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它的疆域广阔,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与周边各国和睦相处,被称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然而,在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中,却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规模反叛战争,这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并且使唐朝从此走向了衰落和分裂。
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唐朝的两位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先后背叛了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大燕和大丽两个政权。
在这两个人中,安禄山无疑是更为人所熟知和所厌恶的一个,他被视为一个奸诈残暴、贪婪无厌、不忠不义、祸乱天下的反贼。
而史思明虽然也是反叛者之一,但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和评价。
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安禄山的个人影响
安禄山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父亲是一个突厥人,他的母亲是一个高昌人。
他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但他有一项非常特殊的天赋,那就是他能够说流利的多种胡语。
这对于一个生活在边疆地区的胡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技能。
因为在那里,有很多不同的部落和民族,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贸易,如果能够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就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友谊。
安禄山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先后为突厥、契丹、回纥等部落效力,成为了他们的翻译或使者。
他还借此结识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物,例如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回纥可汗默啜等。
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胡人,但他并不满足于在边疆地区混日子,他有着更高的野心和抱负。
他想要进入唐朝的内地,成为唐朝的官员或将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姓名,他先后自称为高昌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等。
他还改名为安思义、安思温、安思勤等。
最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朝派遣使者李嗣源到回纥国招降默啜时,安禄山作为默啜国的使者陪同前往长安。
在长安,安禄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他不仅能够说多种胡语,还能够说一些汉语。
他还向唐玄宗献上了珍贵的礼物和美女。唐玄宗对他十分欣赏和信任,便任命他为右武卫大将军,并赐给他姓李。
从此以后,安禄山就开始了他在唐朝的飞黄腾达之路。
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外族关系,逐渐升迁为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
他统领着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控制了京畿地区和河北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他的军队既有唐朝的士兵,也有胡人的骑兵,他的武器既有唐朝的弓箭,也有胡人的弩机。
他还与吐蕃、回纥等外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向他们进贡或纳妃。
他的财富也是无人能比,他拥有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奴婢牲畜,他的宫殿和府邸也是富丽堂皇,他的生活也是奢侈无度,他喜欢吃肥肉和甜食,他还喜欢收集美女和珍奇异兽。
安禄山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和信任,他曾多次入朝拜见皇帝,与皇帝同饮同乐,甚至被封为郡王、太师、司徒等高官。
他还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朝廷重臣有着密切的勾结或矛盾。他还是一位文化名人,他喜欢诗歌和音乐,他曾经写过一首《破阵子》诗,表达了自己对唐玄宗的忠诚和感激。
他还曾经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叫做“安乐歌”,这种音乐融合了胡人和 *** 的风格,深受唐玄宗和百姓的喜爱。
安禄山看似是一个忠臣良将,实际上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他在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和声望后,便开始了他反唐的计划。他以清君侧为名,
于755年12月16日在范阳起兵反唐。他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都,并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
他虽然于757年被其义子李欣刺杀,但他已经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机。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都是一个不可忽视和不可原谅的角色。
史思明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聊完了安禄山,我们再来看看史思明。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唐朝的普通百姓,你可能会听说过他。
他是一个出生在河北冀州(今河北冀县)的 *** ,他曾经是唐朝的将领,后来却成了安禄山的副手和继承者,他继续了安禄山的反唐战争,他给唐朝和天下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苦难。
你可能会想,他是怎样从一个将领变成一个反贼,又是怎样从一个反贼变成一个失败者的呢?
史思明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的母亲是一个 *** 。
所以他也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但他非常能够打仗。他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他长大后就参军入伍,成为了唐朝的一名将领。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勇猛果敢和善于用兵的才能,他曾经参与过平定吐蕃、回纥等外族的战争,屡立战功。他还因此得到了安禄山的赏识和重用,成为了安禄山的心腹和副手。
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他在战争中影响重大。
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时,史思明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并且在黄河渡口击败了唐朝的援军。
当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时,史思明率领大军攻占长安,并且在潼关击败了唐朝的援军。
当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杀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并且自立为帝建立大丽。当唐朝与吐蕃结盟攻打史思明时,史思明与回纥结盟抵抗唐朝。
可以说,在安史之乱中,没有史思明,就没有安禄山的成功和延续。
然而,史思明也是安史之乱的最终失败者和背叛者,他在战争中也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他虽然有着军事才能,但却没有政治智慧和人心掌握。他在篡夺大燕政权后,没有能够稳定和团结自己的部下和盟友,反而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他还背叛了与自己结盟的吐蕃,并且杀死了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布。这样一来,他不仅失去了吐蕃这个强大的盟友,还招致了吐蕃和唐朝的联合攻击。
最后,他在761年被其部将朱滔刺杀,结束了他的一生。
最后会大一点,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到了安禄山,可能是因为他是叛乱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且他的名字比较响亮,史思明晚出场,相对较为默默无闻。
历史记载和评价的偏差和局限
那么以上这些了解和看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从官方的历史记载,还是从民间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呢?
其实,这些了解和看法都可能有一定的偏差和局限,因为历史记载和评价并不是客观和公正的,而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历史记载和评价往往是由胜利者或其代言人所编写的,因此会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在安史之乱中,唐朝是最终的胜利者,而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失败者,因此在唐朝的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描绘为一些奸诈残暴、贪婪无厌、不忠不义、祸乱天下的反叛者。
他们的起兵反唐被视为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的政权被视为一种非法的篡夺,他们的死亡被视为一种应得的惩罚。
这些记载和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也有很多夸大或贬低的成分,他们忽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反唐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勇气,也忽略了他们在反唐战争中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其次,历史记载和评价也会受到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安禄山和史思明被赋予了更多的形象和色彩,但这些形象和色彩并不一定符合历史真相,而是根据作者或传播者的想象或借鉴而来。
这些形象和色彩虽然有趣生动,但也有很多夸张或曲解的成分,他们忽略了安禄山在反唐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最后,历史记载和评价也会受到个人经验和认知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这些感受和看法并不一定客观和全面,而是根据个人的身份或立场而来。
对于唐朝的皇帝和朝臣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他们的敌人和威胁,他们会对他们抱有恨意和敌意。
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下和盟友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他们的领导者和盟主,他们会对他们抱有忠诚和敬意。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他们的祸害和灾难,他们会对他们抱有恐惧和厌恶。
这些感受和看法虽然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也有很多片面或偏颇的成分,他们忽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反唐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这就是历史记载和评价的偏差和局限,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偏差和局限是无关紧要的,但你也可能会觉得这些偏差和局限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如何,在了解和评价安禄山和史思明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要盲目地相信或否定任何一种说法,而是要尽可能地寻求多种角度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