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孟頫真的是投降元朝的懦夫吗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5-31)380

所谓勇气,更多时候不是表现为“我敢”,而是“我不敢”。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当程钜夫(1249—1318)奉忽必烈之命访求江南才俊,并带回20多名汉族文人到大都(今北京)时,33岁的赵孟頫身处其中,五味杂陈。以后,他的下半生也都在纠结、矛盾以及自我交锋中度过。

▲赵孟頫画作

在时人眼里,赵孟頫的身份很不一般。他是宋室王孙,且才高名重,此时宋元鼎革过了十年,不多不少。他若出仕,将被树立为异族统治者收买 *** 文化精英的典型。

而他的名节,在为蒙古人背书的同时,将面临生前身后的损毁。

他熟读圣贤书,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敢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能够逃过道德完美主义者的审判。

这个艰难的决定,他做了至少十年。十年前,他不敢像同宗的某些兄弟一样,激烈殉国。十年后,他不敢像江南文人圈的某些故交一样,终生不仕。

他也许是个懦夫,他什么都不敢。他只是把毕生的勇气,都给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到达大都后,赵孟頫获得单独觐见忽必烈的机会。

这次君臣相见,赵孟頫的文采风度征服了这名天下共主。史书记载,赵孟頫“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庭”,忽必烈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以为“神仙中人”。

忽必烈让他坐在右丞叶李的上席,给予了极大的礼遇。虽然有人提醒忽必烈,赵是亡宋王孙,不宜安排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忽必烈并不在意,或者说,他要的,正是赵孟頫的王孙身份,标榜他对前朝的开放接纳姿态。

那次会面,忽必烈给赵孟頫出了道面试题,要他为新设尚书省一事起草诏书。赵孟頫挥笔立就,忽必烈阅后大喜:啧啧,我想说的,都被你说了。

以后,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的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事。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闲差事,成了赵孟頫人生的分界线——

前半生,他活得辛苦,但不心累;后半生,他荣辱交加,心累成狗。

他写过一首诗,剖陈心迹,怀念前半生,吐槽后半生: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以他的聪明才智,他肯定早就预估到出仕蒙元之后的境遇与压力,那他为什么还要去趟这趟浑水?

是的,懦弱。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如果不是懦弱,此时,他或许死去十年,墓木已拱。

给人戴高帽子,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叫“捧杀”。赵孟頫的经历更悲催,南宋没亡之前,没人觉得他是什么皇族之后,应该享受什么特权。好了,南宋一亡,当时人将“赵宋王孙”的帽子往他头上一扣,仿佛看着他去死才能遂了人愿。

实际上,历经300年,到了赵孟頫这一代,与远祖赵匡胤已隔了整整十代人。这个番薯藤一样的关系,与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跟刘邦的关系,有得一拼。

徐复观先生就说,赵孟頫这个“过气的王孙”,实与当地一般的知识分子无异。

但是,道德党们有他们另一套双重评价标准。用在赵孟頫这个王孙身上,就是:富贵,与他无关;殉难,强他所难。

宋元易代之际,确实有一堆赵宋宗室后人选择了以死相争的激烈抵抗,其中有四五位还是与赵孟頫同为孟字辈,比如因参与宗室起兵事件被范文虎杀死的赵孟枀等。

赵孟頫“不敢”去死。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必须要求自己好好活下去。

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赵孟頫出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吴兴(今湖州)。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练习书法,每天抄写《千字文》,要写足500页纸。期间,十年不下楼,毅力惊人。

神奇的是,入仕蒙元后,某年他回江南,一位叫田良卿的人在市场上花重金买了幅他早年所书的《千字文》,专门找上门来请他题跋。从少年到青年,在湖州的老宅里,他写了千百遍《千字文》,都是写完即弃。不料竟有有心人保留了一卷,物是人非与名满天下的交错,均勾起他无限感慨。

12岁那年,随着父亲的突然去世,赵家家境每况愈下,在坎坷忧患中度日维艰。所幸,在母亲丘夫人的告诫下,赵孟頫坚持发奋苦读,几年功夫读遍了家中藏书。

天赋,勤奋,磨难——这段早年经历,完全符合成才的定律,也奠定了赵孟頫一生要走的道路。

1276年,蒙古人攻入临安(今杭州),国乱如麻。

那是些激愤与耻辱并存,虚无与幻灭同在的年头。青年赵孟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不想成为一个愤青,以免作出无谓的牺牲。

这个早熟的青年学子,选择了中老年知识分子才会走的温柔抵抗之路——隐居不出。

在德清县的山中,他一住十年。十年间,他自力于学,心无旁骛,每读书必思之再三始作罢。十年间,他的诗文书画造诣飞跃,四方八里的人都来重金买文,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十年间,他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吴兴八俊”之一。十年间,有数次入仕蒙元的机会,均被他巧妙辞谢。

十年,塑造了一个赵孟頫。

但现在看来,他要追求的东西,比搏命一死捞个名声,难得多。

▲赵孟頫书法

生亦何难,死亦何易。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难。

他要过得了舆论这一关。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大宋王孙赵孟頫成为蒙元之臣,在耻食周粟的遗民成为道德象征的语境中,未免让人侧目。天下的读书人,都在戳他的脊梁骨。

他自辩说:“我非天上士,人谓地上仙。”意思是,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生活极其难堪,你们不要对我进行道德绑架,行不行?

当然不行。据说因为他的出仕,一些近亲对他的品格产生怀疑,断绝关系。一个叫姚桐寿的文人讲了个事,说赵孟頫做官后回到江南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不愿见他,见了面也是各种讽刺,走后还让人擦拭赵孟頫坐过的椅子。

但终究,人最难过的是自己这一关。

元朝皇帝越是对他礼遇,他越要保持卑微、疏离的状态。出仕30余年,他历经五任皇帝,人称“荣际五朝”。尤其是雅好文艺的元仁宗,对他抱着追星般的膜拜心理。

元仁宗评价他,出身高贵、长相帅气、博学多闻、操行纯正、书画一绝等等,一连给了七个好评,最后还总结说,唐有李白,宋有苏轼,今朕有赵子昂(孟頫,字子昂),与古人何异?

正是在元仁宗任上,赵孟頫一路飙红,到延祐三年(1316),官拜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与程钜夫一样,成为元代前期仅有的两个能升到这一高职的“南人”。

所有人只看到他表面的荣华,看不到他内心的煎熬。

他的苦痛,只能寄寓诗中。在他官运达到顶点的那一年,他写了首诗,名为《自警》: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这是他的自白书。看到了吗,他还没死,就给自己写悼词,总结一生。他不觉得自己官居高位牛气哄哄,相反,他有点讨厌自己,事事惭愧。在后两句中,他还是在做解释,绕不开那个死结——我为什么要出仕蒙元。

他没有直说,但意思足够明了:我是为了文化(笔砚)传承。我不忍见我所挚爱的文化衰落,是这股信念,给了我毕生的勇气。

▲元朝的大版图

他一生都在与自己较劲。外部压力及其形成的道德氛围,始终让他郁郁寡欢。

传统士人的生命、忠节、人品,都跟他出仕的朝代捆绑在一起。所以,和平年代的士人,终生遇不到赵孟頫式的难题;而朝代更替的不幸,终将如数报复在赵孟頫们身上——

要么道德人格升华,生命消亡;要么生命延续,道德人格负分。

不能鸡贼地走中间道路。赵孟頫必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当与他一同从乡里赴京的吴澄(1249—1333)弃官归去时,他去送别,表白心迹:“吴君之心,余之心也。”

后半生的宦海生涯,于他,压根儿不是享受,而是自戕、受虐。他却没有早早抽身而出,像吴澄一样,相反,违背内心,强忍而上。

连世人戳脊梁骨都不怕,他到底在怕什么?

怕失去,失去文化传统,失去艺术生命,失去世界舞台。

他说:“吾出处之计,了然定于胸中矣,非苟为是栖栖也。”什么意思呢?我是有大纲的人,出来干活惹一身骚,绝不是为了苟且活命。

有些东西比生命重要,比如空气,比如水,比如文化。

元代虽以残暴著称,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正是草原民族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政策造就了“宗教混搭,天下一家”的壮观景象。蒙古人横扫全球,既作为征服者,也充当了人类文明至高无上的文化载体。

当时的大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官员使者、商人游客、僧侣传教士、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民族和地域来源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与清静朴素的湖州、德清生活相比,繁华京城的活力在一点点拓展和改变赵孟頫的艺术视野。

如果赵孟頫选择继续留在江南小城,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赵孟頫。

他结交异域僧人,画罗汉遂得了唐时古意。他也许见过了操着波斯语的画匠,把他们的技艺偷了过来。他看到了其他南方文人见不到的宫廷珍藏,那些古典真迹“多绝品”。他画马画羊,灵感与经验均来自于北游经历。

不同背景的文化艺术,给他开了一扇窗,再也关不上。一个“国际赵”诞生了。

研究赵孟頫的学者有一个说法:历史是复杂的,在这种超级百搭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汉儒文化异军突起,与其说是逆境中的反抗,倒不如说是纷繁之境的清晰自觉,是与异质文化艺术的互相成就。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懦弱是值得的,他的不敢死是对的。

▲赵孟頫画作

时代剧变中,有人负责死,有人负责生;有人负责骨气,有人负责文脉;有人负责壮烈,有人负责悲戚。而历史的残忍在于,它总是以生命的牺牲,作为伟大的衡量标准。殊不知,有一种伟大,叫忍辱负重活下去。玉石俱焚,往往不是更好的选择。

赵孟頫以后半生的隐忍,换来了元朝文化的高峰。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艺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有了他,元朝就有了门面,有了自己的李白,自己的苏轼。

他是一个时空旅行者。他的思想超越时代300多年。直到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赵孟頫的伟大。效忠一家一姓的君君臣臣思想,比起保护文化脉络,渺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我们可以盘点一下,这名隐忍半生的“贰臣”,有哪些伟大成就——

书法上,他师法古人,荟萃众长,并能够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得到的评价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楷书四大家”中,除了他,其他三个大咖都是唐朝人。

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竹石无所不能;写意、工笔、水墨、青绿无所不精。“元四家”中,时而有他,时而没他。但没关系,稳坐其中三家的,都与他有关系:王蒙是他外孙,黄公望一直向他执弟子礼,倪云林视他的画作为宝贝。

诗歌上,他对于改变元初诗风的影响尤为突出。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赵的北上是改变元代诗的契机”。……

总之,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

用四个字就能道尽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

他当年“鼓起勇气”不去死,“鼓起勇气”仕蒙元,恐怕早已料到了自己一生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

但是,这一决定的煎熬,这一过程的苦痛,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也只有他独自咀嚼吞咽了。他后半生向往佛法,一直在学参透。遇到人生变故,他就给中峰和尚写信,说我想看透,就是看不透,心还会痛。

1311年,他的长子赵亮陪他进京,受寒病倒而逝,他已经痛过一回。他信里说:

虽明知幻起幻灭,不足深悲,然见道未澈,念起便哀。

1318年冬,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管道升在京脚气病发作时,他坚决要求辞官还乡。不幸的是,管道升次年病逝于他们离京返乡的旅途中。他在给中峰和尚的信中说:

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虽畴昔蒙师教诲,到此亦打不过,盖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哀痛的赵孟頫返回故乡,回到他熟悉的情境,终日呼朋唤友,流连诗酒。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他去世那天,犹在家中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时年六十九岁。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参不参得透,已经不重要。

他的一生,就为了一个表面怯懦的决定活着,把毕生勇气给了他的挚爱。

现在,他可以放心走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5/507508.html

“赵孟頫真的是投降元朝的懦夫吗” 的相关文章

管辂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管辂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管辂(210年-256年),字公明,平原郡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古代卜卦观相行业祖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九岁,喜仰观星辰。成年之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算学,学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以德报怨。正元初年,担任少府丞。正元三...

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是什么级别 这个官职权力很大吗

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是什么级别 这个官职权力很大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年羹尧从大将军被贬为杭州将军,这是属于什么级别?有多大权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三年(1725年)名将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失和,被从抚远大将军和陕甘总督的职务上改任为杭州将军,因此都认为年羹尧属于被雍正贬官了,其实年羹尧出任的杭州将军从官级上来说...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陈庆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其实是两句童谣。童谣的内容是关于南梁名将陈庆之的故事,正是由于这两句童谣,陈庆之由此得了一个“白袍将军”的外号。这首童谣也让人们对这位将军产...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能统一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词人。在东汉动荡的末年,曹操纵横捭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手下文臣武将,先后吞并: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腾,张鲁等,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曹操建立了曹...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斩杀魏延后,马岱去哪了,为何后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流下了不少特别的故事,比如魏延和马岱之间的恩怨纠葛。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是三国时...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曾是汉代两朝元老,战功赫赫,不论是治理军队,还是官至宰相,都是一位讲原则、讲规矩之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原则性,才出现了汉景...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崇祯和魏忠贤相比,他到底差了哪一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历史上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崇祯皇帝不应该杀害魏忠贤,若是魏忠贤在位的话肯定崇祯皇帝不会把大明王朝给整垮,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后果,虽然当时的朝廷可能会依旧的乌烟瘴气,但会有一种另外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