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孙策临时前托孤给张昭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张昭的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13)990

还不知道:孙策和张昭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08年,曹操领兵亲征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领全州降曹,之后曹操又在当阳击败刘备,下一步,曹操就要对江东展开攻势。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江东群臣无不色变,以张昭为首的大臣们极力主张投降。

众所周知,东吴的君主虽然是孙权,但东吴基业的真正奠基人却是孙策,在《三国演义》中,孙策临终前曾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在史料记载中,孙策临终真正托孤的只有张昭一人。

作为东吴的托孤大臣,张昭却不像蜀汉诸葛亮那样闻名后世,究其原因是孙策赋予张昭的使命是保证孙氏集团的权力平稳过渡,虽然孙策也对张昭说过“君便自取之”的话,但他并没有赋予张昭与之对应的权力,反观诸葛亮则手握大权,所以张昭达不到诸葛亮那样的评价实属正常。

此外,孙权晚年性格多疑,而张昭则性格刚直、敢于直谏,经常借着托孤之名劝谏孙权,令其下不来台,这才造成了后来孙权土封、火烧张昭家门的事件。那么,这起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临终托孤,张昭受命

公元200年,孙策经过南征北战已经基本上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正领兵在官渡与袁绍死磕,于是孙策便想趁着曹操大后方空虚之际,领兵奇袭许都迎回汉献帝,其志在天下的野心暴露无遗。

当初孙策曾暂时臣服于曹操,而曹操也没将这个年轻小将放在心上,于是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将孙策封为吴侯,孙策这才有机会打下江东,而败于孙策的吴郡太守许贡却察觉出孙策的野心,于是秘密写信提醒曹操要提防孙策,建议曹操将孙策征辟入朝。

如果曹操真的以汉献帝的名义征辟孙策入朝,孙策若是接受征召,势必会受到曹操的监视,若是拒绝,就意味着孙策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这样曹操就有理由号召江东豪强起兵讨伐孙策,这样一来,孙策好不容易打下的江东很快便会再次四分五裂。

许贡这一招着实老辣,但可惜他的这封密信还没送出去就被孙策看到了,看到密信内容的孙策暴怒之下诛杀许贡满门,只有其幼子在三名门客掩护下成功逃脱,此后这三人便一直寻找机会行刺孙策。

正在孙策准备奇袭许都前夕,许贡的三位门客趁着孙策外出游猎发动了刺杀,结果孙策受到重伤,生命危在旦夕,在其弥留之际,孙策叫来张昭,将他选定的继承人孙权托付给张昭: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接受托孤之后,当即担起辅佐孙权的重任,命令江东各地属官各司其职,后来又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这才让江东众臣服从了孙权。

降曹败笔,遭孙权耻笑

站在张昭的角度来看,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付到他手中,因此他有义务辅佐孙权好好治理江东,因此对于孙权一些“违规”的举动,张昭向来是直言进谏,也不管孙权身旁有没有人,直接一顿“批评”。

但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自己是君,张昭是臣,张昭经常借着托孤之名来批评自己的,令他在众臣面前丢失了颜面,这不是臣子该有的模样,所以后来孙权对张昭的态度愈加冷淡,乃至于找到机会后还冷嘲热讽了张昭一番。

而这个机会就是当初张昭力主投降曹操留下的后遗症。

当初曹操占领荆州之后,下一步就是进攻东吴,而此时摆在孙权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要么抵抗,孙权自身是不愿投降的,但以张昭为首的江东集团却力主降曹,后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力挺下,孙权抗下压力联合刘备发动了赤壁之战。

结果大家都知道,孙刘联军大败曹操,这着实给张昭脸上来了一巴掌,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大宴群臣,孙权就抓住这一点嘲讽张昭,令其颜面无存:

吴王(孙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百官毕会,吴主归功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吴主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其实,站在张昭的立场来看,投降曹操并非坏事,首先曹操的实力远超孙权,且手握天子大义,选择对抗不明智,其次,张昭作为江东豪族的代表人物,即使降曹也能获得重用,更何况张昭认为他们投降的是东汉朝廷,而非曹操。

退居不朝,孙权报复

张昭和孙权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父,当初孙权上位时还年轻,是在张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才稳定江东局面,而张昭是长者且背负托孤重任,再加上性格刚直,因此对于孙权的一些出格举动,张昭向来不假辞色。

而这让孙权十分不喜,后来甚至还因为张昭不给他面子,他恼羞成怒土封、火烧张昭家门,爆发了东吴君臣之间的一次剧烈冲突,而事件的起因则是张昭劝谏孙权不要派张弥、许晏两位大臣出使辽东。

公元232年,魏明帝曹叡不听刘晔劝谏,执意将公孙渊封为辽东太守,可公孙渊反复无常,次年便派人向孙权传达臣服之意,孙权闻之大喜,当即决定派张弥、许晏等人领兵万余携重礼前往辽东,封赏公孙渊为燕王。

东吴满朝大臣都认为公孙渊此人不可靠,纷纷劝谏孙权不要如此大张旗鼓,但孙权听不进去劝告,此时张昭站了出来,极力诉说利弊,但孙权仍不为所动,坚决派人前往辽东,而张昭见孙权一意孤行则十分生气,托病不上朝。

孙权也很生气,认为张昭这是在逼迫他,盛怒之下命人用泥土从外面堵住了张昭家的大门,他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不愿意上朝,那就永远在家中不要出来了,而张昭也是个倔脾气,直接让人从里面用土封住大门,意思也很清楚,就是不出去: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於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

结果没过多久,孙权就收到公孙渊斩杀东吴使节献给曹魏并吞并兵马礼品的消息,孙权怒不可遏的同时也意识到张昭谏言是正确的,于是多次派人向张昭致歉,但张昭就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孙权便放火烧张昭家门吓唬他,但没想到张昭把门关得更紧了。

孙权见恐吓不成,便命人灭火,站在张昭家门前等待,张昭这才出来接受孙权的歉意,重新参加朝会。

结语

一个是东吴大帝,另一个则是托孤老臣,两人耍起小性子来就和小孩子一样,这种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令人觉得有些啼笑皆非,但这也足以可看出孙权与张昭君臣之间关系的亲近,而纵观张昭一生,虽有主张降曹的污点在身,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为东吴作出的巨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499130.html

标签: 孙策张昭

“孙策临时前托孤给张昭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张昭的” 的相关文章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蜀汉最大功臣诸葛亮为刘备奠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蜀汉后期更是能力非凡,独当一面,而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都上表后主,称对方反叛,但是,为什么没人保魏延,都保杨仪呢?诸葛亮临死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开军事会议,作出重要安排,让...

有哪些与姜夔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姜夔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曾著《大乐议》宁宗时献于朝,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其中《白石道人歌曲》是其自度曲附有旁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轶事典故...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临沂人,汉族。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士、起义军领袖,中书监孙秀之后(晋书言孙恩为孙秀之族,未说明是嫡系还是旁支)。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琅琊孙氏,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奉五斗米道 ,是永嘉南渡世族。隆安三年(399年),起兵...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生卒年不详),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东汉末年大臣,大将军何进部将,蜀汉将领吴班的父亲。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诛杀宦官吴匡是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十常侍干预朝政...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将亲儿子弘时幽禁致死?他比乾隆真的差太多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清朝历代皇长子,都非常难做,除了那些早年夭折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康熙的长子胤禔被幽禁致死,雍正实际的长子弘时也被削除宗籍,乾隆的长子永璜也被训斥早逝,道光的长子奕纬更是传...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620年),字号不详,秦州上邽人。隋末唐初将领,蜀汉名将姜维后人,北周秦州刺史姜世远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天水姜氏。起家左翊卫府果毅都尉,迁鹰扬郎将,跟随唐国公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晋阳起兵后,授任左统军郎,封永安县公。屡立战功,拜右武卫大将军...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将杨氏纳入后宫,是有什么考虑?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将杨氏纳入后宫,是有什么考虑?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任皇帝,是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明君典范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收纳了李元吉的正妻杨氏。后来,当李世民皇后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打算封杨氏为皇后。不过后来又放弃了。那么,他究竟为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