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于飞!古人眼中的千雁成行太壮观了
图 | 来源于央视网
大雁作为祥瑞之鸟,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象征——俱存仁义礼智信,寄寓大爱与远志。
这一动物也因此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禽中之冠,颇受世人喜爱。
大雁始于自然万物,但当一曲“鸿雁于飞”奏响时,它便由此翾翔于艺术文学的高空。
文人墨客歌咏抒怀,书画大家呈露丹青杰作,个中作品寓意其间,闻雁鸣传百里千载,成就独树一帜的雁文化。
▼ 请将手机横放,欣赏《千雁图》
图 | 明·王守谦《千雁图》,纸本设色,32×890.1厘米 |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观一次《千雁图》,便知雁为何会被寄予人的情感与志向。
凫居雁聚,群雁鸣飞。
雁,相守相望,难能孤独。他们或遨游高空,或戏水打闹,或栖宿芦苇,陪伴彼此,“忠贞”二字都不足以道尽这份形影不离。
此卷长展,便看雁与雁之间的团结互助。
图 | 《千雁图》局部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画卷右起,寥寥几只鸿雁正准备着陆。
王守谦笔下,墨色虽浅,寓意却深。虽无从数得鸿雁身上的根根细羽,却能从雁的姿态、神色看得一份惟妙惟肖。
这幅长卷的绘图、设墨都颇有意味,墨色浓浅之间看清大雁细节,丹青相间且结构分明。
图 | 《千雁图》局部
鸿雁已落至池塘边,戏水成为了它们此行的娱乐项目之一。
此时,又有一个很有趣的构图。
鸿雁不再无序地拥挤在一起,而是一个个保持间隔,准备依次入湖。
图 | 《千雁图》局部
也是在湖中,鸿雁的喜悦之情尽显墨间。
它们以不同的动作游乐于湖中:或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将头埋入水中,又或是昂首遥望天空。
水是鸿雁的乐园之一。它们在飞行的闲暇之余,寻求了一份快乐幸福。
图 | 《千雁图》局部
视线左移,此时是点点红色与墨色搭配最密集、巧妙的地方。
红色可谓墨色的“点睛之笔”,为水墨之间带来了一个更贴近自然现实的景色。
芦苇摇曳,荷叶相伴,池面仿佛也到了一个稍显“拥挤”的地方。此处的鸿雁也不再无所顾忌地游来游去,而有了近距离的对视,以及与花草木嬉戏的场面。
图 | 《千雁图》局部
兴致已尽的鸿雁迫不及待地游上了岸,向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它们对两只相貌相差很大的禽类产生了好奇与警惕之心。一群鸿雁将其团团围住,还有几只大雁从左右两侧飞来,似是想一探究竟。
图 | 《千雁图》局部
而在左侧,大雁以熟知的阵型排列,薄于云天,飞扬而去。
这便是王守谦笔下的群雁。一览其间,仿若随千只雁嬉闹一番,向南一同飞去。
此时此景,游子为何望雁思乡便可揭晓答案。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笺鸿雁传书信,翻越千山万水,随大雁高飞的还有“回归”亲人爱人身旁的期待。群雁相伴相守,孤雁难鸣,大雁所象征的,是回归故里的执念,亦是与家人重聚的信念。
图 | 元·盛懋《坐看云起图》,绢本浅设色,69x76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鸿雁是古画中常见的形象,也是诗词中频频出现的意象。
它是思乡情切的牵挂,也是一展宏图的志向寄托。
图 | 《坐看云起图》局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代诗人王维常有“诗中有画”的作诗境界。而在盛懋的《坐看云起图》中,一份雅士宁静的生活情趣被彰显得格外动人。
林木错落有致,山石嶙峋旁苇草丛生。在远处的高空迷蒙云雾中,双雁振翅翻山而来。
这与王维《终南别业》的思想境界不谋而合。
只看画卷字面,或是简单描绘水尽时寻源处,坐观时仰看云雾变幻万千。实则传达了一种,无论身处何处,都要遨游太空,自在游览山水的乐观淡泊的心境。
人生常有变化时,坚持梦想,乐然其中,或是给绝境更好的回击。
图 | 清·陈璧《群雁图》(局部),绢本设色,71.7×33厘米
鸿雁高飞起,长鸣九重天。
古画中的鸿雁虽偶在水边休憩,却也常有展翼翱翔之时。
它们所在的背景通常较为简单统一,大多为芦苇、土坡,寥寥草叶装点其间,而大雁被施以水墨,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它们各种姿态。
图 | 南宋·牧溪(传)《芦雁图》,纸本水墨,69.6x27.5厘米
鸿雁归何处?鸿雁为何来?
常人认知中,大雁秋时南飞,春时北归。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或许给出了另一个方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心怀鸿鹄之志,常怀雄壮力量。远大的志向、坚定的决心,都会引领鸿鹄飞向九霄高空。鸿鹄之志看似比喻一类人,实则蕴藏着任何的苦难都无以阻挡的力量——不畏“燕雀之言”的坚定意志,身藏披荆斩棘的士气与劲力,而迎接他们的也是一条遥远开阔的长路。
图 | 清·边寿民《芦雁图册》(局部)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鸿雁薄云天,蕴含着“立鸿鹄之志展鲲鹏之翅”激人奋进的斗志;雁展羽翼,以矩阵长飞,展现“沉鱼落雁”般的优美身姿;纸笺信中,传递的是跨越千山万水的“人归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思乡感叹。
而无数有志之士高歌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一份大爱人间的家国情怀。
当你仰望大雁时,又有怎样的思绪生于心间呢?
结语
群雁南飞,遥寄情思;
千雁北归,送至捷迅。
天阔鸿鸣翾舞劲,
豪迈邈远凌云端。
来源: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