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的安排有何奥妙?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02)880

孙权托孤

太元二年(252年)二月,东吴大赦,并改元神凤,应该也有以祥瑞为孙权祈福之意。

然而在病榻上躺了几乎半年之久的孙权却始终没有好转的迹象,如今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身后之事的安排已经刻不容缓了。

在全公主等人的干涉下,幼主继位已成定局,他只能被迫接受这一现实。

年幼的孙亮既然无法亲政,那么辅佐他的托孤大臣自然必不可少,于是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五人辅臣团便出炉了。名单分别为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侍中孙峻。

然而孙权没想到的是,从他死后的之一天开始,托孤大臣们的矛盾便爆发了,在之后的数年里,五人之间发生了血腥的火并,最终竟然全军覆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惨烈的结局呢?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辅政班底的几位成员吧。

在这五个人中,孙弘是寒门,孙峻是宗室,吕据是江北武人,诸葛恪和滕胤是江北士人,虽说他们属于不同的群体,但其中没有一人属于江东士族。

这说明在二宫之争中,江东士族已经遭到了彻底的打压,他们的领袖陆逊被逼死,而朱据、张纯、顾谭、顾承等代表人物也是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结果是孙权和全公主等人都喜闻乐见的,因此辅政大臣中没有江东士族的身影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江北士人,虽然他们一度也是孙权的斗争目标,但从总体上来看,孙权对他们的打击程度要轻得多,这也是从当初吕壹案开始延续下来的政策。

虽然江北儒学士人在很多时候和江东士族政治立场相同,令孙权非常头疼,但在那个察举制盛行的时代,地方上势力大小是很重要的。所谓“乡举里选”,在地方上没有根基的话,家族势力的扩张要受到很大限制。

江东士族在本地发展了上百年,根深蒂固,而江北流寓士人家族毕竟南渡时间尚短,且又脱离了乡里,自然在官员选拔方面很难和江东士族竞争。孙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从中找一些比较符合心意的人加以提拔,争取分化士大夫群体,而诸葛恪就是其中的代表。

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的安排有何奥妙?

也就是说,分析东吴这个五人辅政班底,必然要从诸葛恪入手。

从出身来看,作为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自然也是一位儒学士人,然而此人的作风却和这个群体格格不入,算是一个异类。

诸葛恪从小就才思敏捷,著名的“诸葛子瑜之驴”的故事广为流传,从那之后他的神童之名也无人不知。

而诸葛恪长大后更是能言善辩,有一次孙权问他:“你父亲和你二叔谁更优秀啊?”。

诸葛恪毫不迟疑:“当然是我父亲”。

孙权问:“这是为何?”

诸葛恪回答:“因为父亲知道辅佐明主,而我叔叔不知道”。这无声之屁拍得孙权心花怒放。

之后有一次蜀汉使者前来拜见,孙权对他说:“诸葛恪爱骑马,回去告诉你家丞相,给他侄子选一匹好马吧。”诸葛恪听了以后立刻拜谢。

孙权说:“马还没到你急着谢什么呢?”

诸葛恪回答:“蜀国就是陛下的马厩,您发话了,马还能不到吗?”又是一顶高帽送上去了。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总之诸葛恪毫无疑问是个反应极快,异常聪明的人。

然而有时候诸葛恪的聪明却没有用在正经的地方,他特别喜爱插科打诨,对别人进行嘲弄,好好的青年才俊,却弄得像一个宫廷俳优,这一点老臣张昭还有蜀汉使者费祎都曾领教过。

不过他这个不拘小节,轻视礼法的作风偏偏很对寒门出身的孙权的胃口。孙权热衷于滑稽嘲戏,对诸葛恪非常喜爱,于是这位江北二代便成了孙权进行提携的首选,黄武时期以后逐渐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当初孙登被立为太子后,诸葛恪立刻成为太子宾友,对他政治地位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除此以外,孙权还重视培养诸葛恪处理具体军务的能力,命他掌管军中粮谷文书。然而诸葛恪虽然聪明,但性格轻佻粗疏,有些华而不实,这等繁杂细致的事务非其所长,于是孙权便让他去领兵了。

其实诸葛恪务有自己的想法,他渴望建功立业,树立威望,达到这一目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征讨山越,陆逊、贺齐、朱桓等名将都是以此起家的,而在这方面的建树诸葛恪首屈一指。

山越是困扰东吴多年的问题,尤其是丹阳郡,这里是东吴国都的所在地,而且又临近曹魏统治区,容易被敌国煽动,再加上地势险阻,易守难攻,是东吴的心腹大患。

如果直接进剿,险峻的山区是他们的主场,最后大概率收效甚微。因此诸葛恪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采用釜底抽薪之计。

山里是无法种粮食的,耕地只能在平原,诸葛恪先按兵不动,等到秋收的季节立刻出击,抢收山民的粮食。

这样一来,对方出来对抗不是东吴官军的对手,不出来的话眼睁睁面临断粮的困境,久而久之就纷纷投降了。

这一次征讨行动成效极大,诸葛恪仅用一年多就基本解决了问题,山越从此以后不再成为威胁。他收编山民,得到精兵数万,大大增加了东吴的兵员。

孙权对他的表现极为满意,拜为威北将军、都乡侯。以征讨山越获此殊荣是非常少见的,从此诸葛恪成了东吴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的安排有何奥妙?

在接下来的二宫之争中,诸葛恪面临着人生之一次重大考验。他这么聪明的人,不会不清楚孙权的真实态度,可要他支持鲁王,却同样不现实。

在 *** 中其实有两类人,一类是陆逊、朱据、顾氏兄弟那样全力支持太子的,他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另一类则只是名义上支持太子,实际上没出什么力的人,诸葛恪就属于这第二类人。

诸葛恪与太子孙和之母王夫人都是琅琊的同乡,肯定早有往来交情,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恪是孙和太子妃张氏的舅舅。再加上儒家立长的传统,虽说诸葛恪有轻视礼法的一面,但他毕竟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在大是大非上很难改变。

为了不触怒孙权,诸葛恪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史书中并无他支持太子的明确记录便是一个佐证。而在这一点上,滕胤和诸葛恪非常类似,同是孙权的女婿,滕胤和朱据做法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诸葛恪还想耍个小聪明当骑墙派,他的儿子诸葛绰竟加入了鲁王党。

这种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小把戏自然瞒不过孙权,他之前的态度其实已经可以让孙权满意了,孙权只是希望他和江东士族划清界限,并不需要他支持鲁王,诸葛恪这么做有点弄巧成拙了。

在得知孙权希望自己管教一下儿子的态度后,诸葛恪有些害怕了,他唯恐失去孙权的信任,干脆横下一条心将诸葛绰毒死,全琮没做的事让他给做了。

这就有点多此一举了,因为诸葛绰若没有父亲的授意,岂敢和鲁王交往,孙权一眼就能看出诸葛恪是丢卒保车。虽然孙权和诸葛恪是同一类人,为了自己牺牲一个儿子丝毫不在乎,但诸葛恪如此不择手段却让他有些担忧。

因此后来诸葛恪虽然依旧官运亨通,接替陆逊成为大将军镇守武昌,但却没有进入权力中枢的迹象。

而在孙权临终之际,虽然诸葛恪辅政的呼声很高,但孙权对此却仍然表示犹豫。此人为了权势可以不惜杀子,会不会不是金日磾反而是王莽呢?

然而这个时候孙权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一言九鼎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公主等人的控制,之前重立孙和一事在全公主等人的阻挠下被迫作罢,这次选辅政大臣孙权也没法一个人说了算。比如孙峻就极力要求诸葛恪担任辅政,这应该也是全公主的意思。

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的安排有何奥妙?

不过这就奇怪了,作为原鲁王党成员,应该是和身为 *** 的诸葛恪是水火不容的,为何反而要将其拉入辅臣中来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全公主的利益,因为她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弄权的同时将 *** 一网打尽。

孙峻是自己的提线木偶,吕据只是个杂号将军,在鲁王党中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而孙弘就有点麻烦了。这个人是孙权的亲信,虽然在某些事上和自己有过合作,但终究无法掌控他,他的存在对全公主来说是个制约

而更麻烦的就是诸葛恪,他跟孙和关系那么密切,又是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只要他在一天,全公主就一夕不能安寝。假如诸葛恪拥立孙和谋反怎么办?一旦事成,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

思来想去,全公主等人决定支持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让他进入中央后不仅在失去地方上势力会更好对付,同时也能挑唆他和孙弘的矛盾,这样就能坐收渔利了。

孙权无奈,只好接受了这一安排,并诏令诸葛恪一统诸事,其地位相当于首辅。

诸葛恪受命即将从武昌前往建业,临行前,大司马吕岱或许想到了什么,于是对诸葛恪说:“世事艰难,希望你每遇到什么事都要反复思考十次。”

这话让诸葛恪很不以为然,他回应道:“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现在你让我十思,是不是看不起我啊?”

吕岱一看诸葛恪根本听不进去,也就摇摇头不说话了。

当时吕岱已经年过九旬了,姜还是老的辣,他一眼就看出了诸葛恪此行的凶险。建业的水太深,诸葛恪长期在地方领兵,缺乏名望,这个首辅没那么好当。

若他驻扎武昌,全公主等人还会心生忌惮,但他入京后岂不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搞政治是丝毫大意不得的,以诸葛恪粗疏的性格,不反复思量能行吗?

吕岱用一生的智慧好意劝诫,奈何诸葛恪丝毫听不进去,他或许还在为自己能得到这么多支持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最后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这便是五人辅政的格局,虽说表面上以诸葛恪为首,但能否坐稳这个位子终究是要看实力的,局面其实始终牢牢掌握在全公主的手里,诸葛恪躲过了二宫之争却躲不过接下来这场劫数。

不过这些孙权已经看不到了,神凤元年四月,这位一代雄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年少临危继位,坐断东南纵横捭阖,完美解决了兄长去世后留下的乱局。

他壮年开拓进取,面对魏蜀大军压境临危不乱,通过隐忍和谋略取得荆州,完成了榻上策的第二步。

他老年残酷多疑,为了手中的权力不惜掀起残酷的政治斗争,为国家的衰败埋下伏笔。

曾经从善如流的少年英主在权力的浸染下,最终堕落成一名独裁暴君,这似乎是历史的惯性,也是令人惋惜的悲剧。

然而比悲剧更悲剧的是悲剧仍在继续,二宫之争并不会因为立储之争尘埃落定而结束,甚至在孙权去世后依然余波未平,魔鬼被放出了牢笼后便再也无法控制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497266.html

“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的安排有何奥妙?” 的相关文章

孙权死后东吴到底怎么了 东吴为何没有一点担忧

孙权死后东吴到底怎么了 东吴为何没有一点担忧

对孙权死后,东吴为何毫无灭国焦虑、疯狂自相残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蜀吴三国,存在感较低的国家,自然要属于吴国了。刘备的蜀汉,自认为是正宗的汉王朝的延续,刘备又是“皇叔”,自然被重视。曹丕的魏国——当时的最强国,后来的晋朝也是以魏国班底组成,也会被历史重视。而吴...

鬼谷子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鬼谷子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鬼谷子,王氏,名诩,,纵横家创始人。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隐士高人,是迄今为止最为神秘莫测之人。他胸怀卓绝智慧和旷世奇才,一手创建了鬼谷门派。他不但擅长修身养性,还精于算计,独具纵横捭阖之策,是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共同鼻祖,也是和孔孟齐名的大思想家。那么...

刘备执意攻打东吴是给关羽报仇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刘备执意攻打东吴是给关羽报仇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刘备执意攻打东吴,给“关羽报仇”只是幌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杀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称帝;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三个月后,以“为关羽报仇”的目的,出兵伐吴。当时刘备出兵七十五万,连营七百余里,...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救援,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一起杀退了黄巾贼,救了孔融,随后,孔融游说刘备去救被曹操重兵围困...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161~221),荆州南阳博望人,三国时期曹魏横海将军、章陵太守,为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顿于敌国,坠不侵于四邻,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王师南征,与充军从,奄有...

戚夫人受到刘邦宠爱,吕后为何敢对她下手?

戚夫人受到刘邦宠爱,吕后为何敢对她下手?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妃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太祖刘邦去世,其妻吕雉成为皇太后,控制了汉朝大权。吕后掌权后,十分怨恨戚夫人,因此先派人将其囚禁,还把她儿子刘如意召入京城软禁。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吕后先是毒杀刘如意,而后把戚夫人砍掉双手双...

刘有诸葛亮曹有郭嘉 孙权身边的谋士是谁

刘有诸葛亮曹有郭嘉 孙权身边的谋士是谁

刘皇叔有谋士孔明,曹孟德有谋士郭嘉,那么孙权的谋士会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三国那个特殊的时代,杰出的文臣武将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若谈及大家对武将的喜欢,不外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但要将那个时候的文臣...

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来为何进入曹营?

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来为何进入曹营?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