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是怎样成了污蔑女性专用语的?古人酷爱杏花为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宋代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句子,春天乍至,春雨潇潇,百花绽放,姹紫嫣红,陆游为何单只提杏花?古人买杏花做什么用?
1.插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从庾信《杏花》诗可知,南北朝时,杏花已被人用于插花,明代王磐散曲《朝天子》:“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
2.簪戴。女人簪头发扮靓,男子也戴,戴在帽子,宋人王禹偁《杏花》:“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至清朝后期,男子才不再戴了,赵翼《陔余丛考》:“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3.馈赠。唐代司空图《故乡杏花》:“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杏花折赠,是传递故园乡情,宋管鉴《虞美人·送杏花与陆仲虚》:一枝繁杏千红蕊,醲笑东风,歌院晓妆迟。
4.杏花买卖。卖花营生,中国唐代已有,来鹄《卖花谣》:“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无言无语呈颜色,知落谁家池馆中。”蒋捷《昭君怨·卖花人》:“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有卖花就有吆喝,吴自牧《梦粱录》:“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春天绽放的杏花,胭脂万点,占尽春风,疏影横披,瓣蕊璀璨,所以在中国古代,人见人爱,趋之若鹜,所以会出现这热闹景象,“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红杏出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原意是指红色杏花逾越出墙,形容春色正浓,春意盎然,后来怎么变更了意思,专用比喻妇女的偷情和不守妇道呢?
最早的出处,是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句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话本讲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封建礼教的恋爱故事,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譬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
到了近代和现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下来,通常含蓄的暗指女人出轨。
曲解古诗,并非现代人的专利,曲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还有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冯梦龙同时是还是一个书商,他喜欢搜集古代的民间段子和民间山歌,集结成册,出版赚钱。
冯梦龙编过一本书《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其中有一首《夹竹桃》时调,全文如下:
风流 *** 出妆台,红袄红裙红绣鞋,后园月上,情人可来?无踪无影,只得把梯儿展开,小阿姐,三寸三分弓鞋,踏上了花梯伸头只一看,分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于是从此开始,歧视妇女,滥加挞伐,庸俗之风,愈演愈烈,“红杏出墙”和“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成了专用于女性不忠于婚姻的代称了。
风雨重阳,曾为 *** 撰稿人,《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河北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工商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美洲华侨日报》《读者》《家庭》等数百家报刊发表文章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