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金步摇:古代东亚西亚服饰文化融合的典范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07)840

金步摇冠饰 慕容鲜卑金步摇冠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博山形基座、枝、叶组成,称为“花树状”步摇冠,以北票房身二号墓出土为代表,如右图。另一类带有笼冠梁架,数枝顶花集成一束,以冯素弗墓出土步摇冠为典型,如下图。辽宁地区发现慕容鲜卑步摇冠十六件,是中国发现步摇冠最为集中的地区。(两件金步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本期导读

步摇是我国古代妇女使用的一种发饰,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这种发饰意外地由游牧部族慕容鲜卑发扬光大:不论男女皆爱步摇,尤其是1965年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金步摇,进一步证实,慕容鲜卑贵族佩戴这种冠饰的事实,在那个充斥着剑与火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一段独具特色的印记。

慕容鲜卑墓集中出土金步摇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告诉记者:“步摇是慕容鲜卑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国内多地发现步摇,以辽宁地区发现的慕容鲜卑步摇饰品最为集中,有16件。”

1957年,北票一座晋代古墓发现花树状金步摇是我省最早发现的慕容鲜卑金步摇遗物,为研究“三燕”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1965年,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步摇,进一步推进了此项研究工作。

冯素弗是北燕创立者冯跋的弟弟,在《晋书》中多次提到。冯氏兄弟为避乱来到当时慕容鲜卑的统治区。

关于冯氏兄弟创立北燕的过程,《晋书》有记载:冯素弗同几个兄弟在外游玩,看到有一条金龙从河上游浮水而下。于是,冯素弗问几个兄弟:“你们看见什么没有?”大家都摇头。冯素弗就将看见的东西从水中捞出来给大家看,大家见了都认为非常吉祥。后燕的末代皇帝慕容熙听说了这件事,向冯素弗索要,冯素弗不给,再加上冯跋又犯了错,于是慕容熙对冯氏兄弟动了杀机。为了避祸,他们兄弟几人躲到山里。当时后燕赋税劳役繁重,民不聊生。见此,冯氏兄弟商量:“慕容熙昏庸暴虐,还忌恨我们兄弟,现在我们自首没有生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来造反,自有一番功业。”后来,冯氏兄弟计斩慕容熙,创立了北燕。冯跋虽然是个汉族人,但他创立的北燕仍是以慕容鲜卑贵族为统治基础的割据政权。

从这段历史记载来看,冯素弗当是北燕的开国功臣。《晋书》载,冯跋即位之前曾说弟弟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人:“范阳公素弗才略不恒,志于靖乱,扫清凶桀,皆公勋也。”

冯素弗墓被发现后,经过发掘清理,考古人员注意到了墓中文物融合了中原文化与鲜卑游牧文化的因素。其中的金步摇与其他慕容鲜卑墓葬中相继出土的同类文物一脉相承,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在墓主人姓名身份确定的墓葬中出土,向后人实证了慕容鲜卑贵族男子喜爱佩戴金步摇的事实。

“慕容”可能来源于步摇的讹音

对于步摇,人们通常认为这是我国古代妇女的发饰,在古代典籍中多有提及。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讽赋》中即有“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被白谷之单衫,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用以描述戴着步摇盛装的女子。

此后,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记有:“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不仅讲出步摇的样子,也道出了其名称的因由。综合这些记载,人们不难形成一个印象——步摇是我国古代贵族妇女的发饰,给人带来一种动静相宜的美好妆容。

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印象被当时以勇武闻名的慕容鲜卑扭转。

《晋书·慕容廆载记》记有:“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在南北朝时期纵横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慕容鲜卑铁骑,其姓氏是因中原文化中的“步摇”而来。不仅如此,这段记载还反映了当年威风八面的慕容鲜卑首领特别喜爱这种金光闪闪、“步则摇动”的步摇冠,透露出慕容鲜卑首领那种豪放热烈的性情。

如今,冯素弗墓出土的“步摇金冠饰”正在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展出。

这件步摇金冠饰是用含金量超过80%的合金打造,通高25厘米,由上面的六枝形顶花和下面的笼冠梁架两部分构成,一根细金管将上下两部分精巧、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花枝都是由黄金拉丝而成,上面的每个小环各穿缀一片小金叶,也就是摇叶。六条花枝应有金叶18枚,但发现时已不全,现存13枚。金摇叶极薄,厚0.04厘米,宽1.1厘米,为金箔剪成,穿在花枝绕出的环内,稍有晃动,即摇颤不已。

笼冠梁架由两条交叉的金片制成,四面垂出,长短不等。将笼冠梁架平置案上,短的一端下垂不到底,研究人员分析此处应为步摇冠的正面。

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来描述慕容鲜卑创始人莫护跋所喜爱的步摇冠是什么样子,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件步摇金冠饰,将头上金光闪闪、走路窸窣作响、英勇善战的慕容鲜卑贵族男子豪放热烈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金花树状饰品创意来自西亚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慕容鲜卑的创始人莫护跋对步摇冠的喜爱带有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和学习的意味,但是考古人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研究,注意到带有慕容鲜卑特征的金步摇创意的起源可能更为久远和复杂。

马卉说:“考古表明,金步摇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亚,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一种是作为步摇形装饰片存在,另一种是作为步摇冠独立存在。”

较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是考古学家孙机,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成了研究报告《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

孙机注意到,早在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群中,随葬侍女的头部出现有用连排的一枚枚金树叶穿缀而成的半环形状的额饰。

1864年,在欧洲顿河下游一女王墓中出土了一件“金冠”,上面有两簇金树,缀有金叶。其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相当于我国的西汉初年。

1979年,在阿富汗北部发现了金丘大月氏墓群,其时代为公元1世纪前期,出土的金质步摇冠是一条长47厘米、宽4厘米的横带,带的两端有环。横带上装有树木状步摇,其中四树各对栖二鸟,每树又各有6枚六瓣形花朵,还满缀圆形摇叶。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分析,这类花树状金步摇饰品大约在汉代传入我国,因为与我国传统的步摇装饰有共同的“步则摇动”的特点,所以在西亚的步摇传入之后也被称为“步摇”。其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个是向中原,另一个方向则沿着草原丝路向东传播。传入中原的一路,由于中原服饰传统力量强大,逐渐被改造纳入中国的传统首饰和等级服饰制度。而另一路保留了步摇冠的形式,沿草原丝路向东传播,直达日本列岛,流行长达600多年。

然而,孙机也注意到,在西方和我国中原地区,步摇和步摇冠一般只作为妇女的首饰,但是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游牧民族统治地区以及朝鲜、日本,男性的国王和高级贵族也戴金步摇冠。他指出:“这种使用上的差异当与其礼俗、服制等传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步摇不再是一个装饰品,更是一个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物证,而且是东亚西亚文化融合的典范。

(本版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手记

“慕容”来源争论七百年

郭 平

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上,慕容鲜卑部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从公元285年慕容廆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开始,直到公元410年慕容宗族流亡,短短125年间,这个古老的部族英雄辈出,大名鼎鼎的慕容廆、慕容恪、慕容垂等11位豪杰中出了6位割据政权的皇帝,先后创立了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南燕5个割据政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于慕容姓氏来自“步摇”,历史有很多记载,除《晋书》以外,《十六国春秋》《元和姓纂》对其都有记述。

然而,慕容家族的征战往事过去900多年后,人们对这个姓氏产生疑问。

这当中最为有名的是宋元时期史学家胡三省,他在《资治通鉴·晋书》中引述了《晋书》的记载之后,点评道:“余谓步摇之说诞,‘或云’之说,慕容氏既得中国,其臣子从而为之辞。”

这里的“或云”指的是《晋书》中的“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二仪”是指天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其实胡三省是否定了此前史料记载的两种关于慕容姓氏由来的说法,但是他对慕容氏的由来并未进行考证。

结合冯素弗墓的考古发掘成果,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徐秉琨对历史上关于慕容姓氏由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他注意到胡三省在评价慕容氏“或云”时的错乱。

根据《十六国春秋》《元和姓纂》记载,“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其实是慕容鲜卑创始人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迁居辽东时的“自云”,这同当时慕容鲜卑逐渐汉化有关。慕容涉归死于太康四年(283年)。而慕容氏“得中国”,则应当是慕容涉归四世孙慕容儁在邺称帝,时间在350年以后。这个点评中将“自云”与“臣子为之辞”,以及时间和地点都弄错了,因而其点评的可借鉴性大打折扣。

徐秉琨还通过古代音韵学、古代游牧民族姓氏起源的特征来进一步阐述了慕容与步摇在发音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步摇成为古代游牧民族姓氏,在取姓惯例当中的可能性等问题。

作为现代人,对于汉语音与义的演进也有这方面的感知,比如汉语中的连衣裙与“布拉吉”,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就需要通过考证来确认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事物。

关于慕容与步摇的关系,争论仍然还在进行当中。幸运的是,现代人在考古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新的发现,集中出土于慕容鲜卑墓葬中的金步摇为人们还原了1600多年前的历史。

马卉告诉记者,南朝梁陈时的文学家沈炯有《长安少年行》诗云:“长安好少年,骢马铁连钱……步摇如飞燕,宝剑似舒莲。去来新市侧,遨游大道边。”与史料记载互相印证,考古发现的慕容鲜卑金步摇,能够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金戈铁马、威风八面的古老民族,其英姿勃发的青年首领头戴金光闪闪步摇冠,走起路来窸窣作响。

(辽宁日报记者 郭 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498043.html

“金步摇:古代东亚西亚服饰文化融合的典范” 的相关文章

陆文圭:元朝文学家,为人刚明超迈,有远见卓识

陆文圭:元朝文学家,为人刚明超迈,有远见卓识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

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名门贵族 明朝皇后为何都来自民间

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名门贵族 明朝皇后为何都来自民间

还不知道:古代皇后大多出自名门贵族,为何明朝皇帝的皇后,多选自民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更是尊贵无比,皇后自然也是尊贵无比,不是来自世家大族就是他国公主。但是在明朝,后妃大多来自民间,这是为何?一、与明朝开国帝后身份有...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提起隋唐英雄,很多人都知道有十八条好汉,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隋唐十八条好汉,还有跟十八条好汉名单部分重合的四猛、四绝、十三杰、八大锤,除了除秦琼、单雄信 、尉迟敬德、来护儿等人,基本都是虚构。基本虚构并不等于完全虚构,比如被误认为是完全虚构的前三名和第七名,在史书中上...

令狐楚:唐朝中期宰相、文学家,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

令狐楚:唐朝中期宰相、文学家,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自此...

忽必烈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蒙古人为何不喜欢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蒙古人为何不喜欢忽必烈

对忽必烈和蒙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忽必烈创立了元朝,为什么蒙古人讨厌他?汉人却喜欢他呢?序言忽必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开国皇帝。因为蒙古帝国和元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土面积数一数二的超级帝国,所以忽必烈在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具有十分...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才能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才能如何?

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但他之所以肥胖,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而不是很好武。所以本身非常英武的朱棣并不...

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性格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性格如何?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性格如何?下面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下,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个:自信,志向远大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自我膨胀,有锋芒的矛,却没能有自我保护的盾,这无疑是致命的伤害。为什么说项羽自信,志向远大,史书中也有记载。学习的时候就半途而废,学武的时候也一样,最...

历史上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历史上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顺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顺治帝除了是一个痴情的皇帝,还是一个留下谜案比较多的皇帝,比如民间传说他的出家。那么顺治帝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出家了呢?关于顺治帝的死亡,历史上只给出了11个字的记载,据《清实录》记载“丁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