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怎么样?为何能成为七雄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怎么样?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31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时刚刚登基的燕国国君燕昭王,向国内著名的大贤者郭隗求教,如何才能为燕国招揽优秀的人才,让燕国强大起来。
对于燕昭王的这个问题,郭隗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就是说,以前有位国王想买千里马,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买。后来,有个人主动跑来,说自己有路子,然后这位国君就给了他钱。
拿到钱之后,此人先是花了一大笔钱,去买了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国王看到这堆马骨头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认为这个人欺骗了他。
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之后,国王想买千里马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很快就有人前来卖马。此后不到半年时间,这位国王就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郭隗给燕昭王讲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劝谏燕昭王,要用这种精神来招揽人才。燕昭王也是心领神会,接下来直接拜郭隗做老师,而且还在易水之畔,建造了一座黄金台,以此来表示自己愿意招揽人才的决心。
而这座黄金台建成之后,很快就有很多人才,前来投奔燕国。这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那位让诸葛亮尊为偶像的乐毅了。后来,在这些人的努力下,燕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甚至还一度组建了五国联军,差点直接把齐国给灭了。
这就是历史上‘千金买骨’以及‘建造黄金台’这两个典故的由来,广为后世所熟知。
但是读这两个典故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整个春秋时代,以及战国初期的时候,燕国似乎都有点默默无闻?为什么燕国给后人的印象,似乎一直非常弱小?为什么燕国当时已经快要把齐国灭了,最后齐国还是顺利复国了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回顾燕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燕昭王招贤纳谏的故事,影响其实要远比我们的传统认知更加深远。因为这件事不光影响了燕国,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国历史的走向。如果没有燕昭王的这次改革,历史的走向很有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战国时代最后统一天下的极有可能不是秦国,而是齐国!
有关燕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在演义小说当中,西周的实际缔造者周文王,是一个生育能力超强的猛人,据说他有一百个儿子。而在正史上,周文王虽然没达到坐拥一百个儿子的程度,但有据可查的儿子,依然有二十二个!
而在周文王的这二十二个儿子里面,有几个是比较出名的。嫡长子伯邑考,曾经为了救父亲,被商纣王杀害;嫡次子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嫡四子姬旦,就是那位特别擅长解梦的周公。当然,历史上真实的周公,会不会解梦其实存疑,不过后来孔子确实将他视作偶像。
而除了这几个有名的儿子之外,周文王其实还有一个叫姬奭的儿子。姬奭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和周武王他们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是在武王伐纣的过程当中,功劳也很大。而且,最关键的是,武王伐纣之后,没过多久,周武王就去世了。此后,正是这位姬奭,联手那位会解梦的周公,辅佐了周武王的儿孙两代周王,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而这个姬奭,便是燕国实际意义上的初代国君。只不过,燕国被封给了姬奭之后,姬奭因为一直身在西安这边,辅佐周天子,所以燕国那边,就一直都是他的儿子在管理。
照理来说,这样的燕国,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地位就已经很高了。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后来在西周的大部分时期,燕国竟然出现了一段‘历史空白’。连续九代燕国国君,无名字无谥号无在位时间,都是三无国君。而且,在这段历史当中,燕国到底又都发生了什么,我们同样无从得知。
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史学界的一个谜。对于燕国的那段历史,我们始终是知之甚少。
直到西周后期,到了周厉王时代,燕国的历史才重新开始丰富起来。到了西周晚期,因为周王室的力量逐渐衰弱,对于诸侯国的控制越来越弱。再加上燕国地处中原边陲,本就是周王室鞭长莫及的地方。所以,从西周后期开始,燕国就已经逐步开启了对外扩张,并且逐渐拿下了今天的北京地区,后来又迁都北京。
和燕国相比,后来战国七雄当中的其他几个国家,发展速度显然都落后于燕国。韩赵魏三国就不用说了,那要等到好几百年之后,才能出现。而他们的前身晋国,此时势力范围也仅仅只局限于山西地区,并没有开始对外扩张。齐国也是如此,虽然是姜太公的封国,但此时也依然处于吃老本的状态。
最惨的是秦国,此时的秦国,甚至连一个爵位都还没有,只是周王室的马夫而已。而南方的楚国,虽然已经进入了对外扩张的状态,但此时依然还只是一个大型部落而已,周围都是一片蛮荒,中原诸侯根本就不搭理他们。
不过,正所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燕国虽然在扩张历史上,领先了一大步。但是随着燕国占据了北京地区之后,燕国却很快面对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接下来的燕国,似乎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了。
这其实真的不能怪燕国的历代执政者,只能说燕国所在的这块地方,实在是太特殊了。燕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就在今天的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里面。如果向南扩张,势必要和河南地区的很多诸侯国交战。而在春秋初期的时候,这块地方基本上就是整个中原最强的区域,根本不是那么容易扩张的。
而如果要向山西方向扩张,山西那边又存在了一个晋国,同样也不是燕国能够轻易触碰的。而除了这两个方向扩张之外,燕国要么翻越燕山,向草原方向扩张。要么通过辽西走廊,向辽东地区扩张。
这两个方向,扩张起来同样也十分困难。草原那边自不用说,燕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去了草原上也没办法生活。而且当时的燕山地区,还存在着所谓的山戎,时常对燕国造成威胁,这就导致燕国根本不可能跨过重重山脉,抵达草原区域。
至于走辽西走廊,走今天的秦皇岛山海关这条线,抵达辽西,这在当时同样也是不太现实了。因为这条地理通道,过于狭长,想要远征辽东地区,需要有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作为支持,至少可以通过辽西走廊,运输大量物质给前线军队。但这个能力,燕国当时同样也没有。
所以,接下来在整个春秋时代,燕国都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明明起步很早,但却很快达到了创业瓶颈,甚至连山里的山戎,都对付不了,还要齐国帮忙。尤其是到了春秋中期,随着齐国和晋国先后崛起,并且兼并了大量诸侯国之后,燕国就更没有扩张的方向了。只要燕国敢南下,就势必要触碰到这两个大国的利益。
在齐国和晋国的威胁下,燕国能够保持自身不被消灭,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进攻,那就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这样的燕国,要说他是一个小国吧?他地盘确实不小,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人口数量也不算太少。但要说他是一个大国吧,他确实又没有扩张的方向。
就是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下,燕国跌跌撞撞走过了整个春秋。当然,在整个春秋时代,这样的燕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戏份了。
而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燕国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在春秋时代,燕国还能靠着吃老本,守住自己的家业。但是到了战国时代,随着中原诸侯国相互兼并,几个大型诸侯国开始出现,燕国在这些强国面前,开始变得越来越弱,逐渐到了想要自保都很困难的地步。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燕国的戏份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而且,到了战国时代之后,有两件事的变化,深深地影响到了燕国的发展。首先是冶铁技术的成熟,这直接导致战国时代的燕国,生产力大幅提升,逐渐拥有了超强的远程补给能力。这就为后来燕国拿下辽东,奠定了基础。
其次,便是当时负责的混战格局。和其他几国相比,燕国虽然并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地盘却不小。这也就意味着,不管哪个国家吞并了燕国,实力都会暴涨。在几方对峙的状态下,显然没有任何一方会让其他诸侯国如愿以偿。
最关键的是,燕国所处的这块地方,自古以来民风就很彪悍,军队战斗力很强。如此一来,在战争领域,燕国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民风彪悍这方面,齐国这种中原传统强国,还真比不了。
所以,在整个战国初期,燕国虽然无法再置身事外,不得不逐渐开始和齐国魏国等诸侯国作战。但因为混战格局太过特殊的关系,打了一圈之后,燕国虽然损失了一些地盘,但却并没有伤筋动骨。三晋不愿意看到齐国吞并燕国,齐国也不愿意看到燕国被三晋吞并。
就这样,三方打了几个来回之后,西边的秦国,终于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其实已经十分衰弱。虽然在春秋时期,秦国也是一个大国,但是自从秦穆公开始,秦国被晋国彻底堵在了函谷关以西,始终无法东扩,所以就开始逐渐衰落。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开始扭转衰落的趋势,重新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之前,燕国和秦国的实力,其实相差并不算多。但是商鞅变法之后,因为国家制度不同,秦国开始将燕国迅速甩到了身后,而且越落越远。
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燕国都是战国七雄当中,当之无愧的倒数之一。就连三晋之中实力最弱小的韩国,当时在三晋联盟的加持下,恐怕都要比燕国更强。
到了这个时候,燕国总算意识到,或许自身也该进行变法了。在此之前,战国七雄当中其他所有国家,基本上都已经进行了变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至少人家已经做出过改变。唯有燕国,一直没有做出过改变。
然而即便到了这个时候,燕国依然没能顺利变法。因为接下来,先后发生了两件事,阻止了燕国的内部变革。
之一件事,便是所谓的合纵连横,随着秦国崛起,中原地区的局势彻底发生了改变。自此之后,一堆纵横家开始出现,不断围绕着各国不同的联合模式,斗得一塌糊涂。在这个过程当中,燕国作为最北方的国家,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是活跃在这个时期。
所以,合纵连横这件事,暂时拖住了燕国对内变革的道路。
第二件事,则是燕国的内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燕国内部自然也存在士大夫家族掌权的问题。虽然没有闹到三家分晋的那个地步,但是也同样十分严重。所以后来,燕国的相国子之,干脆直接逼迫燕王禅位。这件事,被后世称之为‘子之之乱’。
子之登基之后,因为燕国王室的力量还比较强,再加上外国干预,所以没过两年,子之就 *** 掉了。但同时,在这场内乱当中,燕国自然也进一步衰落,地盘又被占了不少。最终,三晋那边扶持了一个燕国质子,回燕国继承了王位。
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登基之前的燕国历史,大致就是如此。而到了燕昭王即位的时候,此时的燕国,显然已经到了封死存亡的关头。如果燕国再不进行改变,恐怕在燕昭王这一代,燕国就彻底亡了。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已经到了秦惠文王在位末期,当时的秦国,已经吞并了义渠和巴蜀,成了战国七雄当中的头号强国。东边的齐国,早在三十多年以前,就已经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彻底击败了魏国,重创了强大的魏武卒。此后,齐国开始成为东方的头号大国,国力丝毫不逊色于齐国。此时齐国正是齐宣王在位期间,齐宣王就是那位娶了钟无艳,然后喜欢听滥竽充数合奏的那位齐王。
韩赵魏这个三晋联盟,此时稍微有点衰落了,不复之前刚刚分晋的威势。至于南方的楚国,早在三十年以前,就彻底吞并了东南的越国,成了南方的之一大国。而吞并越国之后的三十年里,楚国又不断向南发展,势力范围甚至已经逐渐延伸到了云南。
燕昭王登基的时候,战国七雄当中的其他几个国家,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此时的燕国,早已被其他几个强国,甩开了太多太多。
如此一来,燕昭王登基之后,自然要想着做出改变。燕昭王早年经历坎坷,个人才学也不差,早年更是在韩国做过人质。这直接导致,燕昭王的眼界要更高一些,知道接下来燕国必须招揽人才,必须进行变法。
但问题是,变法这种事情,真不是燕昭王想做,就能做成的。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燕昭王需要找一群懂变法的专业人才,来帮燕国完成这件事。以往的时代,燕国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但问题是,燕国一直比较弱小,再加上地处北国,很难吸引中原腹地的人才。
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才发生了燕昭王向郭隗求教的事情。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郭隗虽然不是什么特别有名的人才,能力也不是特别强。但是在燕国,像郭隗这种人,已经算是头号人才了。
不过,自从燕昭王开始设立黄金台,大肆招揽人才之后,燕国倒是也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其他几个诸侯国,内部的势力格局都已经逐渐稳定,再想去分一杯羹,已经很困难了。而燕昭王开始举行人才 *** 会之后,接下来,像乐毅、邹衍、剧辛这种人才,就开始逐渐汇聚到了燕国。
这其中,最牛的恐怕就要数乐毅了。虽然邹衍是中国五行学说的创始人,剧辛也是横行一时的名将。不过,如果和乐毅相比的话,那他们就真的要逊色一些了。
历史上真实的乐毅,到底有多牛呢?简单来说,他之所以被诸葛亮尊为偶像,就是因为他和诸葛亮是完全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诸葛亮完全就是按照乐毅为模板,来进行自我塑造的。
真实的乐毅,到了燕国之后,不但一手促进了燕国的改革,给燕国制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让燕国自此焕然一新。同时,乐毅还对燕国的军队,进行了系统的整顿,让燕国军队战斗力飙升。
最关键的是,乐毅本人领兵打仗的能力,更是超一流的。要不然后来也不会被五国军队尊为统帅,负责领兵伐齐。这样一个内政打仗全都在行,而且全都是最顶尖水平的绝世牛人,即便是放在猛人辈出的战国时代,那也绝对是屈指可数了。
正是因为这样一批牛人的存在,此后二十年里,燕国上下一心,发展得极为迅速。很快,原本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弱小的燕国,就开始逐渐成长了起来,甚至反超了三晋之中的韩国,不再是倒数之一了。
而二十年之后,齐国的一场异动,更是把燕国推上了历史的顶点。
这事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齐国首先出兵,灭了宋国。这场灭国战,让齐国的地盘大大增加,同时也让其他几个诸侯国,大为敏感。要知道,宋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一旦齐国灭了宋国,便可以同时抑制多个诸侯国的发展。
所以接下来,灭宋这场战争,就导致了齐国引起了公愤。其他几个诸侯国,开始联手针对齐国。一支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就此形成,直接杀了过去。
如果燕国没有崛起的话,齐国首先针对的对象,极有可能并非宋国,而是实力弱小的燕国。因为相对来说,燕国地处边境,吞并燕国引起的敌意,会更小一些,远不如吞并宋国动静这么大。而燕国崛起之后,齐国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向宋国。而且,燕国崛起之后,也开始觊觎齐国的地盘,想要向齐国的方向扩张。
所以,当齐国触犯众怒之后,正是燕国之一个站了出来,主动要求联合其他几个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五国伐齐的时候,会由燕国的乐毅做统帅。
而五国联军出动之后,齐国自然抵抗不了,再加上楚国乱中取栗,极短时间内,齐国便全境沦陷,只剩下了临淄和即墨这两座城。再之后,乐毅为了收复齐国的民心,长时间没有强攻这两座城,这就导致燕国内部对他猜疑之心越来越重。
随着齐国衰落,三晋短时间内也无力进攻,燕昭王在位的最后几年里,燕国开始迅速发展,并且趁机拿下了辽东地区,甚至扩张到了朝鲜半岛。可以说,燕国能够名列战国七雄之一,燕昭王至少占了一半的贡献。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燕国的版图当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燕昭王时期拿下了的。
而随着燕国扩张到辽东地区,北方的东胡也被击退。此时的燕国,单以国土面积来说,仅次于秦国和楚国。这时的燕国,终于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刻。
不过,这个巅峰时刻,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燕昭王去世,燕国瞬间就由盛转衰了。
燕昭王去世之后,首先,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即位后,之一件事就是撤回了乐毅。而乐毅被撤职之后,齐国很快就开始反攻,最后收复了全境。不过,因为这一战的原因,齐国彻底衰落了下去。所以后来不管秦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怎么打,齐国都不再掺和。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齐国人看起来好像很傻,不知道支援其他国家的 原因。
其次,燕惠王即位之后,也犯了识人不明的问题。之前燕惠王留给他的大臣,几乎被他驱逐殆尽,换上了一群权臣或者奸臣。所以,七年之后,燕惠王最终被燕国的相国弑杀,燕国自此又开始出现国王被架空的现象。
而到了这个时代之后,随着齐国衰落,三晋之中的赵国,又通过胡服骑射运动,逐渐强大起来。此后的燕国,主要敌人就变成了赵国。而且,随着燕国占据了辽东,此时燕国忽然发现,自己又没地方扩张了。如果再向北的话,就只能向松花江和黑龙江方向扩张。但是在战国时代,这地方基本没有人,根本没有扩张的动力。
所以,燕国唯一能扩张的方向,就只剩下了赵国这边。尤其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损失了国内的大部分主力,这就让燕国看到了进一步扩张的希望。所以,长平之战以后,燕国就开始和赵国反复战和。偏偏赵国又极其能打,哪怕是长平之战战败之后,赵国依然有李牧和廉颇这样的名将,依然不是燕国能吃得下的。
如此,在燕昭王去世三十多年之后,秦始皇正式开始亲政了。而随着秦始皇正式亲政,燕国内部也开始逐渐清理了内部权臣,再次团结起来。可是此时的秦国,已经开始横扫六国了。所以当时的燕国,才会派出荆轲这位刺客,寄希望于刺杀秦始皇,以此来拖延秦国的脚步,为燕国争取时间。
客观来说,如果荆轲当时真的成功了,燕国说不定真的有翻盘的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很小,但依然还是有的。可是随着荆轲刺秦失败,从荆轲被杀的那一刻开始,燕国就注定再也没有希望了。
这就是燕国的历史。
纵观燕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燕国历史虽然很长,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受限于地理原因,无法顺利扩张。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说是限制燕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在燕国的整个历史上,燕昭王时代无疑是最为高光的时代。燕昭王时代的燕国,不但能够正面战胜齐国,甚至还能差点吞并齐国。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源自于燕昭王听郭淮讲的那个‘千金买马’的故事。
如果没有燕昭王的这段崛起,燕国大概率会被齐国最终吞并。而齐国吞并了燕国之后,说不定最终就有机会彻底统一天下,而不是像后来那样,窝在齐国境内不敢出去了。
另外,如果燕昭王的继承者,也是一个明智君主的话,燕国当时大概率可以吞并整个齐国,继而成为不逊色于秦国的超强大国。要是那样的话,历史恐怕又会截然不同了。但可惜的是,燕昭王聪明一世,唯独在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犯了一个大错。
历史给了燕国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仅仅一代人之后,又拿走了燕国所有的希望。不得不说,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