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岁儿子讨论,古代学生是这样学习
吃完晚饭儿子躺在沙发上,两眼放空说:妈妈,为什么总是要有那么多考试,古代多好,只用三年考一次就行了。哎呦,我快不行了,还有卷子没写完,唉。
看他这个样子,必须给他加点元气啊。于是放缓声音,语调轻柔地对他说:古代可不是三年科考一次。
科举是隋朝才开始的,在隋以前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只选世家门第的人当官。隋文帝废除了中正制,科举制在隋唐两朝才慢慢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唐代一般一年考一次,到宋朝才改成了三年一考。而且并不像你想的那么舒服,有很多东西要学的。你看那成语里的什么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都是形容人家读书努力,一刻也不能放松的。
等学问好到老师教不了,还要去游学。知道什么叫游学吗?就是打听到哪里有学问好的大儒,便要收拾行李,备好礼物去求教。古代交通困难,出门在外动不动大凣个月,衣食住行,坐车住店都得一个人去搞定,你想想辛苦不辛苦吧。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做可以缎练人的心智,开阔眼界呢。这也是古代人的智慧。一边赶路,还要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结合书上的知识在路上揣摩,所以每出去游学一次,进步都是巨大的。
人家都是自主学习,从小都把出将入相当成理想,定位在国家未来的掌权人上。学问要有,眼界要有,能力要有,礼仪气度一样不能缺,还要关心民生经济,为以后做官打基础。那效果可比你现在天天两点一线强多了。
到了老师那里礼仪要做足,还要考学问,进行全方面测评,太差劲人家可不教。所以上门之前还要做很多准备,生怕老师有一点不满意,那这一趟就白跑了。你说人家为了增长知识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到了名师那里还不用尽全力拼起命地学,恨不得连睡觉都省了,少学一点那都是吃大亏。
再看你,那么有才华的老师排着队来教你,你简直掉到了蜜罐里,还有意见。想想那些学子的学习条件,加上人家的学习态度,你应该羞愧知道吗?快去反省一下,然后去努力学习吧少年。
儿子被我的输出弄得恍恍惚惚,转动着眼珠消化了接收到的信息,精神起来,感觉自己可以跟古人pK一下,元气满满做作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