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夏朝在中原,大禹死后为何却葬在浙江?日本教授:禹不是夏朝始祖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20)500

中华历史文化绚烂多姿,异彩独放且影响深广。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其中大禹就是闪耀在历史文化星空下的一颗明星。但综观关于大禹的史料,不禁感到疑惑,夏朝在中原,大禹死后为何会葬在浙江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神秘的夏朝

传说,黄帝后裔分为青阳和昌意两大系统。青阳系统中包括直传蹻极、高辛(帝喾),高辛之后分为放勋(尧)、帝挚、契、弃等几大支系;昌意系统中有直传乾荒(有些载籍中没有这一代)、高阳(帝颛顼),高阳之后又分为穷蝉、鲧、偁、蜀等几大支系,禹和蜀同属于帝颛顼系统。

禹为夏代开国之君,所以和中原地区具有很深的历史和亲缘关系。前面我们探讨了大禹和夏代及夏文化的问题,但是中国国家与文明的形成的问题,同样与大禹息息相关,而禹兴西羌、大禹治水、禹画九州、禹都阳城、禹铸九鼎、禹征三苗等史迹,也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大禹治水图画

不少学者对大禹治水的传说都表示认同。著名学者卫聚贤认为江河都是天然河道,不可能由人力开凿,但中国确有治水的经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水的传说,如共工、女娲、开明、鲧、禹等,而这五人中以大禹治水的传说最为有名。

由此可知夏朝是治水的,并且大禹是夏朝最有名的统领,所以把治洪水者说成是夏禹,这是靠近夏民族黄河流域周民族的说法。另外关于大禹治水的范围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徐旭生认为,“兖州是主要的洪水区域,豫州、徐州境内为次。

其他地区无洪水。大禹治水遍及九州的说法很大可能是后人把在实际历史基础上逐渐扩大范围造成的”。我们结合实际的地形地势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洪水只发生在黄河下游的河、济之间,即兖州及其附近地区。

现在的兖州

因为兖州受地形影响,以西地区,自今河南中部起,就进入安徽西部山地。西北方向经过太行山脉,便进入山西东南山地。这些地方地势较高属于黄土高原地形,既不会有河水泛滥,也因其降雨量稀少,不太可能造成大的洪涝灾害。

即令夏季山洪暴发也不会使山谷局部地区受到威胁,与大片土地上持续的洪涝灾害不能相提并论。而兖州以东地区,入于山东丘陵地带,也不会有洪涝灾害。至于兖州东北部的黄河下游,地势较平坦,且多河流,长年积水,已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更谈不上灾害问题,因为既无人员伤亡也无财产损失,也就不需要治理洪水了。

只有兖州地区受地形的影响,地势低洼,处在东西两个高地之间,降雨量又较西部黄土高原多,最易受到水潦的袭击。

山洪暴发的场景

加上这里大小河流纵横,例如有黄河、济水两条河流形成夹角流经兖州地区,而且河、济之间还有一条濮水,此外还有灉、沮一类小的河流,一旦降雨过多,很多支流的水便先溢出进而流至兖州造成灾害。

所以古代河患的记录几乎全是在这一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出大禹治水的位置很可能就是兖州地区。除却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文献还记载了“禹会诸侯于涂山,禹娶涂山”的事迹。

涂山又称会稽山是涂山氏及其后裔所崇拜的神山,皋陶的氏族即涂山氏,他是大禹妻子一族的酋长。但涂山氏的故乡在今山东,因此当时的人们对山岳的崇拜起源于此。随着族裔的迁徙,他们将这种崇拜带往各地。

会稽山

但是关于涂山的地理位置,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涂山位于安徽怀远县涂山一带的淮水流域上古巢居族群。兴于西羌的禹族迁移到中原后,成为华夏的重要支系,从中也说明了大禹与涂山氏的婚姻促进了夷夏同盟的形成。

这对于禹战胜南方的三苗集团,建立夏朝,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在此提到的涂山是否和大禹死后有联系呢?这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其实,先秦时期主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王权的中心

而“疆域”这一概念在春秋时还未出现,在那时不同政权之间是以各诸侯国所能控制的附属城邑、据点作为势力分界的。直到战国以后,随着诸侯国的土地兼并扩张,所控制区域逐渐扩大,才产生了疆域。

周朝的诸侯国

话说夏朝早在春秋之前,对比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断出,夏朝所能控制的区域十分有限的。尽管夏朝作为我国史书记载的之一个广域王权政治实体,但是因为处在王朝的较早阶段,且疆域概念模糊,所以史书中关于夏朝疆域的概念难免会有错漏。

例如,《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的统治中心主要集中在豫东和鲁西;而《战国策》中则认为夏朝的统治中心在豫西的伊洛平原一带;另外《左传》中记载的夏朝统治中心则是在晋南一带。关于夏朝的统治中心,不同的史料中有不同的观点。

经过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对夏朝史料关于夏朝疆域记载做精细地搜集和整理后,推断出河南中西部崇山周边地区和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地区,这两个地方有较大的可能是夏朝的统治中心。

《竹书纪年》

并且,其他的考古工作者从徐旭生划出的区域展开调查,果然发掘出了二里头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中还可以分出二里头类型和二里头东下冯类型两种。从地理分布上看,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但它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河南,并延伸到陕西东部、河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并且呈现出单向的影响模式。

另外,二里头文化的中心位于由洛河河谷和伊、洛河流下游形成的伊洛平原北沿的300万平方米区域。这说明了这里曾是夏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除了这一依据之外,考古发现这里跟史书记载的夏朝王都地址斟鄩吻合。

从时间上看,二里头文化形成时间大约在在公元前1750年至前1520年,这个时间超过了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三、四阶段)上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二里头是龙山文化晚期遗存。

龙山文化

夏朝的疆域普遍被认为是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但夏朝在中原以外的地区,也有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的痕迹。只是让大家觉得奇怪的是大禹的归葬地却在浙江,这超出了夏朝的疆域。《墨子·节葬下》和《竹书纪年》都说禹死在了会稽。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大禹向东巡游狩猎,到了会稽之后驾崩了。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后裔,守护着大禹祠。现如今在绍兴的会稽山北面山脚还存有“大禹陵”的遗址。夏朝的中心在中原,引人深思的是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创者,那么他死后,为什么会被葬在距离统治疆域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浙江呢?

葬于浙江

梳理史书上记载的大禹事迹,治水,划九州、分天下,涂山会盟,铸九鼎,最终东巡时在会稽意外离世,所以安葬在这里。这段记载看似合理,却有多处与考古发现不符。

大禹祠

首先,大禹治水后,将全境划分为九州,当时的会稽属于扬州境内,但扬州直到西周时都未纳入夏朝的有效管辖范围,直到夏朝统治的末期,江淮一带才出现了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大禹时期,扬州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以广富林文化为主。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梁州的贡纳物竟然是铁、熊、罴。梁州包括陕西、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根据历史书上的说明,铁器的普及是在战国时期,所以,所谓的九州范围,其实是战国时代“世界观”的产物,大禹时代的疆域远未达到,所以大家猜测,九州可能是战国人依据当时的疆域认知而进行的界定。

其次,二里头文化还出土了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鼎。它作为夏朝中晚期的文化遗存,说明了大禹时期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以木质、石质和骨质的工具为主,当时不仅不可能铸造九鼎,甚至连开展水利工程都是超出人力之外的。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鼎

实际上,“九”是至阳之数,用来象征君王地位的尊贵。而王用九鼎,最早见于周礼,说明这也是周人的思想。所以,大禹时代对会稽还没有管辖权,但是大禹却到会稽巡视,还病终在这,甚至葬在了这里,就显得十分突兀了。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国内的学者关注,日本学者也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其中东京大学平势隆郎教授认为,可能关于夏王朝的一些传说是因为政治局势的需要而编造的。

他以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夏王朝的领土和王权的正统继承者编撰了《竹书纪年》为例,魏国书中大力宣扬大禹的夏朝在魏地。而齐国为了与魏国对抗,也编撰了《公羊传》,称齐地为“中国”,认为自己是商王朝的后裔,主张与“夏”对抗。

《公羊传》

史书中关于大禹都城的记载分别是晋阳、平阳、安邑等地,而这三处地方刚好分别是赵、韩、魏三国的都城,这用巧合来解释未免牵强,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史书记载受到战国时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希望与大禹和夏朝的中心建立起某种关联,以便说明王权的顺天之意。

另一位日本学者,京都大学冈村秀典教授也认为,从与大禹直接有关的出土文物中看,都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说明大禹是夏朝的始祖。

比如秦公簋铭文说明秦襄公受封诸侯时,犬戎刚灭西周不久,秦人为了表示自己是华夏正统的一员,所以强调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大禹之地。而临淄出土的青铜器叔夷钟和叔夷镈上的文字也说明,叔夷是商朝后裔。

秦公簋铭文

铭文中夸赞了先祖的功绩,受天命消灭了夏朝,得到了九州,立国在大禹的土地上。但铭文中的都没有说明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

如果我们对“禹迹”的范围进行梳理就会发现,从西周到汉代,禹迹范围逐渐扩大。西周时只在关中一带,春秋时扩展到甘肃和山东,战国时,囊括了战国七雄所处的九州范围。至汉代时,禹的出生地从崇山地区到了四川,归葬到了浙江。

史书中有关于越王勾践是先禹之苗裔的记载,就连匈奴人也成了“夏后氏之苗裔”。《水经·庐江水》说大禹治水到达了江西庐山,并刻石全纪功。中国社会科学院杜金鹏教授认为大禹的史实有真实的历史来源,只是经过了战国时人带有政治目的的扩充,就变得矛盾。

越王勾践剑

那么大禹究竟是不是夏朝始祖呢?单方面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的确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直接证明大禹和夏朝的关联。但仔细研究二里头文化的传播路径,我们会发现:二里头文化早于东下冯文化,而晋南素来被称为“大夏”。

根据古人“故地称小,新迁称大”的命名原则,山西夏墟是二里头文化北进的产物。四川广汉三星堆地址出土了陶盉、牙璋等二里头文物,说明了三星堆文化晚于二里头文化,同样是二里头文化西进的产物。

此外,安徽江淮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典型特征的铜器和陶器,江浙马桥文化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因素,都是二里头文化播迁所带来的。根据二里头文化的扩散路径,也和这些“禹迹”的分布区域吻合。

马桥文化

由于大禹所处时代为夏朝早期,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晚期遗存,我们也可以推测,大禹的传说是夏朝人由于灾害、战争等因素流亡到各地时所传播过去的。而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王朝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夏史的研究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尽管部分观点跟国内学者还存在着分歧,但百家争鸣正是学术所需要的氛围。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辩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500340.html

“夏朝在中原,大禹死后为何却葬在浙江?日本教授:禹不是夏朝始祖”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可有些小伙伴一定也会有疑惑,如此位高权重、声明赫赫的大人物...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陈平...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战的结果是让刚刚崛起的刘备集团,瞬间衰落。魏、蜀、吴三方势力在夷陵之战后整体实力相差不多。在发展上蜀是不如魏、吴的,可是西蜀有着天然...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曹丕篡位是心腹力挺而成的 司马氏篡位为何能顺利成功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篡政是大臣的拥护,为何还能被司马氏代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十八路诸侯互相征伐,直到曹刘孙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死后曹丕篡夺江山,自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建立吴国。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立。可令人怪就怪在,曹丕篡夺江山之后,司马氏继承了他的...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劝其迎接汉献帝,后来为何差点被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十八年(216年)五月,曹操进封魏王,但是曹魏集团内部却并不平静,发生了一件大事,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重臣毛玠被逮捕下狱!毛玠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没什么特殊的事迹,不过在历史上还...

张献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献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有两个极其出名的起义军领袖,一个是李自成,一个便是张献忠。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献忠通过造反所创立的基业比李自成小得多,他最后只是在四川境内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不过,也不能就此小瞧张献忠的本事。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之后,当李自成陆续吞并其余农民起义...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还不知道:唐玄宗与武则天有仇,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权力欲很强,为此,她不惜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不幸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成为了她的孙子,小时候的李隆基饱受煎熬。父亲李旦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母亲对自己动手。而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本是贵族,为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