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能够打败元朝 最后为何败给清军
对明朝军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明朝的军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觉得战斗力应该很强,毕竟是战胜了强大的蒙古骑兵的队伍。
大明的败落,很多归结为是宦官、党争等方面的原因。但历史上明朝的军事实力真的是那么强吗,恐怕让大家失望了,真的不是那么强的,甚至还有点弱。
01
明朝的军事制度简单概括就是军户制和卫所制。军户制来源于元朝,元朝的户籍制度是按照人种来划分的,每种户籍的人都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和固定的职业,户籍是世代相传不允许变更的,明朝的军户就是从军的人的户籍,同样是固定不变的。
卫所制是明朝独有的制度,是明太祖设立的。它更底层是小旗,每个小旗由10名士兵组成,5个小旗为1个总旗,2个总旗组成百户所,每10个百户所组成1个千户所,5个千户所就为1个卫了。
每个卫由“卫指挥使”管理,卫的上一级就是省了,当时全国共分为五个省,每个省设一名都指挥使,受朝廷的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
当初明太祖设立这两种制度的原因就是希望军队能够自给自足。因为军户是终身制的,所以每个军户都按照规定固定居住在某地,由朝廷统一分发土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如果遇到战事就可以直接调兵上阵。
因为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朝廷不用花费巨额的军费来养兵。这样来看的话,军户制比募兵制的军队稳定性要好。
明朝的军队可以说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军队了,之前的北宋,就算是更高峰也只是125万人,而明太祖时期军队数量已经是188万了,到明成祖时,军队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80万。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如果不是军户制,要养活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个卫,恐怕大家就要问了,锦衣卫是不是也是这个卫所制中的一环呢?的确,在全国所有的“卫”中,地位也是有所不同的,地位最为显贵的是驻守在北京和南京这两地的,被称为“上十二卫”,这十二个卫的管理权不在五军都督府,而是直接握在皇帝手里。
大家熟知的锦衣卫,就是属于这“上十二卫”中的一员。因为直属于皇帝,所以又被称为“皇帝亲军”。这“上十二卫”在明成祖时期由于皇帝对藩王的削弱,藩王的兵力逐步回收到皇帝手中,“上十二卫”也扩编成二十六个卫。
明成祖就以这二十六个卫为基础,设立了“京师三大营”,具体是归顺大明的3000蒙古骑兵组成的“三千营”,配备火枪这个更先进武器的“神机营”,还有就是原本护卫京师的“五军营”。这三个营,可以说是明成祖的家底儿,也是他五次北伐的主力部队。
02
但这明成祖时威风凛凛的三大营,到了明英宗时就直接被皇帝玩没了。当时英宗亲征瓦剌,所带的就是这三大营的精锐,结果在土木堡一夜之间精锐尽失。
“京师三大营”的辉煌历史也就此终结,后面虽然历任的帝王多次加以整顿操练,但其战斗力始终都无法恢复到土木堡之前的水平了。
明末时硝烟四起战事紧急,但皇帝都不敢派京营的军队出征,就知道这队伍的战斗力已经差到何种程度了。当李闯兵临北京城时,这京营的十万大军,几乎一仗未打就全部投降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为什么这堂堂的京营会衰败到如此地步,仅仅是因为在土木堡元气大伤吗,为什么就始终好不起来呢?
其实京营只是明朝卫所制败落的一个缩影而已,因为京营的士兵是从全国各卫所中选 *** 的,如果各地的卫所都没有精兵强将,那么京营如何能强呢?卫所制在明成祖时达到巅峰,后面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军户的农民性质多过军人性质,自成祖后,大明少有战事,所以军户几乎没有任何训练,导致战斗力逐年下降,长此以往,军户和农户已经没啥两样了。
其次就是军户的地位低没有上升空间,卫所里,军户永远是底层士兵。没有升职的可能,因此军官欺压军户不但是常事,军户甚至沦为军官的奴隶,过着这样凄惨生活的军户指望他能上阵杀敌,几乎是很难了。再有就是军官的世袭制度也是明朝军队衰败的重要原因。
明朝军官的官职大多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没什么才能,就靠祖上的庇护,只会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让他们上阵打仗,那就是痴人说梦。
皇帝也了解卫所制的衰败,所以明朝后来也有了募兵制,但庞大的军费开支又成了另外一个难题。明末为了和辽东作战,就要征税,因为征税而爆发农民起义,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又得征税,正是这个死循环生生把大明一步步拖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