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小明王为什么不肯及早让位朱元璋,非要等死?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01)410

很多人都会觉得在《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小明王韩林儿,虽然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大体上也还是有类似的。而历史上的这个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朝末年大宋红巾军领袖,他的父亲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倒也是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了。而韩林儿后来因为被刘福通等至亳州,立为帝,因此才被人称作小明王。只是我们也知道,后来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就算是之前有再多的像韩林儿这样的起义军的领袖,最终能够成功的也只有朱元璋一个人,而当时韩林儿被立为帝,却又无法抗衡朱元璋,为什么他不选择提早退位禅让,却一定要等死呢?

1.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寻找机会刺杀了察罕帖木儿,进入益都。元朝将兵权交给王保保,王保保率军将益都重重包围,陈猱头等向刘福通告急。刘福通便从安丰引兵支援,在火星埠与元军遭遇,被元军大败,逃回安丰。元军急攻益都,挖地道进入益都,杀死田丰、王士诚,而将陈猱头套上械锁,押送京城,韩林儿势力大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手下将领吕珍包围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说:“如果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于是亲自率军前往支援,但这时吕珍已经进城,杀了刘福通。朱元璋赶走吕珍,拥韩林儿返回,让他住在滁州。第二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又过了两年,韩林儿死去。有人说是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船到瓜步时,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另说为朱元璋谋杀)。

当初,朱元璋驻扎和阳时,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当时朱元璋孤军守城,而韩林儿因自称宋朝之后,四方起而响应,于是朱元璋便用其年号以号令军中。韩林儿死后第二年,朱元璋才将这一年定为吴元年。当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平定中原,元顺帝逃至北方,此时距韩林儿死仅一年多时间。韩林儿称帝共十二年。

2.韩林儿为什么不提早禅位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更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3.为什么说小明王的死是必然

自打救出小明王之后,天下能与朱元璋一战的势力已经不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外加元朝。但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全军覆没,其子陈理更不是老朱对手,1364年的三月,陈理投降。

同年,张士诚建国号为周,老朱知道机会来了,遂发动平江战役,也就是在此时,其派人接小明王入应天。

为什么小明王必须死,因为朱元璋自己也想当皇帝啊,陈友谅被我灭了,张士诚又让我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了,这两位爷一死,方国珍与元朝可谓不堪一击,那到时候你小明王是皇帝,我也想当皇帝,咋整?

所以就杀了小明王,又非得说什么船侧翻或者露底了,说白了就是演场戏而已。

那回到题目,如果小明王识趣点,主动让位给朱元璋,会不会死呢?当然会死了,因为朱元璋绝对不会接受皇帝之名号,在陈友谅未灭时,朱元璋依朱升“缓称王”之计,仅仅自称“吴国公”。

灭陈接着围张,这时候朱元璋发现好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自己称帝有望,所以小明王才不得不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6/507575.html

“小明王为什么不肯及早让位朱元璋,非要等死?” 的相关文章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明朝灭亡时还有十五万锦衣卫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国

对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锦衣卫,是明朝政治生活当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组织。这个组织设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虽然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裁撤,但又因为明成祖...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

努尔哈赤的儿子众多,能力不错的也不在少数,那么他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实际上皇太极压根就不是努尔哈赤选定的接班对象,他是贵族内部民主选举出来的。一、努尔哈赤原本想把大位传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68岁,这个时候的皇太极35岁,正值壮年。而多尔衮当时才15岁。说实话,在后金帝国还...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姜维是“幼麟”,是诸葛亮倾心培养的接班人,以至于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权就是姜维在掌握。历史上诸葛亮去世,继任的是蒋琬(234-246年),然后是费祎(246-...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知北伐难成,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相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曾进行了五次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每一次他都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世之...

阎立本:是画家也是宰相,他用画笔记录下众多重大事件

阎立本:是画家也是宰相,他用画笔记录下众多重大事件

说到阎立本这个名字,很多人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的确,他擅长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有《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卷》等,《步辇图》更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于绘画水平太高、画名太盛,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阎立本的政治地位,他...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

同治皇帝年少登基为帝 同治皇帝为何不到十九岁就驾崩了

同治皇帝年少登基为帝 同治皇帝为何不到十九岁就驾崩了

对同治皇帝年少继位,登基之后没过几年便因病去世,驾崩时只有19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当中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正是因为皇帝能够享有非常庞大的权利,所以很多人对于皇位都趋之若鹜。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绝大多数皇帝因为在位期间碌碌无为,...

谢鲲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谢鲲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人。晋朝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