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人真的没有夜生活吗?一起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
《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
[美]南希·贡琳 [美]阿普里尔·诺埃尔 编
郭峥栋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内文选读:
前 言(节选)
杰瑞·D.摩尔
尽管我们生命中有一半的时间都生活在夜间,但我们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关于白天的。其实对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中的人工照明重要性感兴趣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照明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希弗尔布施在对19世纪人工照明的研究中指出:“仅仅在黑暗中,人造光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的力量才会显现。在黑暗中,光就是生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1世纪,照明技术已经把黑暗变成了一种环境质量,需要像国际暗天协会这样的组织来保护。
在古代,人工照明技术还很原始,亮度有限,而且经常是多用途的,例如火堆既提供热量也提供照明。尽管完全理解这些遗物和遗迹存在一些挑战,但这些困难也不是不能克服的。相反,我们这些考古学家一直以来对所有类别的夜间问题和遗物视而不见,正如梅根·E.斯特朗所说的,当考古学家思考人工照明在埃及新王国时期葬礼上的作用的时候,他们根深蒂固的无动于衷带来了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调查照明几乎无法获得信息(第12章)。
然而,照明技术有着久远的历史。正如阿普里尔·诺埃尔所写,来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洞穴、石穴,以及露天遗址等——的石灯是由砂岩或者石灰岩雕刻而成的,之后点燃取自牛和猪等动物的脂肪,得到些许微光(第2章)。火把和火堆用于洞穴深处和露天场所,不论所处何处都将光传播到了黑暗中。艾琳·麦奎尔进行的实验研究再现了维京人的鱼油油灯,挑战了此前考古学对于所谓黑暗时代末期的相关材料和照明的推测(第13章)。麦奎尔的研究显示出油灯是怎样在维京人烟雾缭绕的住所和附属建筑中制造出一小片光明的——这闪烁的光在北方的漫漫长夜,在一个充斥黑暗角色,比如狼人、变形人,以及狂暴战士的世界里是一种慰藉。辛西娅·范·吉尔德对古代波利尼西亚的夜晚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考察了传统形式的人工照明(第8章),包括库奎,英文中称作“candlenut”(烛果)。民族志中描述了库奎是如何被烘干,打开,穿在芦苇或者棕榈叶上,然后被点燃,形成人工照明,从而留下内果皮长时间的烧焦痕迹。范·吉尔德在茂宜岛的发掘中记录了在不同考古建筑——一般住宅、男人的房间,以及寺庙中出土的库奎的相对密度——考察了整个区域的夜间活动。
不同形式的人工照明可能和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联系。例如,我们可能会用摇曳的烛光,而不是一个晃眼的灯泡来装饰特殊的餐桌。同样,米内特·丘奇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美国西南部,篝火、蜡烛、油灯,甚至星光是怎样让位于白炽灯和荧光灯的(第5章)。年长的居民表达了他们对电灯发明前的照明手段的怀念,认为它们是晚间的苏打水的一部分,但较年轻的居民报告说“油灯使人悲伤”。丘奇强调了一个本书反复出现的主题:把常见的考古发现放在夜晚的大环境中重新研究。
尽管某些遗物(例如照明技术)可能仅与夜晚有关,但是与夜间活动相关的其他遗物和遗迹也可能具有某些日常功能。这种情况使沙德雷克·奇里库里和阿比盖尔·茱伊·莫菲特将其描述为考古记录的矛盾性,其中,表现出日常使用功能的材料很难与夜间活动的材料区分开(第17章)。他们写道:一个用于日常谷物加工的簸箕,在宗教仪式活动中被用来“运输”女巫,而在同样的仪式中,臼被用作替身;在祖先祈求仪式期间用于仪式的锅和木盘的功能则类似于日常的功能。由于这些原因,研究夜间活动展示出了其面临的独特但并非不可克服的挑战。
相关领域的学者,例如民族志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探索了夜间行为。他们提出了一些研究 *** 可供考古学家参考。例如,一篇对民族志以及夜间研究案例的综述指出了以下研究课题:玛雅人、奥托米人、因纽特人和巴黎卡巴莱歌舞表演者等丝毫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睡眠模式,与夜晚相关的神话,特殊的夜间词汇和色情等问题。正如罗杰·埃克奇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个兼收并蓄的研究课题列表只反映了探索的可能性,并不涉及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本书遵循了类似的兼容性、探索性和开拓性步骤,将它们运用到夜间考古学中。例如,本书中有几章探讨了照明、朦胧和仪式的问题。阿普里尔·诺埃尔(第2章)考虑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夜间声景”,提醒大家注意人工参与音乐的证据(笛子、哨子、管乐器和牛吼器),但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洞穴本身的声学特性,因为洞穴内表面不仅因其作为艺术的石板“画布”而被选择,而且还因为它能产生声音共鸣,从而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特性创造出神圣空间。
在仪式中使用的人工照明不仅被动地发光,它还深深刺入了原本黑暗的夜间仪式。如上所述,斯特朗探索了人工照明在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作用,不仅是作为一种技术,而且是葬礼仪式代表光明的一面,其中光标志着从白天/生命到夜晚/死亡和重生的过渡的临界阶段。同样,汤姆·迪里黑讨论了马普切女萨满主持的夜间仪式,她们“通过主要在夜间进行的宗教和仪式活动,以及通过精神和祖先世界提供的支持,对男萨满的[多日公共仪式]活动进行补充”(第9章)。正如杰里米·科尔特曼对古代玛雅做出的讨论那样(第10章),“夜晚是光明的白昼的混沌对立面”,夜间活动的范围延伸到了洞穴的黑暗处,那里充满了狂野而不受控制的黑暗,代表了返回原始时期和混乱的状态会使夜晚变得如此强大。
本书中一个有趣的主题是将黑暗和夜晚归为创世的一部分。序言开头的《创世记》片段摘录来自宏大的宇宙产生论,由于无形虚空中产生了区别,创世开始了,由此天堂区别于凡间,黑暗区别于光明,夜晚区别于白天,海洋区别于陆地。黑暗与创世之间的联系与玛雅古典时期的短语“ch’ab’-ak’ab”密切相关,正如杰里米·D.科尔特曼所指出的那样,除代指王权和仪式的义务外,也可能与最初源自创世时的混乱中的祈祷相关(第10章)。在古代波利尼西亚的“pō”这个概念中发现了黑暗与创世之间的类似联系,正如范·吉尔德所写的那样,指的是创世的来源、海洋的深处、精神世界和每天热带阳光过后的黑暗时间(第8章)。范·吉尔德指出,pō指的是夜间,也指从日落开始的24小时周期:我们的夜晚,是通向终点的过渡时刻,也一直被认为是通向起点的过渡时刻。波利尼西亚之夜也是一个潜在转变时期,“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灵魂也可能从他们世界的pō中滑落到这个世界的pō中”。正如夏威夷学者玛丽·卡瓦娜·普库伊记录的那样,“真理来自夜晚”(第8章)。
其他种类的创意活动,包括颠覆白天秩序的创造性活动,可能会在日落之后发生。布莱恩·帕尔默在其关于中世纪到现代之间的西方夜间体验的论文中指出:“因此,夜晚的黑暗文化在任何相同的历史类别中都不统一。相反,它们是……不属于白天的历史的时间段,与由经济理性的逻辑和商业,以及政治规则的构架来统治和约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相对立……(夜晚)也是与人疏远和边缘化的温床。”在本书的各项研究中,格伦·斯托里在第15章关于古罗马的夜间生活中举了一个与人疏远和边缘化的著名例子:尼禄皇帝伪装成普通的暴徒,在罗马的黑暗街道上四处窜行,刺伤路人并把他们扔进下水道。最令人震惊的是,他成了其他假借皇帝名义袭击过路人的罪犯学习的榜样!
……
总而言之,夜晚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存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本书的各章将引导读者探索其各种复杂的含义、行为和联系。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读者会发现令人惊讶的复杂夜间世界。简而言之,没有理由假设所有夜晚都有违规或违反常理等特点,无论这些特点是会让人感到恐惧还是欣然接受。尽管埃克奇认为“夜间文化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们对于夜间文化的态度和习俗的相同点比不相同点更多”,但他主要关注的是欧洲的传统,而不是“夜之境”内不同文化的差异。正如本书的各项研究所示,考古学家和其他学者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来探索黄昏和黎明之间这段时间的观念、行为的跨文化和跨时代变化。
作者:杰瑞·D.摩尔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