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主缘何千夫指——从正德皇帝的应州大捷看明朝文臣对皇帝的态度
众所周知,明朝、特别是中后期的明朝,与两宋一样,是士大夫文臣们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明朝文官政治的起点是从仁宣之后、三杨秉政时开始的,之后又有土木堡之变、让唯一能制衡文臣的勋贵群体团灭。再遇到孝宗这种千载难遇的仁君(或者说庸懦之主),让朝中文臣逐渐将端坐于御榻之上的天子,视作了泥塑木雕,可以肆无忌惮地把控朝政。可惜这个让史家们称颂不已的皇帝却英年早逝,把这貌似花团锦簇的大明江山留给了自己十五岁的儿子朱厚照。
对于这位新天子,文臣们和天下臣民都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因为刚刚驾崩的孝宗,大概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和妻子张氏琴瑟和谐,一生未亲近过其他妃嫔。而孝宗和张皇后活到成年的儿子,就只有朱厚照一个,可以说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从小就被父皇耳提面命,又受过当世鸿儒的尽心教导,完全是按照一个圣君模版来打造的。可是登基后的他,却显露出与父皇完全不同的作风。与孝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性格截然相反,朱厚照活泼跳脱、喜欢随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很厌恶传统宫廷礼仪的刻板和严肃。
之所以朱厚照个性如此鲜明,与父皇和母后的刻意放纵,不愿对他多做约束有很大关系。登基之后的他在围绕他的宦官们怂恿下,享乐无度,长期住在宫外的“豹房”之中,与太监、僧道、武人们厮混在一起。如果说他的这些破事还在文臣们容忍范围之内,最多按惯例上书劝谏而已的话。那么他对武将和兵事的重视,甚至亲临边镇前线的行为,就引起了朝中文人的集体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在大明皇帝的身边,再一次形成一个全新的武人勋贵集团,这将彻底改变国初和靖难时的功臣凋零之后,朝中文臣独大的局面。
正德初年杨廷和尚在,内阁中又有谢迁、刘健等名臣,这些人威望、能力和手腕都很高超。但是他们毕竟只是臣子,当皇帝以坚定的决心推行自己确定的政策时,这些人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的。朱厚照两次亲临宣府,在前线组织边军抗御蒙古人的侵袭。特别是挡蒙古小王子伯颜(此人是黄金家族嫡脉),大举越过边墙,肆虐于大明边境时,朱厚照成功指挥了一场阻击战,重挫了对手,这就是著名的“应州大捷”。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场战事的记录既简略又模糊,明军与蒙古人大小战斗一百余次,皇帝本人也亲自领军冲锋。但伤亡数字却少得可怜:蒙古人阵亡十六人(其中皇帝自己杀敌一人)、明军牺牲五十二人。而应州战后小王子就此退兵,且从此不敢再大举犯边。如果按照史书的记载,双方战事既频繁又激烈、双方损失又如此之少的话,实在难以解释为何会逼退蒙古大军。而且文官们也不得不承认,朱厚照在前线的部署和指挥都并无问题。
今天的史学界大都认为,应州之战的战果被大大低估了,朱厚照在其中发挥的正面作用有被彻底抹杀。文官们不愿意今后的皇帝轻易脱离自己的掌控,去亲近和掌控武人,从而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朝堂平衡。而朱厚照的军事天赋不容诋毁,那就只能在他的个人私德上做文章,而这方面小皇帝自然不是无可挑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