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垄断背后,是权力的博弈
毫无疑问,帝国时代的帝王,但凡稍微有点理性,但凡稍微对权力有起码敬畏和对权力运行规则有起码的感知,就一定会在“广开言路”,提升信息到达率的问题上,做功夫。
因为,他们深知,一旦下面的信息被堵住了,那么,他们就成了聋子、瞎子了,也就意味着,有另外一种权力集团在剽窃他们的权力,甚至是代行他们的权力。
任何一个王朝,只要出现了“言路不通”的情况,就一定是帝王被某个权力集团玩弄于鼓掌了。这一点,在明史上尤为显著,在历代王朝进入后半场的时候,也几乎成为了通病。
因此,只要权力结构不变,这种通病就会循环往复的出现。
01
较为高明的垄断模式,是基于官场潜规则的通行程度的。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时代的君王,对“结党营私”这种事物尤为痛恨的底层原因所在。
一旦一个群体形成共同的利益,那么,就势必形成荣辱一致的板结状态。在这种生态里,是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种板结状态的,因为一旦打破,可能更先死的还是自己。这也是生态里的人,不敢打破的核心原因。
在这个生态里,谁的手里都别人的一本账,因此,只要里面的人不内讧,那么,结构是稳定的。如果有人硬要舍己死杠其中的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那么,一定是这个人,或者这群人对他造成了超越“血酬”的伤害。
所谓“血酬”,就是到了用命博的境地,甚至这个命的价值,还不如那个用命博的东西的价值。
基于这种生态特征,你查遍历史,可能这种内部的叛徒是非常显见的。
就像明朝的官场潜规则,其实就是大家除了替皇帝收账面上的税之外,还形成了共同对底层的横征暴敛。而这种信息,是不允许被皇帝知道,因此,就会有上下官员一级一级对这种信息的隐瞒、拦截、销毁。
这种潜规则越通行,对于皇帝而言,信息到达率就越低,因此,这种时候,皇帝的权力实际上被架空了。
就像嘉靖皇帝,最后,顶多冒出个海瑞抬棺死谏,其实也不过是试图让嘉靖帝动用暴力,像朱元璋那样的手段,拯救王朝命数。
02
明朝太监掌权的黑暗时代,实际也是帝国制度的巨大缺陷。
太监,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身体缺陷,没有后代,大概率有心理缺陷。太监刘瑾用了5年时间积聚了相当于1274亿人民币的黄金白银,其它无数珠宝珍玩房产等不算。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对过去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的统计,中国占6席,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监刘瑾、清商人伍秉鉴、宋子文。
从这个入选人员看,前两位是暴力争夺,这种属于拥有“元规则”能力,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因此无异议。
和珅、宋子文属于皇帝近臣、红人,因此拥有更高等级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会影响皇帝的决策。从这个层面讲,也属于部分控制话语权和信息到达率的人。
因此,下面的官员,是要年年岁岁争相向和珅纳贡的。
而太监刘瑾,则属于朝夕相处的内侍,在朝夕相处之中,摸准了皇帝的喜好,更懂得用什么来消耗皇帝的精力,直至完全掌控皇帝。皇帝变成了被太监豢养在深宫的一头宠物。因此,所有的信息都必须经过他手,哪些可以看,哪些可以用来恐吓官员,哪些可以结成党徒,于是,一个宦官当政的明朝,就赫然成立了。
当然,历代王朝,一般主弱的,就很容易成为这种权力的摆设。
03
掌握信息量的多寡,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权力影响范围。
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金钱,信息也依然是权力。只是,现在,这种信息背后的权力博弈,已经进入到另外的层面。它更多的与认知有关,与商业有关,与影响力有关。
信息量越少的人,与核心信息源越远的人,如果在商业领域,就容易成为最后“内卷”进去的人,损失是很大的。对普通个体而言,就大概率会沦为“韭菜”。
其实,这种信息垄断,更有一种人际关系的亲疏。总有人问我,“他们总是避开我,在谈论一些事情,这是对我有意见吗?还是故意排挤我?”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故意制造一种“他们”的信息垄断的“群体属性”,以此来威胁你,或者,也可以叫做是“弱者同盟”。
因为他们只有结伙,才能对抗你,就说明他们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用成群结队的方式,以壮声威。
相反的,他们的“窃窃私语”背后,可能更多的是惧怕你的信息量。
还有些老板,或者说高管,也时常会有被下面人架空权力的时候。而这种局面的达成,一定是因为,下面的人把信息垄断了。
04
因此,《孙子·谋攻篇》才有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智慧之言。
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一场信息制胜论。只有对自己和敌人的信息都了如指掌,才能指挥若定,随机应变,用兵如有神。
于是,垄断信息者,基本也是权力博弈中的胜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