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隐姓埋名64年之后,大陆最后3名军统特务低调见面,留下一张合影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03)600

2013年,在位于浙江江山的一个乡镇的养老服务中心里,有三位老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相聚一堂。他们三个并肩站在门前,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

照片中,三人头发花白,笑意盈盈,精神焕发,目光矍铄。

他们三人是谁?为什么要寻求志愿者帮助相聚在一个地方?


一、选择走还是留

1949年, *** 在解放战争中败仗连连,最终决定逃往台湾地区。当时,蒋介石率先乘飞机飞到台湾,后续 *** 的军官干部等也都陆续抵达台湾找寻组织。

有三位年轻人,曾经在国统局的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少突出贡献。 *** 退败到台湾之时,他们分别被同僚游说了多次,仍然没有选择跟随部队去台湾。

为了让他们去台湾,同僚们还苦口婆心地说:“咱们是 *** ,现在 *** 打了败仗, *** 一家独大,咱们是为 *** 工作的,不去台湾会被 *** 抓的!”

然而,这三位军统局的特工,均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去台湾的机会,选择留在大陆,隐姓埋名,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最后都生活稳定美满。

这三位选择留下的年轻人,分别是王庆莲、戴以谦和祝仁波。


二、特务身份

先说王庆莲。王庆莲进入军统局是因为战乱时期,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王庆莲为了节省家里开支,恰逢军统局招募,她就参加了军统局的选拔考试,考试通过后,王庆莲有了一份稳定并且充实的工作。

进入到军统局之后,王庆莲负责的是翻译电报工作,在此之前,她先是按照指示前往一家造纸厂里进行秘密工作。

因为年纪轻,学习能力强,又师从少将姜毅英,王庆莲的工作能力与日俱增,逐渐在翻译电报方面崭露头角。很快,出类拔萃的王庆莲被调回军统局本部,破解来自日本的各种情报。

王庆莲工作期间,是紧张的抗日战争时期,她翻译出了近千封日本的情报,这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说戴以谦。戴以谦没有进入到军统局之前是办事处的小职员,直到在一个契机下和时任军统局“一把手”的戴笠相遇,两人聊了几句之后,戴笠发现戴以谦是自己老家的一个侄子。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戴笠看戴以谦工作起来非常机敏,就借机把戴以谦调到军统局工作。

负责机要工作的戴以谦,很快凭借出众的工作实力在军统局得到提拔。抗日战争时期,戴以谦以强悍的工作手腕,从日本特工嘴里翘出来了很多重要情报,这些情报对与日本对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最后是祝仁波。祝仁波家境贫寒,是三人之中学历更低的。但是,后来他在表姐夫的带领下,进到军统局,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因为刻苦学习,耐心钻研,祝仁波的电台维修技术也逐渐首屈一指。

祝仁波还有一点和王庆莲、戴以谦不同的地方是:他没办法在安稳的环境中工作。因为电台维修有时就是一时的需要,祝仁波的工作注定了他需要不停地奔波。

因为电台是战时极其重要的传输情报的机器,所以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战场。有时为了抢修在战场上被炸毁的电台,祝仁波还要冒着生死危机在战场上与死神争分夺秒。

战争时期,祝仁波架设过、维修过数不清的电台,他的辛勤努力为战时的通讯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其实,早在戴笠意外去世,毛人凤接任做军统局“一把手”之后,王庆莲就因为军统局内部乱七八糟的工作环境感到不适。再加上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王庆莲不愿看到国共内战的局面。因此,在 *** 撤退到台湾之前,王庆莲就提出辞职回乡照顾母亲。

而戴以谦在毛人凤上位之后,在军统局处在了不成不就的局面。 *** 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之际,戴以谦就选择投奔了 *** 。

三、64年后重聚

三人都是在十几岁时就进入到军统局工作。后来选择脱离 *** 队伍,留在大陆。

王庆莲留在大陆之后,先是在稳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在当初在军统的工作经历被人翻出,王庆莲在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二十多年后才被正名。这期间,王庆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过得也很是美满。


戴以谦则在战争结束后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农耕生活,身份被发觉后,他曾经被判劳刑5年。期间,戴以谦的妻子难忍压力选择带子改嫁。戴以谦出狱后成了孤家寡人,考虑到自己的身份问题,他选择自己独自生活。

祝仁波在建国后,娶妻生子,开了家小维修店维持生计,后因身份问题被下放到农场。最初四邻都因为他的身份问题不敢靠近他,不过,祝仁波时不时会主动帮助邻居修复受损的电器。看祝仁波生性朴实,为人热心,邻居们逐渐对他放下了成见,把他当作普通人对待,相互照料了起来。

三人虽然同为国统局特务,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为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消减。得到 *** 后,三人还向国家和 *** 表示感谢:“感谢国家,感谢党……”


由于戴以谦独身生活,后期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行动不便后,照料自己生活了问题。当地国家部门体恤戴以谦,便把他安排到养老院。

在养老院中生活的戴以谦不再独自一人,他结交同龄老人,还经常接到志愿者们的探望和慰问。和志愿者们的闲聊中,戴以谦回顾起自己从前在军统局做特务的日子,一时心生好奇,想知道大陆内还有没有和他一样当初为 *** 工作,1949年却选择留在大陆的。如果有的话,希望可以在有生之年聚一聚,讲一讲从前。


听到戴以谦的唏嘘感慨,志愿者们记在了心上。为了圆戴以谦的梦,他们行动了起来。在多方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王庆莲和祝仁波被联络到了。经过戴以谦的几次邀请,两人终于同意相聚。

这就是64年后,三位留在大陆的国统特务的合影由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497408.html

“隐姓埋名64年之后,大陆最后3名军统特务低调见面,留下一张合影”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楼船军?两汉时期的海防有何功绩?

什么是楼船军?两汉时期的海防有何功绩?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鼎盛局面的封建王朝,西汉王朝建立了一支拥有4000余艘战船、20多万水兵的楼船军。楼船军是汉政府根据沿江海的地理条件和防务需要而设立的,在统一东南沿海及平定朝鲜的战争中起了...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对朱元璋知晓朱棣的野心吗,为何不除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后这个出身贫贱的帝王,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里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维系王朝统治、加强皇权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发生,无不是朱元璋为后来者...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众所周知皇帝是一份“高危职业”,平均寿命仅有39岁,那么问题来了,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要知道,89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高龄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解开乾隆的长寿密码。乾隆有着家族遗传长寿基因,而且国家强盛,烦心事比较少乾隆长寿绝对是有着家族遗传基因的,当然,这个遗传基因不是指的...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人。他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也正是如此,他屡立战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封侯,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便被选为了太子刘...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的确败走华容道,但此时追击他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这里单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

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夫差击败勾践后,为什么不直接灭掉越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吴越两国的传奇故事,除了老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阵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夫差击败勾践,双方进行和谈的故事了。按照《左传》的描述,这事儿没什么可说的,双方只是打了一场小仗,吴国虽然赢了...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雄略之主,但在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因为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与其相配的另一社会现象是法制建设空前发达,刘彻开始爱用酷吏来镇压人民,为此来加强君主集权,也为了抑制地方性豪强、游侠与诸侯也可以短期内防止地方上土地的兼并,并且严明了法度。杜周就是其中之一。杜周出生于南阳郡杜衍县,他本来是...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雍正上位后对好几个兄弟下手 雍正为什么要放过老十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放过老十胤?的目的,可谓是“心机重重”。康熙末年,一场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九子夺嫡”风波,让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主动或是被迫地参与进来。最终,在经过激烈“角逐”后,皇四子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