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真的杀了魏延吗 正史和演义有什么区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是有名的智多星,他的神机妙算,深谋远虑历来为人们赞叹不已。同时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让人感动不已。蜀汉能在三分天下中占据一席之地,诸葛亮可是功不可没。
蜀汉能够崛起,当然不止是诸葛亮一人的功劳,其余志士能臣同样很重要。其中有一个人叫魏延的,军事才能十分优秀。在北伐时,诸葛亮曾多次重用魏延。但是在诸葛亮大限将至时,他却决意要杀魏延。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不少朋友看过《三国演义》,其中就对这件事有过描述。可是小说是具有虚构成分的,他并不全是事实,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据说只有四个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蜀国大将魏延
当时刘备入川时就带着魏延,黄忠等人。在这期间魏延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帮助刘备成功拿下了益州,这让刘备很是欣赏,于是重用魏延。随后刘备就提拔了魏延为汉中太守,当时朝中都认为这位置非张飞莫属,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备居然将这位置给了魏延,可见魏延是深受刘备重视的。
魏延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在蜀汉崭露头角,可是不久刘备就去世了,但这并没有影响魏延的才能继续发挥。当时诸葛亮仍然是重用魏延的,让魏延跟随自己北伐,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让他领军冲锋杀敌,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魏延也是表现出色,为蜀汉立下大功。
这样一个军事奇才,为何诸葛亮会在临死前杀掉魏延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认为魏延有反骨,那么既然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会反,为何还会重用魏延呢?在蜀汉后期,朝中大将没有比魏延更好的了,其次诸葛亮认为有自己在可以压制魏延,所以才委以重任。
但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于是召来杨仪等人开秘密会议,但是唯独没有叫魏延。诸葛亮在会议上说,待自己病逝以后让杨仪率北伐军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撤军就找到机会将魏延斩杀。
等到撤军时,魏延果然没有听从诸葛亮撤军的命令,不仅如此他还率军队阻碍他们的撤军,这个时候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于是马岱就出来将魏延杀死了。在小说中魏延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谋反。可历史上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魏延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呢?
02魏延真正死亡原因
历史上的魏延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反而对蜀汉忠心耿耿,我们之所以会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心,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被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误导了,以至于我们对魏延的印象是谋反的奸臣。
历史上的魏延最终被杀其实更大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性格导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桀骜不驯”。魏延勇猛又擅长领兵作战,在蜀汉后期可以说是之一武将。但魏延性格过于孤傲,性情又恶劣,以至于人人见着他都绕着走,不愿与他为敌。
但唯独有一人偏偏对魏延不屑,他就是杨仪,他们是一对死对头,谁也看不惯谁。杨仪经常嘲讽魏延只是一介武夫,而魏延认为杨仪只是一个没用的文臣罢了。因为这样性格暴躁的魏延曾几次要拿刀杀杨仪呢。
因为他们的不和,诸葛亮又爱惜人才,经常在中间调解他们的矛盾,但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两人的关系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中。在诸葛亮大限将至时,诸葛亮和小说中一样楂召开会议安排军中事宜,让杨仪作为北伐大军的主帅,率领着全军撤退,然后让魏延来断后。
诸葛亮了解魏延的性格,他预料到魏延不会听从命令,于是还补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撤军,就不用管他了。并不是小说写的那样让人将魏延杀了。在正史中,魏延也的确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
他认为诸葛亮死了并不影响北伐,魏延对北伐也是势在必行,不愿撤军。为此杨仪还派人去劝说魏延,魏延本来就讨厌杨仪怎么可能会听他的呢?魏延也许对杨仪怀恨在心,将杨仪撤军的路给毁了,无奈杨仪只得选择另外的路。
这个期间杨仪和魏延都上书刘禅说对方有谋反之心,刘禅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于是问朝中的大臣。由于魏延的性格本就遭人不喜,同时魏延又是武将,朝中大臣们都认为魏延才是有谋反之心的那个人。
03魏延最终被斩杀
朝中大臣都一致认为魏延谋反,刘禅就相信了变下令捉拿魏延。同时杨仪还派王平抵御魏延,王平并没有硬碰,而是搬出诸葛亮,他对魏延的军队说:“丞相才去世不久,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许多士兵听了就都散了,只有几个魏延的亲信跟着他。于是杨仪趁此派遣马岱杀了魏延,不仅如此还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自己目中无人的个性让没有朝中大臣为自己说话。同时又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诸葛亮死后,没有人能够压制自己,不听诸葛亮的命令。
魏延死了,最开心的当然是杨仪了。虽然魏延死了,但杨仪并没有因此而掌握蜀汉的大权。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非常不服气经常抱怨。这件事传到了刘禅耳朵,于是下令将其关入大牢,最后还贬为平民。杨仪羞愧难当,竟自尽而亡。
04结语
杨仪和魏延是蜀汉中的一文一武,二人也都是有实力的人,可因为不和,彼此斗争不断。到了最后,也也没有得到善终,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