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溥仪弟弟、慈禧孙子溥任追悼会:上百位皇室后裔出席,一生低调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5-07)720

2015年4月10日,一位名叫金友之老人在自己的北京后海的家中悄然与世长辞,享年97岁。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而且当天前来吊唁的人中竟然有上百名清朝皇室后裔。

这位老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关于这位老人的身份,我们可以说他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几十年的他担得起这一称呼。

但是,相比他作为教师、清朝历史学者的身份,人们愿意提起的是他另一重身份——爱新觉罗·溥任,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弟弟,也是著名的晚清太后慈禧老佛爷的孙子。

出身末代皇族、明辨大是大非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而爱新觉罗·溥任出生于1918年,也就是说在溥任出生之时,他的父亲、大清最后一位摄政王醇亲王府已经辞去了摄政王,退隐王府。

大清朝也早已被中华民国所取代,彼时的他虽然还有皇亲国戚的面子,但是内里却已经是和普通人并无差异了。

加之醇亲王载沣也不是一个贪恋权势之人,一生持身端正,只可惜生于已经腐朽不堪的晚清王朝,再也没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挽救朝廷于万难之间。

除了早早被接入宫中立为皇帝的溥仪和早年留学日本的溥杰,其他孩子都是在醇亲王载沣膝下长大的,溥任就是其中之一。

溥任的生母是醇亲王载沣的侧福晋,因此他与溥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出生于清朝遗留下来的宗室贵族,但是溥任的人生还是和普通人一样非常的低调。

或许是长子溥仪被接入宫中成为了皇帝以后,醇亲王再也不能亲自悉心教导这和自己已经是君臣关系的儿子,所以对留在身边的溥任要求非常的严格。

在父亲的教导下,溥任从小就是一个明辨是非、精通书画文学的孩子,这也是父亲希望看到的。

醇亲王载沣一生痛恨列强对我中华领土的侵略,奈何自己和自己身后的王朝过于落后,落后到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再加上慈禧太后的奢靡无道,让清王朝这座帝国大厦彻底倒塌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这一切的沉痛的经验教训让载沣深深地明白了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

所以,溥任虽然是醇亲王的四儿子,却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或许比起普通人来说衣食无忧,不必担心温饱,但是父亲也不允许他有更多的特权。

大清朝已经不在了,他们身上的宗室身份也只是一个名头罢了,与其守着一个虚名过日子,不如脚踏实地地在新的世界里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生活。

更何况彼时的中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作为曾经心怀天下的摄政王,载沣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哪怕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也好。

后来,溥任得以创办了自己的学校——竟业小学,校址就选在自己后海的闲置房产上。

说是闲置房产,其实只是一些普通的平房。

彼时的王府也不似人们想象中那般奢华富裕,溥任办学的资金有限,就只能动员家人和自己一起亲自上阵。

因为建校的资金和场地都是父亲载沣提供的,所以竟业小学的董事长是由父亲载沣担任,自己则出任校长,亲自管理学校的一应大小事务。

在那时候想要办私立小学并不容易,人们对于一切外来的新事物都处于尝试接受的过程中,能够招揽到的人才也是非常有限。

正因如此敬业小学一度办学艰难,只能有溥任和妹妹一起兼任教师,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溥任的初心。

堂堂正正做人,不为倭寇傀儡

在清朝彻底被推翻以后,皇宫里的末代溥仪狼狈地逃出了紫禁城,在日本人的扶持下逃到了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了日本人手中的傀儡皇帝。

溥任的另一个哥哥溥杰也追随兄长成了伪满洲国的军官。

父亲载沣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身体越来越不好,溥任也是坚定地和父亲站在一起,坚决不肯前往哥哥们的伪满洲国。

面对哥哥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尊荣,甚至不顾民族大义,不惜投靠日本人的行为,溥任和父亲一样都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尽管溥任一个人支撑着昔日的王府有着百般的艰难,但是他还是坚决不可去投靠哥哥溥仪。

溥任一边照顾着年迈体弱的父亲,一百年也在为哥哥们担心,他知道两个哥哥走的是一条被国人不齿的不归路。

后来,震惊全国的“9·18”事件爆发。

因为实在放心不下也身在东北的溥仪和溥杰兄弟俩,溥任陪伴着年迈的父亲辗转来到了哥哥的伪满洲国。

在伪满洲国,溥任和父亲见到了溥仪和溥杰两个哥哥。

他看到了自己的哥哥溥仪名义上虽然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实际上却是个连石敬瑭那样都比不上的傀儡皇帝。

看着日本关东军一边称呼着自己的哥哥皇帝,一边又百般的限制皇帝的行动,甚至在许多事情上还变着法子的折辱这位他们口中的皇帝,溥任和父亲都感到无比的心痛。

尽管他们父子二人找机会在私下好言相劝,希望溥仪和溥杰两个人能够迷途知返,但是溥仪此刻想的只有“复辟”这件大事,根本听不进去二人的劝说。

甚至于面对自己的父亲和弟弟,溥仪在劝说二人留在伪满洲国帮助自己不成的情况下,还动了歪主意,不肯放他们回家。

彼时的溥任虽然才二十多岁,但是多年以来支撑这王府一大家子的生活已经让他有了超于同龄人的成熟,看着父亲为了拒绝哥哥出任伪满洲的官员而不惜绝食,内心也是说不出的酸楚。

最终,也许是不忍心看着年迈的父亲受苦,溥仪还是决定放父亲和弟弟回家。

醇亲王府里有一面桦木镜,镜子上是溥任的祖父、上一代奕譞亲笔手书的两行大字——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

溥任和父亲每日看着这面镜子无一不在警醒自己,不要卷入政治的漩涡,过好自己普通人的日子,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就好。

如今的溥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不求富贵尊荣,但求无愧于心。

家国大义为先,民族复兴为任

重新回到王府后,溥任也在思考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哥哥们走了错误的道路,自己可不能再选错了路。

1947年,溥任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想要通过教育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的到来让一切变得格外的艰难, *** 的大军随时准备解放北平城, *** 军队看上了醇亲王府的宅院,大军直接进驻了王府,一时间昔日肃穆安宁的王府里涌入了大量的军人和特务。

彼时的昔日的醇亲王载沣已经老迈,只能靠轮椅来维持行动能力,王府上下只能靠年轻的溥任打理。

面对将自己一家人从正宅赶到花园居住的 *** 军队和特务,溥任心中自然是无限的愤慨,但是又无可奈何,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和对方硬碰硬。

如果选择和对方讲道理,对方就只会亮出黑洞洞的枪口来告诉他溥任,他没有资格讲道理。

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刻提心吊胆的日子,溥任一家整整过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本以为自己一家会被赶出醇亲王府流落街头的溥任收到了一个让他惊喜万分的消息, *** 不会直接收缴王府的资产,而是出资购买王府房产作为办公用地。

这样一来溥任就可以带着家人继续安稳地过日子了,他把王府卖给了一所学校,自己则在年底带着家人搬进了另一处大宅院。

后来,他还在征得父亲载沣的同意后,把自己的竟业小学也捐给了国家,自己只作为一名教师继续留在学校任教。

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和祖上的基业过着安稳富足的生活,却甘愿将事业捐献给国家,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

溥任和父亲都有着同一个想法,大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的他们只是新中国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应该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们能做的是将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懂得知识、明白道理,成为了对中国国家有用的人。

在父亲载沣的授意之下,溥任整理了家中的藏书和珍贵文物,先后把它们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

这些珍贵的书籍和史料成为了北京大学、北京市图书馆的馆藏,为那些想要寻求知识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这些珍贵的书籍和文物他本可以继续作为私人收藏,但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义无反顾地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溥任自己除了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之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了一位研究清朝历史的学者,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等重要文章。

他虽然是清朝昔日的皇族,但是评价历史时不偏不倚,即使是评价自己的亲哥哥也是十分的公私分明。

面对很多影视剧和民间论调中对自己哥哥私生活的揣测,溥任也曾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哥哥溥仪是清朝最后的皇帝,也曾经误入歧途成了日本人的傀儡,他的历史功过可以任由世人评说。

但是,溥仪的个人生活也是属于他的隐私,是他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有的权利,不应该被他人恶意揣测,甚至诟病。

一生为人低调,不慕世间浮华

溥任作为一名研究清史学者、作为一名教师他一生都过得十分低调,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书画造诣非比寻常。

即使是在国外也能看到许多出自他手的作品被售以高价,但是人们会发现,这些宣传是清朝贵族爱新觉罗·溥任的作品上署名都是一个叫金友之的人。

其实,金友之就是溥任的另一个名字。

在清朝彻底灭亡后,许多旗人都改了姓氏,不再使用满族姓,而是改用汉族姓氏,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爱新觉罗氏的人都改姓了金,而溥任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改名为金友之,放下了曾经清朝宗室的所有光环,只作为普通人金友之简单轻松地生活。

相比于溥任的洒脱,很多思想顽固的清朝贵族则坚决不肯改姓,甚至有人看中了清朝皇族这一“显赫”的名号还想要伪造身份博人眼球。

作为为数不多还在人世的正统清朝皇族,尽管后来的溥任老先生已经是耄耋之年,仍旧强撑着风烛残年之躯揭穿这些人的真面目。

为了不让这些无良的骗子继续辱没爱新觉罗这一姓氏,溥任几乎是一直奋斗到生命的尽头。

然而,除了发表研究成果和揭穿骗子行径之外,溥任平时都是在自己后海的家中深居简出,极少接受他人的来访。

曾经有一个自称是爱新觉罗后裔的广州人来祖籍祭祖,顺便专程来拜访溥任老先生,他也是婉言谢绝了。

当这个人身穿清朝服饰,还梳着清朝发型出现在溥任面前时,一向和蔼可亲的老人家立马严肃起来,厉声呵斥对方不要搞特殊化,现在没有什么大清朝了,所有人都只是普通公民。

溥任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重,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皇室身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史学、书画乃至教育上的成就,还有他为人低调,不慕繁华。

溥任一生低调,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子孙,虽然皇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至少不该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自欺欺人。

2015年的10月16日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上百名清朝皇室后裔前来位溥任老先生送行,挽联上的“宁静致远”四个大字总结了溥任的一生。

不曾追求权贵,只是专注于书画、投身教育,以普通人的身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贡献,溥的一生值得我们称赞和铭记。

结语

溥任老先生去世时已经97岁高龄了,在一个平静的午后寿终正寝,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这一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尊重老人家生前的想法,低调出现悼念老先生,再低调离去。

随着溥任老先生的离世,关于清朝这段历史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也不在了,那段时光彻底成为了史料中的历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5/503257.html

“溥仪弟弟、慈禧孙子溥任追悼会:上百位皇室后裔出席,一生低调” 的相关文章

在铜雀台的射箭比赛中,曹魏武将中箭术最好的人是谁?

在铜雀台的射箭比赛中,曹魏武将中箭术最好的人是谁?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建安十五年春,邺城铜雀台建成,曹操设宴庆贺,并在铜雀台举行射箭比赛,曹操手下武将分成两队,曹氏宗族穿红袍,外姓武将穿绿袍。射箭比赛过程非常精彩,谁的箭法最厉害呢?是夏侯渊吗?还是徐晃?曹操规定,射中箭垛红心者,赐给锦袍一件,射不中的,罚水一杯。锦...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万历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万历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张居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居正去世以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张居正的各种错误。于是万历皇帝上书对张居正进行严查。夺去了万历皇帝曾经赐给张居正的各种玺书、四代诰命,甚至还一度准备对张居正进行开棺鞭尸。虽然最终没有开棺鞭...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的确败走华容道,但此时追击他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这里单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存在“近亲通婚”的现象,孙氏祖孙对近亲通婚的忌讳极少,导致东吴内部的“婚姻无序”。孙休是东吴第三位皇帝,他的婚姻与父亲孙权、弟弟孙亮一样,也是典型的近亲通婚,他的妻子就是景皇后朱氏,野史记载其名为朱佩兰。朱氏出身江南世家吴郡朱氏,她的母亲是孙权幼女孙鲁育,父亲朱据是东吴重要官员及...

曹不兴留下了哪些作品?他的画作有何特点?

曹不兴留下了哪些作品?他的画作有何特点?

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又与赵达的算术、严武的弈棋、皇象的草书等号称“吴中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不...

朱棣麾下第一勇将是谁?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

朱棣麾下第一勇将是谁?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朱棣麾下第一勇将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的故事。张玉是明初朱棣麾下的一位骁勇悍将,出生在祥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早些年的他曾经在元朝时期当过枢密知院。后来元朝灭亡后,又跟着皇室一路逃到了漠北去,直到洪武十...

濡须之战的战况如何?孙权是如何顺利突围的?

濡须之战的战况如何?孙权是如何顺利突围的?

吴大帝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濡须之战,孙权和曹操打的非常激烈,孙权甚至亲自上阵杀敌,没想到被曹操大将张辽、徐晃包围,曹操为了干掉孙权,又派猛将许褚冲击孙权大军,眼看孙权就要完蛋,危急时刻,是谁救了孙权?孙权为何能安全脱身?这一战,孙权应该是身先士卒,本...

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在戏曲演义中被虚构为八贤王

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在戏曲演义中被虚构为八贤王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2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