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4次中东战争看后冷战时代的霸权与博弈 (2)苏联的春天
国土广阔,资源丰富,同时也有亿级人口的苏联,在1970年之前的国民经济和外贸状况:封闭循环下的贸易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
在1970年代的十年中,苏联外贸总额是4460亿卢布,而与经互会其余9个国家的贸易总额竟高达2465亿卢布,占整个外贸总额的55.2%,这一方面削减了这些国家在外贸特别是大规模应用工业技术方面与西方国家交流的迫切性,从而使美国为首的西方以其惯有的异想天开对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封锁和经济制裁手段难以奏效部分千万级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内部工业体系下出现局部经济失衡,与产品输出不同,这种晶体体系的输出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发展惯性。除非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重大变革,否则很难被突然打破。
然而随着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爆发,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主动的快步奔向,尤其对手决定命运的甜蜜陷阱。
众所周知,苏联的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在国际市场上作为更大的生产者之一苏联与 *** 产油国和中国都是主要供应者,但是赎罪日战争之前,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主要掌握在西方“七姐妹”手中,而“七姐妹”并不掌握苏联的油气资源,因此苏联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很有限。美国主导下的欧洲也不愿意在油气方面增加对苏联的依赖,而苏联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其在西伯利亚主产区的油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与 *** 产油国廉价的石油展开竞争,然而1973年之后,苏联的油气资源出口的春天到来了。
首先,被美国在石油领域上课的欧洲和日本,开始加大对苏联石油天然气的购买量,以减少对海湾国家的依赖其次,国际油价一路上涨,也使得苏联较高的油气开采成本被相对抹平,苏联油气价格开始呈现竞争力,而除了个别美国的铁杆盟友外,迫切希望获得政治上相对独立性的欧洲,也希望通过油气进口来加大对苏联贸易对冲经济危机的影响,实现欧洲的相对缓和。
于是苏联的外贸结构急剧变化:1970年燃料和电力在苏联的出口中仅占比15.6%居第三位,而机器设备和出量的出口占总出口量的21.6%居首位1975年燃料和电力骤然上升到了占外贸占比的31.4%,1980年这个数字是46.9%,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个数字是52.8%,也就是说,一半的苏联外贸是通过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燃料电力出口实现的早已实现工业化速点,在外贸开始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非洲化”特征:出口资源和能源进口粮食消费品和机器设备。
尽管外贸在苏联的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比较小,而油气资源出口占GDP的比重在1985年仅为3.63%、1984年因仅为4.04%,其中销往发达国家的收入占苏联GDP的比重同期分别为1.8%和1.4%,但是这个比重却会在数量稳定的情况下,由于价格波动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原因在于苏联油气出口额的猛增,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美元的贬值,而并非完全由于绝对出口量的猛增。1975年苏联的石油出口量约为9310万吨,1983年1.3亿吨。1973年后在石油当家的格局下,日益扭曲的贸易结构,对苏联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明显。
石油天然气集团成了与乌斯季诺夫元帅控制下的军事工业集团并驾齐驱,甚至更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这点在苏联解体后长期担任俄罗斯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等领导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猛增的石油收入作为一笔经常性的意外之财,让苏联领导层更愿意通过出口,而不是自行挖掘和进行结构调整,来解决国内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本来应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被长时间的掩盖了,苏共中央将粮食缺口,消费品缺口,工业设备缺口的解决途径和使用贸易结合在一起,完全漠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应当建立在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粗放性的资源经济基础上,领导人已几乎挥霍的方式使用石油财富,整个经济效率急剧下降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一方面是苏联在一方面使苏联在对外援助扩军备战方面越来越慷慨,以霸权主义者的作派,干涉国际事务的尺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是 *** 肆意通过补贴和进口来扭曲粮食和消费品的生产,国民经济越来越畸形,浪费越来越严重。
时至今日,许多俄罗斯人还怀念伯利日涅夫时期,苏联物价稳定,商品的充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殊不知这种 脱离劳动生产率涨工资的“黄色公会”维系下去的前提条件是油价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后半段的爆炸,而不是基于投资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因此犹如一冰雕,一般不可持续的正是石油美元使苏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与今天深受西方战略诱导者们影响的人士所坚持的不同,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并非是难以跨越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没有经历中等收入陷阱,及时按照西方标准,全球仅有的那么几个所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造成其不幸局面的原因,恰恰不是经济与发展本身,而是脱离经济发展阶段的政治改革以而引发的动乱,其深层次原因是不恰当的社会政策,主要是轻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投资和坐吃山空的社会福利政策,苏联在冷战中崩溃的根源之一,即在于此。
实际上,作为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苏联通过较有利的市场环境,从油气外贸中获得财富,并且借助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经互会的内部贸易保持对依赖油气进口的东欧国家的战略控制并生并无可厚非。关键问题是国际市场上的油气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当苏联财政乃至人民饭碗和现代化设备,越来越依靠这些石油卢布、天然气卢布之后,这些最初如锦上添花般飞来的横财,反而反过来却使苏联政权基础将面临越来越致命的外部威胁。
价格暴涨的石油对苏联的影响,类似于西班牙在获得了美洲大陆后,反而走向衰落的局面。与黎赛留同时代的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在1631年曾这样哀叹:“如果没有新大陆他到可能更强大”,而对于苏联的对手而言,认识这一点只是个时间问题。
下期我将带大家来看,美国如何通过石油,促使苏联解体的。感兴趣的小伙伴请点赞关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