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夜生活究竟什么样?
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在晚上纷纷出门,看烟花,赏灯会,诗人们也为它写下了无数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大家知道这是哪个节日吗?
没错就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上元之夜,宵禁解除,人们不必待在家中,走出深宅里房,欣赏夜色下的火树银花与皎皎明月,共赏花灯,共享喧闹。
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只能在上元节这一天夜晚出门吗?是因为古代有宵禁制度存在。
宵禁制度
宵禁制度是一种封闭式城市管理制度,居民众多的坊和商户集中的市四周都有围墙,早上定时开放,夜晚不准出入,大街上不准行人通行。
因此人们只有在类似于元宵这样重要的日子才能够被在夜晚允许走上街头。这种限制夜晚出行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传统文化认为人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加之夜间月光与星光微弱,行路不便,野外又常有野兽出没,由此形成了在黄昏时居家闭门休息、城池闭门禁行的传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礼记》中也有记载,秦汉时期人们的作息观念便是不走夜路。即便奔丧这样紧急的事,一天就算走一百里,也不能在晚上行走。
周朝
而关于宵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周朝。《周礼·秋官司寇》中设置“司寤氏”一,
“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宵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
凭借星辰判断日夜时间,根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表安排人们的生活秩序。这便是最早专门负责宵禁事宜的相关职司的记载。
王安石在《周官新义》时解释说:“御晨行者,御使须明而行。禁宵行者,禁之使止也。”认为司寤氏的职能,一是确定宵禁的时间,二是负责巡察。
汉朝
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习惯在汉代正式转变为宵禁制度。
永宁元年汉安帝颁布《禁行夜令》,在其中明确要求“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深夜时分,洛阳城内不能有行走的人。
汉代还安排了郎官守卫门户并警戒,以保证晚上城市的安全。
而关于汉代的宵禁制度,有一则小故事。
汉灵帝宠爱的宦官的叔父在夜间出行,违背了宵禁,当时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曹操立即将他处死,曹操作为一名级品不高的官吏竟然敢将之处置而该宦官毫无办法,可见当时夜禁之严厉。
汉灵帝刘宏
唐朝
唐朝延续了前朝的宵禁制度,并加以改进。
《唐律疏议》规定,触犯夜禁者会受到鞭打等严厉的惩罚,只有因公事、吉时、凶事以及生病要去求医才能根据文书出入。
就算有资格出入宫室资格,也只能在白天出入,如果夜间进入者,要按照律法处置。
没有出入资格而进入者,罪加二等 ;若携带兵器进入殿门的,处绞刑 ;晚上出门的,杖八十。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规定是被严格执行的。
为了使夜禁能够贯彻下去,唐 *** 专门设置了相关的人员。 *** 设置了左右街使负责六街巡查以及卫士和骑兵共同巡守,同时,还设置了左右诩中郎将府中郎将“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
所有的城门、宫门、坊门、市门都设有大小官吏掌管,驻有警卫人员,早晚按一定时间开启,夜晚实行宵禁。
街鼓
那长安城的居民们是怎样知道宵禁的开始和解除呢?
传统的晨昏时,在长安京城掌握巡逻的官员通过大声呼喊,用来警戒行者,这种呼喊在唐朝被称为传呼。
街鼓设置之后,在晨幕时以击鼓的方式来警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报时的效果。不管是民间百姓或者是中央官署,在使用时都极为方便,逐渐淘汰了传统的口头传呼。
由于材料有限,至今有可考价值的“六街鼓”只有承天门鼓、朱雀街鼓与春明门鼓。
承天门鼓
承天门位于唐初万国朝会处,承天门街鼓在六街鼓中的作用与地位极为突出,承天门街鼓声不仅标志着宫城宫门、城门、京城城门等的关闭和开启,而且也提示着唐朝文武百官的办公,在维护禁夜制度中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在长安坊市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长安城地图
朱雀街鼓
从皇城南面正门是朱雀门,到向南出城的明德门,就是朱雀大街,这条街街贯通南北,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朱雀街鼓就设置在这里。
广德元年的冬天,吐蕃攻打京城,皇帝仓惶出逃。羽林军的长官使长派将军王甫潜人长安,悄悄和京城中的少年豪杰谋划,一起在朱雀街敲响朱雀街鼓,吐蕃人听到后非常震慑,狼狈地逃散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朱雀街鼓有报警聚众的作用。
今朱雀门
春明门鼓
春明门街鼓在皇城东边的春明门这里,按照唐代的市场管理,每天中午都要敲200下鼓,日落前要敲三百下,因此春明门街鼓的设立,很可能考虑了东市市场管理的需要。
可以说,长安街鼓一方面对唐朝京城的正常生活节奏进行着有效的调节,另一方面也为长安人民的城内外生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证,可以有效维护唐朝时序。
宵禁下的民生百态
在宵禁制度下,官员、百姓夜间只能在家里饮酒做事,或在里坊聚会,却不能在街上行动。即便是值班的官员,若没有特别的通行证也不能随意上街。
白居易有次在中秋月夜,独自值班,既不能回家,也无人交游,便写诗给好友元稹 :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言自己独守官衙,百无聊赖,感慨自己好孤独。
暮鼓过后而晨钟未至之前在街上行走,即为犯夜,违反者笞打二十。
由于这个缘故,文人学士们白天出城访友或郊游,黄昏暮鼓敲响之前必须赶回入城。
韩愈《晚雨》诗曰:“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投竿跨马蹋归路,才到城门打鼓声。”
有一次出门,回来稍晚,有些紧张,“才到城门打鼓声”,虽然可以入城,但也破坏了出游的兴致。
韩愈
居民出了坊外一旦错过了夜鼓时间,宁可忍饥受冻的煎熬一宿,也不愿入坊犯禁。
天宝十二年冬,布政坊居民张无是,一日行至街中,夜鼓忽绝,坊门关闭,只好在桥下蹲了一宿。
而唐朝元和年间,一个内廷中使郭曼因为“酒醉犯夜”,就被杖责,负责宵禁失职的金吾和巡使,也都被贬职。
由此可见唐代的禁夜制度极为严格和规范。
北宋
北宋时期,经过改建的汴京打破了传统的坊市布局,允许市民在沿街开店设铺。仁宗时期便推倒坊墙与市墙实现坊市合一。
由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易于打破交易时间形成夜市,北宋前期为了方便市民夜间贸易汴京城门很晚才关而城内却无时间限制。
《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街上的商品一直开到三更才结束,到了五更又开张了。在潘楼街,每天五更就点灯开店,有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可见宋朝夜市空前之繁华。
《东京梦华录》
北宋的夜市,就连皇宫周围的禁地都有酒楼和摆摊的。南宋施德操所撰史料笔记《北窗炙车果录》回忆北宋时夜市情景:一天夜里,宋仁宗闻宫外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宋仁宗表面上唱些高调,内心里也羡慕高墙外的夜市生活。
明清
明永乐之后,继续执行上元节开宵禁的传统。永乐七年国家颁布命令,百官放假,百姓有十天时间一起闹元宵,开宵禁与民同乐。
自永乐七年以来的一百九十九年,一直实行着上元开宵禁的成例,官府放假,百姓聚集,成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假期。
明清时期,宵禁制度依然存在, *** 规定宵禁时间从一更三点至五更三点,配合栅栏、夜行牌施行宵禁。宵禁时间中,设置更夫夜巡。
但相比唐朝时期,宵禁制度已然松弛,明清夜晚时分夜市依然繁华,宵禁制度难以控制所有臣民的黑夜活动。
由于宵禁制度松弛,古人的夜晚生活也越来越繁华,主要体现之一便为明清夜市的发展。明清时期夜市范围扩大,更为繁华,夜晚成为商人、酒馆的黄金时间。
明清诗人以诗作描绘明清夜市:“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青阴。楼后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
百姓在夜晚出行、娱乐需求成为推动开放宵禁的社会需求。但出于治安和警备的需要,中国古代依然在关隘、城池中执行着严格的宵禁管理。
解放后,社会稳定,延续了数千年的夜间宵禁制度才被彻底取消。
图片均来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