李娃等人到达岭南后,因深感悲愤交加,加上当时官府将李娃等人关在一个小院落里,不准外出,不准佩戴兵器,这更让岳雷感到为父亲伸冤无望。
所以,在这种极其悲愤的情绪之下,加上一路上的风餐露宿,极大毁坏了岳雷的身体,因此最终,岳雷含恨而死。
除了岳雷含恨而死之外,岳飞的其他家人,在当时同样也不好过。
比如在当时,李娃流放之地的福建漳州,当地的知府为向秦桧等人溜须拍马,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恶毒的主意。
他向朝廷上书,称应当取消对岳飞家属的粮米等物资供应,其用意就是,让岳飞家人活活饿死,以便起到斩草除根的效果。
绍兴间,有知名士知漳州者,建言:“叛逆之后不应存留,乞绝其所急,使尽残年。
这个建议,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南宋学者王明清在其著作中就说,此等作为,“可谓狗彘不食其余”。
意思就是,提出这种建议的人,真的是连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
就是在这种极端困苦,且受到百般刁难的情况下,李娃在经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流放之后,又含辛茹苦的将岳飞的几个孩子养大,单从这一点来讲,她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歌颂。
终于,在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即岳飞遇害的十三年后,造成他含冤而死的凶手之一秦桧,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不过,秦桧的死,可以说是被宋高宗赵构给活活“气死”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要知道赵构和秦桧,历来都是穿一条裤子的,不少赵构不方便出面干的事,通常都是秦桧处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绍兴和议,赵构为了满足金人的无理要求,同时为了向金人表达自己想要议和的决心,当即同意了金人提出的“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的要求。
而为了除掉岳飞,也是赵构授意秦桧,通过秦桧的具体执行,一步步让岳飞的几个部将出面诬告,最终,多番运作之下,将岳飞残忍杀害。
所以,赵构和秦桧,理应是合作无间才对,怎么秦桧到了最后,会被赵构气死了呢?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赵构感到了秦桧给他带来的“威胁”开始说起。
当初,赵构登基,也就是建立南宋时,他内心是极力希望过上偏安一隅的小日子,为此,他积极与金国和谈,另一方面,为了不和金国开战,甚至不惜残害那些主张收复失地的忠良大臣。
但在操作过程中,赵构就发现,有些事情,如果他直接去做,难免会遭人非议,毕竟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皇帝,很多时候还是很在意评价的。
因此,他就需要一个人出面,帮助他完成这些见不得人的事,而秦桧,便是赵构最合适的人选。
秦桧对于金国的态度,历来是将其当“再生父母”,当然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当初在靖康之难时,秦桧被掳往北方,他正是通过主动向金国人示好,甚至还用贿赂等方式,最终赢得了金国人的看重,成为金国人的座上宾。
有了这种经历,秦桧在归宋之后,必然是主张和谈,比如他在南宋朝堂上提出的“南北分治”方略。
而秦桧的这种思路,深得赵构之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仕途甘愿抛弃民族大义,一个为求安稳需要找人出头,两人因此不谋而合,成为了坚定的盟友。
此后,在赵构与秦桧通力合作下,终于使得绍兴和议达成,当时朝堂上的武将基本均被压制,因此也没有了反对赵构偏安一隅的声音。
按理说,赵构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他的新烦恼却又出现了。
什么烦恼呢?准确的说,是他的盟友秦桧,日益增长的权势,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赵构的地位。
宋高宗与秦桧(剧照)
秦桧在成为赵构的心腹之后,地位是扶摇直上,到了绍兴和议时,他已经位居太师。
虽说已经位极人臣,但是秦桧并未就此满足,因此,他开始暗中利用自身的权力,启动了一场清洗行动。
史料记载,从从绍兴十二年到绍兴二十二年,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秦桧就或贬或罢了足足四十余位朝中大臣。
这些人,虽说任职部门不同,职务高低也不同,但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得罪过秦桧。
而在不断打击异己的过程中,秦桧的权势也越来越大,其党羽也越来越多,整个南宋朝堂上下,基本上遍布秦桧的人。
甚至到了后来,秦桧的党羽中,有人为了拍秦桧的马屁,居然主动上书给赵构,请求赐予秦桧“乘金根车、加九锡”等待遇。
加九锡意味着什么?赵构不是不清楚,当年的王莽和曹操,就是更好的例子。
而更令赵构恼火的是,秦桧在听说他的党羽上书之后,不仅没有阻止,反而“闻之安然”,这意思分明就是向赵构宣告,这些东西就是他应得的。
这么一来,赵构必须做点什么,不然的话,大宋就要改姓秦了。
经过赵构的深思熟虑,最终,他结合形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来对付秦桧,那就是“捧杀”。
于是在接下来,赵构不断对秦桧封赏,比如赐其府邸,又赐其祭祀家庙时所用的祭器。
另外,赵构还加封秦桧为益国公,并派人给秦桧画像,由赵构亲自为其做赞,同时,对于秦桧的子孙,赵构也是能封尽封,比如秦桧的儿子秦熺和孙子秦埙,均在朝中担任要职。
不仅如此,当时赵构对于秦桧公然受贿以及刻意打压那些反对他的大臣等行为,统统视而不见,总之就是任由秦桧“放肆”。
之所以赵构要这么做,就是他在等,他要等到秦桧咽气的那一天到来,在此之前,他没有信心对权势滔天的秦桧进行处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去捧,以迷惑秦桧。
而到了绍兴二十五年年中,秦桧开始生病,至当年八月,已经病情严重到无法写字。
这个消息被赵构得知后,令他极为兴奋,他意识到,秦桧命不久矣,不过,为了验证真伪,防止秦桧耍诈,赵构决定,亲自登门去看一看。
于是,在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赵构亲临秦桧府邸,看望病重的秦桧,而当时的秦桧,已经病重至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的拉着赵构的手泪流不止。
这个结果,让赵构十分满意,他可以实施他的计划了。
回去之后,赵构马上命人起草了一份诏书,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封秦桧为异姓王,同时晋封秦桧之子秦熺为少师。
但在诏书的最后,赵构重重的写上了三个大字,“皆致仕”。
所谓致仕,就是退休、辞职,而这就是赵构的真实计划,他利用封秦桧为异姓王的机会,干脆利落的下达诏令,让秦桧父子卷铺盖走人。
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正是因为秦桧已经油尽灯枯,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了。
最终,赵构这种突然的态度转变,让秦桧大感意外,毕竟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向对自己尊重有加,且没有勇气抛弃秦家的赵构敢这么做。
秦桧(剧照)
如果秦桧没有病入膏肓,那他对此丝毫不惧,他有信心带着秦家重回巅峰,但是,此时的他,就剩下几口气了,还何谈翻身?
而就这么憋屈的被赵构勒令致仕,则让秦桧极为不甘心,更重要的是,他经营了一辈子的局面,就在这一纸诏令下轰然倒塌,想到这里,秦桧心中那个憋屈啊,而烦闷之下,一口老血喷涌而出,随后,气绝身亡。
就这样,在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十月的一天夜里,秦桧终于病逝。
看到曾经权势滔天的秦桧病逝,朝中大臣当即就有人上书,提出要为岳飞昭雪冤案,但是,依然未能成功。
当时担任宰相的,正是当初与秦桧一起构陷岳飞的万俟卨,他向赵构上书说到,“虏方顾和,一旦录故,将疑天下心,不可。”
由于有了万俟卨的影响,为岳飞昭雪一事只得被迫中止。
到了绍兴三十一年,此时的万俟卨已经病逝,加上当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因此南宋上下抗金情绪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一定要让岳将军沉冤昭雪。
史料记载,当时有御史前往鄂州视察岳飞的旧部,鄂州将士自发 *** ,要求朝廷为岳将军昭雪,场面一度“哭声如雷”。
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更好的证明。
最终,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随着宋高宗的退位,以及宋孝宗的登基,为岳飞昭雪一事,才有了新的进展。
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激发将士斗志,宋孝宗登基后就决定,为岳飞昭雪。
当然,为了照顾赵构的面子(当时赵构还没死),宋孝宗也玩了高明的一招,以“太上皇”赵构的名义去做这件事。
出于什么目的不重要,用什么名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岳飞将军终于沉冤昭雪了。
宋孝宗先是下令,对岳飞“追复原官,以礼改葬”,同时又下令,“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这么一来,岳飞的家人,也得以从岭南返回。
而看到朝廷表明了这个态度,隗顺之子意识到,自己父亲守了二十年的秘密,也终于可以公开了。
于是,他主动上书,向朝廷告知了岳将军遗骨所在,最终,朝廷下诏,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也就是如今的宋岳鄂王墓。
至此,英雄得以安息。
岳飞(剧照)
而能有这个结果,更大的功臣,非隗顺莫属,若非他当年冒死将岳飞将军的遗体偷偷运出,并妥善安置,那么不仅无法令英雄安息,更让后人无从找寻将军的遗体。
因此,隗顺虽是一个小人物,但他却不该被历史遗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