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特别是皇帝,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有什么深层原因?
每个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都不一样,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女方20岁,男方22岁。
而欧美国家大多数都是女方16岁,男方18岁。
法定结婚年龄主要与各个国家的国情来决定的。在古代的时候女子超过十五岁不结婚就算是大龄剩女了。
在汉朝的时期如果女子超过十八岁不出嫁是会罚款的,所以古人结婚都是比较早的,尤其是统治者阶级。
据统计古代皇帝大婚的年龄多数都在十八岁之前,并且娶的女方年纪也不会太大,都是十三四岁的样子。
放在现代豆蔻年华正是读书的好时候,但是在古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不允许女子太晚结婚。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就提出了最适合结婚的年龄,他认为男方在二十岁就已经懂得了为夫之道,女子十五岁就已经具备了生育能力,双方可以成家。
所以在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结婚几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到了汉朝很多皇帝都是娶的十三四岁的女子,比如汉文帝和窦氏大婚的时候,窦氏只有十四岁。
这也说明在当时女子十三四岁结婚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皇帝都喜欢和十三四岁的女子结婚呢?
政治原因
在古代皇帝继位的年龄是随机的,没有人是预备好了才上位的。这就导致很多皇帝在儿童时期就要担当大任,但是权利往往是在摄政王身上。
所以为了取得自己的摄政权,寻找一个身世强大的妻族是最快的 *** 。
而且由于皇帝幼小,很多的权臣会认为其年龄不足以摄政。
时常会操控朝堂,而皇帝大婚就是成人更好的标志,所以很多的皇帝会选择在十五六岁结婚。
像康熙皇帝六岁继位,十一岁就大婚,这种现象在清朝极为的普遍。
政治联姻也需要有合适的人选,在古代和亲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公主的年龄都是在十三四岁。
这主要是因为和亲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公主是一定要嫁的,所以很多年龄不足的公主就被迫远嫁。
皇室的结婚年龄都是如此,平民在日常谈婚论嫁的时候也会效仿。
在汉朝的时候很多皇帝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其他的权臣或者国家联姻,所以政治联姻是不会在意年龄的。
尤其是权臣的女儿,六岁出嫁的都比比皆是。
到了清朝由于满蒙联姻的规定,很多大臣家的格格不足十六岁就会被收拾一番送进宫,为自己的家族做贡献。
而那些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政治家只不过是在压低妇女的地位基础上,强迫女子早早嫁人,生儿育女依附于男子生活。
虽然都是有目的性的政策,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统治者想要使自己的政权更加的稳固。所以有一些政策是强行执行的。
除此之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科技的助力生活产品供应不足。
尤其是改朝换代以后人口由于战争的原因锐减,统治者着急恢复人口以此来拉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于人们的结婚年龄也进行了调整。
早婚给社会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人口增加。
尤其是刚刚开国的那几年,很多的国家都鼓励生育,因为人口就是力量。
有了众多的人口才能在群雄争霸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很多的国家都将女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就连坐父母作为法规严格执行。
这样即可以督促女子尽快结婚,为国家生产人口也能稳定社会。
人口的增加还会给国家带来一个直观的现象,那就是赋税收入增加。
要知道赋税都是按照人口来算的,在汉朝的时候小孩满七岁就要纳税了,由此可见孩子出生的越多,纳税的金额就越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就越多。
所以统治者很希望人们能早点结婚,充裕人口。
人口如果能够得到爆炸式的增长,国家也会迎来一段时间的人口红利。
经济原因
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家庭式作坊发展。
所以一个家庭对于人口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家里面人口多的,需要劳动力去换取生存物资。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喜欢生儿子的原因之一,主要是想增加家庭的劳动力,获取社会资源。
而且想要将农业生产力提高,除了改进耕种技术,剩下的就是增加生产人口。
耕种技术虽然在一直的发展,但是更新换代的周期是比较漫长的。
而且由于古代的信息不够发达,很多的更新信息都是互不相通的,即使一个地方工具是发达的,但是全国的工具不一定都能够统一。
而且全国进行推广也是比较费力的。
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模式,促使者每个家庭都想要快速的结婚生子,增加劳动力。
所以即使统治者不去督促结婚,人们也会想办法尽力的去早结婚。
而且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方面,由于之前对女子的偏见,让很多的人认为只有初婚的女子生育能力比较强,所以在娶妻的选择上更加偏向年轻女子。
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纳妾,为了给家里添丁进口,选择的妾室大多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女。
除了古人注重贞洁以外,还有就是对年轻女子的向往。
而且古人认为女子只要是有了葵水就有了生育能力,所以对于年轻女子的生育期待值更高。
虽然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规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早婚。
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男子都希望自己有了功名之后再去成家,在那个时期“榜下捉婿”非常普遍。
所以统治者阶级就只能以身作则,为天下人表率,起到早婚的带头作用。
而且人口红利带给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商业,人文的繁荣,还能够带给国家充裕的发展空间。
对于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早早的将女儿嫁出去就相当于节省了一部分口粮。
而且女性到了夫家,可以为夫家洗衣做饭,总体而言对于双方家庭是互利互惠。
选择十三四岁的女子结婚,能够在女子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就去掌控她,巩固男权社会的地位。
使得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依附于男子生存。
而且在当时婚礼的步骤极为的繁琐,所以对于娶妻的要求也比较高。
据相关数据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越快,女子的地位就越高。
在汉朝的时候女子在婚姻中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到了隋朝就有法文明确规定,女子有自己的离婚权,到了唐代对女子的结婚年龄就没有卡的那么严,并且在婚姻这方面极其的尊重女性,不会强制女性踏入婚姻。
人文因素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人们的寿命普遍都不长。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家族繁衍子嗣,是每位男丁的任务。
而且在当时一个家族如果之繁叶茂,那么就象征着这个家族今后的发展蒸蒸日上。
一些百年世家都提倡多子多福的理念。
女子十几岁就结婚,可以延长生育的时间,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
再加上家族中的一些老人盼望着下一代人口繁茂,促使着小辈在刚刚对感情启蒙的时候就娶妻生子。
而且古代大家族非常重视传宗接代,如果一家没有儿子,那么就会被周围人嘲笑绝户。
统治者也需要继承者,所以皇帝有三宫六院,除了能够帮他巩固权利还能够帮助皇帝传宗接代。
如果皇帝膝下无子那么就得从家族旁支过继,宋仁宗一生可以称得上完美,但是由于没有儿子在晚年的时候被大臣们逼着立嗣。
世袭制度不仅让皇家重视子嗣,一些世家大族对子嗣血脉也极为的重视。
古代的孩子夭折率很高,现代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种疫苗,并且有不适会及时就医。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医学知识不够完善,很多的孩子都在未成年就夭折了,所以多生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成年率。
而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所以为了提高孩子的存活率,又把问题放到了早早结婚上。
儒家文化的影响深入人心,孟子曾经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理念受到了皇帝和社会的一致认同,所以人们为了孝道也会强迫自己多子多孙。
虽然生育的孩子多,但是妇女的难产率也非常的高。
俗话说,女人生孩子就是鬼门关里走一遭,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
清朝时期女子死亡率更高的一件事情就是生产,所以一些想要传宗接代的家族大多都会选择纳妾。
不仅仅是为了开枝散叶,也是为了保护正妻。
由于古代对于身体发育方面知识匮乏,并不知道十三四岁的少女生产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
只是单方面的认为早点结婚就能早点生孩子,认为越年轻的身体素质就会越强。
所以皇帝在选妃的时候往往都年龄卡在16岁左右,妃子们入宫的时候年龄也是筛选的重点。
古代结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大多都是没有选择权的。
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父母一手包办,这种传统一直到建国初期才逐渐消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不能够得到平等相待。
结语
十三四岁本应该是花一样的年纪,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
但是如果放在古代很可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子如果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的时候就选择生产,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现在社会中,偶尔还是会出现女子被强迫结婚的现象。
但是大多数女子都已经获得了结婚选择权以及生孩子的否定权,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象征。
并且女子结婚的年岁也没有强制的法律规定,男方和女方之间也提倡自由恋爱,对于配偶的选择空间更大。
女子十三四岁就要嫁人,归根结底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而且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根本没有能力去决定自己的命运。
大多数女子的命运都是掌握在其父母和丈夫的手里,称职有的家庭还将女子当做货物与男方家庭交换。
由于时代对女子的要求不同,所以古代的女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相比古代女子,现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如果你是古代的君王,你会选择一位十三四岁女孩做妃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