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他的生平如何?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5-16)210

说起包拯,我们下意识脱口而出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在历史上是北宋的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更高的人物之一。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当时正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在包拯六岁那年,辽国大举南下入侵,宋真宗率兵亲征,最后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开始消泯,宋朝也由此变得更加和平,国内迎来了一段‘黄金时代’。

少年时代的包拯,便成长于北宋的这段黄金时代当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从包拯爷爷那一代开始,便已经入朝为官,而且官职不低。更为难得的是,包拯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难得的清官。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所以才会成为后来那个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岁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换成了宋仁宗。这位宋仁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来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这位宋仁宗,开创出一段君臣佳话。

在宋仁宗登基五年之后,29岁的包拯,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不过,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却因为父母年迈,不忍远离父母到外地做官,所以直接辞去了官职。后来父母去世之后,包拯又为父母守孝。直到十年之后,到了公元1037年,包拯才正式开始做官,被任命为安徽的一个知县。

这时的包拯,已经年近四十了。

这件事听起来或许很难接受,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是直到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正式走上自己的仕途。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刚刚开始做官,似乎已经有点老了。但包拯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好饭不怕晚’。

在安徽做了四年知县以后,包拯直接被调任到广州,担任知府!从知县到知府,显然是一个官场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能迈得过去。而包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之内,便迈过这个台阶。除了他本人担任知县期间,政绩特别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之前孝顺父母的事情,早已传到了京城,甚至连皇帝都听说过这事。如此一来,包拯被火速提拔,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在广东做了两年知府后,包拯再次被提拔,这一次,包拯直接被调到了京城,担任殿中丞。而后在御史中丞的推荐下,改任监察御史。

在这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包拯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包拯担任使臣,出使辽国。包拯出使辽国的这个时间点,十分特殊。在此之前,大概就是包拯做知县那段时间,宋朝西北的西夏刚刚独立称帝。

西夏独立之后,宋朝首先派兵讨伐,但却被西夏击败。宋朝退兵之后,辽国那边皇帝又率兵亲征,打算趁机摘果子,直接灭了西夏,但结果同样被西夏击退。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出使辽国了。

在这次出使过程当中,宋朝使团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史书上记载的不多。而且,包拯也不是唯一的使者,只是其中之一。对于这次出使,包拯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但在出使途中,沿途见到的很多辽国情况,以及很多宋朝的边境情况,却让包拯受益匪浅!

所以,回到京城之后,包拯直接上书,对沿途所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建议。而宋仁宗收到包拯的上书之后,也进一步认为包拯是个能干的贤臣。于是,此后三年时间里,包拯被外调出京,先后担任京东路、陕西、河北路的转运使。

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包拯正直廉明,而且非常能干,做了很多有利国家的事情。和民间传说当中的包青天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为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实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和各地军队、粮草打交道。

不过,也正是在这期间,包拯所展现出来的才能,让宋仁宗对包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拯是一个贤臣,为官正直清廉,工作也很努力。但包拯本人,并不是那种可以经世济民的大才。这样的包拯,身居高位,对国家是一件好事。但他的才能,并不足以让他去担任宰相。

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就奠定了包拯仕途的上限了。

公元1055年,包拯因为举荐官员失误,被贬为安徽池州的知州。一年之后,复职刑部郎中,兼任江宁府知府。同年十二月,包拯调任为开封府,这一年,包拯57岁。

民间小说里提到包拯,基本上主要讲的都是包拯在开封府工作的这段故事。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在开封府只干了两年而已。在后世民间传说当中,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包拯的这段经历,除了包拯在职期间,确实执法严明,断案公道之外。最重要的是,包拯敢于得罪那些当朝权贵,甚至直接弹劾权贵,铁面无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很多名声。所以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当大家渴望一个清正廉洁,而且可以帮百姓申诉冤屈的官员时,包拯这个形象,就很符合百姓们的需求,所以就进了民间小说。再加上后世的不断神化,所以就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那个包青天。

在开封府干了两年之后,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包拯还曾奉命负责刑狱诉讼,在此期间,包拯确实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断案能力,这也为后来他‘包青天’的美名,埋下了伏笔。

公元1061年,包拯被拜为枢密副使,达到人生顶点。枢密院是宋朝的更高军事部门,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而此时的包拯,便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深得皇帝的信赖。

不过,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当时宋朝主要以和平为主,和辽国、西夏的战争也已经停止,所以枢密院的工作也不是很忙。另外,就在调职枢密院一年之后,在某次日常上班的时候,包拯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就此一病不起。再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包拯便撒手人寰,只留给这世界无数的传说。

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包拯的儿子包绶,后来也一样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更高做到过通判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确实公正廉明,敢于得罪权贵,为百姓主持公道。但同时,包拯一生当中,更高也就只是担任过枢密副使,并没有担任过宰相,也没有对历史产生过什么特别重要的影响。

至于民间小说当中,包拯的那个‘龙图阁直学士’的称号,也只是一个虚衔。从品秩上来看,大概也就相当于是六部侍郎这个级别。

不过,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那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 *** 的‘包青天’的形象,或许才是对包拯更好的评价。不管到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永远都会被百姓爱戴。这个评价,远比宋朝皇帝追赠什么官职,更有说服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5/504806.html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他的生平如何?” 的相关文章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还不知道:张飞被刺杀时,为何没被大家发现,他的死为伐吴带来了什么影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时期,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当属张飞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在战场上无人敢当,被古人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可是他却没有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而且他的首...

弘曕被夺爵最后还被吓死,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弘曕被夺爵最后还被吓死,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弘曕是雍正老来子,深得父兄宠爱,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由于弘瞻跪在弘历曾经跪的地方上,弘历便削夺了弘瞻一切职爵,最终把弘瞻吓死了。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弘历为什么要这样小题大做呢?弘曕的生母刘氏是个汉人,她是管领刘满的女儿。雍正七年,她以答应的身份入侍宫中,由于她“秉性柔嘉…...

耿恭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永不叙用是因为什么?

耿恭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永不叙用是因为什么?

耿恭东汉大臣、名将,上谷太守耿况的孙子,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最终率领仅剩的13个将士回到玉门关。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是最能体现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与精神的一次行动。然而,当耿恭于76年回到洛阳,两年...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

明朝第六代镇远侯顾寰有什么功绩?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顾寰是明朝中期的一个知名将领,于嘉靖七年也就是公元1528年的时候,其承袭了父亲顾仕隆的爵位,成了第六代镇远侯,年俸禄为一千石。一年后,顾寰便被朝廷委任去当五军营右哨坐营官...

陈叔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陈叔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末代皇帝,582年~58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南朝陈氏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后主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陈叔宝是宣帝陈顼的嫡长子,母亲是柳敬言。光大二年(公元568年),陈叔宝的父亲陈顼废掉侄子陈伯宗的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第二年,即正式册...

历史上主簿是什么官职?三国时期都有哪些担任过?

历史上主簿是什么官职?三国时期都有哪些担任过?

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大概开始于汉朝,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秦汉魏晋之际,主簿,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有很多牛人其实都干过主簿...

赵元偁:宋太宗赵光义第七子,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赵元偁:宋太宗赵光义第七子,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赵元偁(981-1014),宋太宗第七子。楚恭惠王,初授检校太保、右卫上将军、泾国公。宋真宗即位后,加封其为同平章事、安定郡王,进检校太傅。公元1014年去世,年仅33岁,谥号恭惠。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赵元偁,太宗七子。端拱元年二月,授检校太尉、右卫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