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棣有碣石山22年,是瞎说么?
在《无棣碣石山名称荒唐不?》一文中,笔者说过无棣有碣石山22年。有网友留言说〝无棣有碣石可不是只有22年,不懂别瞎说!〞。 为此,我们再聊聊“无棣有碣石山22年”到底是不是瞎说。
2015年1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无棣学者编著的《禹贡碣石考》一书,算是无棣马谷山(亦名大山)“复名碣石山”立论的最终修订版本。看无棣有碣石山多少年,咱们就按《禹贡碣石考》中的内容说话吧。
无棣编著的《禹贡碣石考》
之一、晋代就有无棣碣石一说,应是子虚乌有。《禹贡碣石考》第165页有:最早指出无棣马谷山为碣石的是晋人伏琛,他在所著《齐地记》中 说:“勃海郡东有碣石,谓之勃碣。” 其实,伏琛的《齐地记》,又称《齐记》,原书早已佚失,现只有辑佚本,即将其它书中引用该书的内容编辑在一起的版本。我们查遍《伏琛<齐记>辑佚注释》,仅见“无棣,今渤海高城县也,属渤海郡。(《寰宇记》卷六十五)”,根本没有那句“勃海郡东有碣石,谓之勃碣。”
《禹贡碣石考》第165页的勃碣
第二、无棣碣石说最早起于明朝初年。在《禹贡碣石考》第142-147页,摘录了民国五年(1916年)方志学家贾恩绂主编的《盐山新志》中贾恩绂的论文《碣石辨》。在《碣石辨》上篇中有:“乃伏琛《齐土记》曰:无棣,今之渤海高城。是明言无棣在高城境内,则知无棣之即山矣。京相璠则曰:旧说无棣在孤竹,是明袭骊成碣石之误,则知无棣即山,且知与碣石为一山矣。厥后,伏氏之说,清代钦定尚书暨江氏永皆取之碣石即马谷之说。明初李柳西之阳信,刘世伟(引作文伟者误)和之,而清儒顾氏炎武《肇域志》,又复主之。” 这段文字既说明了无棣碣石说起于明初李柳西,又间接证实了晋代伏琛《齐地记》中并无“勃碣”。另外,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也并没有无棣碣石的说法。
第三、无棣碣石山在唐虞时称“碣石山”纯属臆测,并非史实。在《禹贡碣石考》第143页中的《碣石辨 上篇》里,作者贾恩绂承认是“臆断”。大禹之前的“唐虞”之事,贾恩绂是不可能知道的。关于无棣碣石山的沿革和判断,贾恩绂使用了“盖”字表示了不大肯定,又用了“臆断”一词说明了自己只是推测。原文摘录如下:
“盖古地代更,易滋疑窦。此山在唐虞则号碣石,在春秋则号无棣, 在魏晋隋则号盐山,在唐宋则号马谷,在元明清则号大山。今方志于盐山,往往以时过名易,尚不敢以大山当之,则盐山之即无棣,无棣之即碣石,其不免疑信参半也,亦固其所而吾之敢于臆断者,盖论方 隅则南不至济,北不抵辽,适当大河故道之前者,此山实不先而不后口论道里,则章武、阳信二百余里之中,堪为贡道表识者,此山实绝无 而仅有;论形势,则居河之右,居海之右,与经文夹右合,孤立卓尔名 与碣石合,濯濯童山义与无棣合。”
《禹贡碣石考》第143页截图
第四、无棣碣石之说立论于禹贡黄河入海口在无棣县的马谷山处。其实,在1981年谭其骧确定禹贡黄河在天津城区附近入海之后,无棣碣石之说的立论基础就崩塌了。换句话说,贾恩绂的《碣石辨》中关于无棣之山即为碣石的观点因失去立论基础而作废了。因此,无棣马谷山也就谈不上恢复唐虞时就有的“碣石”之名了。
综上,无棣之山晋代伏琛并无“勃碣”之说,“唐虞时号碣石”是臆断,明代起源的碣石说并不成立了。因此,从沿革来看,史上从无什么无棣碣石山。
2001年9月15日,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无棣违反1986年1月23日颁布生效的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将马谷山(亦名大山)违规更名成了碣石山,至今2023年不过22年。因此,说无棣有碣石山22年,不是瞎说的。
无棣“碣石山”全景
战国时,无棣属齐国,而齐国是《孙子兵法》的发源地。在碣石山这个事上,无棣那几个碣石学者不会对全世界人民搞“兵不厌诈”吧。虽说22年来马谷山更名为碣石山一直都没有获得国务院的批文,可无棣却一直在此大讲曹操观沧海等历史故事,未免贻笑大方。有网友留言说:“我都替曹操害臊,见了个小山包就激动得不行。” 再从当地网友们的留言看:无棣碣石山复名回马谷山(大山)才是大多数人们的心愿。看来,戳破皇帝的新衣的日子不远了。
注:
1,在《无棣碣石山名称荒唐不?》一文,笔者曾以为无棣碣石说为顾炎武所创,实为明初李柳西所创,特向读者表示歉意。
2、无棣马谷山,海拔63.4米,占地0.39平方公里,是一座孤立的死火山孤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