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发现从未曾被披露的秘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随着在秦始皇陵外侧,超七千余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陶俑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中重见天日,轰动了世界,一度被列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而对于考古界来说,这让考古专家们意识到了,秦始皇的陵墓不仅仅只有那座封土而已,这极有可能是一个成大规模的,不同于常规认知中那些只拿瓷器玉石作为陪葬的传统帝王墓。
1996年,中德两国的专家依靠先进的核磁科技,针对这个“始皇帝”的陵墓,进行了扫描,企图来弄清楚这个秦始皇陵内到底是什么。
而这扫描的结果,就连考古专家们,都瞠目结舌。
“帝王的九层之台”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的骊山北麓,占地面积多达五十六平方公里,在陵墓之上的自然就是封土,这个封土高51米,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七个足球场的面积。
而关于陵墓封土的构造,在此次扫描之前,在考古界中基本都认为帝王陵墓的封土结构较为简单,就是一层层的黄土累积起来,但是这一切,就在这次勘探之后,发生了改观。
这次的扫描结果显示,在封土之内,存在着大量的不属于封土的建筑。是的,这样的话未免听起来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土里面,怎会出现大量的建筑?这又是哪跟哪?
但事实就是如此,专家们对此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扫描勘探,最终得出了一个让人听起来觉得未免有些天方夜谭,但它就是存在的结果——在封土之内存在着一个,下宽上窄,呈九层阶梯状,高度大概有三十米左右的巨大建筑。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里面,秦始皇的陵墓之上,被封土掩埋了一座九层高台,并且这九层台阶上还有木结构和覆盖有瓦片的建筑。
这实在是前所未见,可以说是一改往日考古界中对于传统帝王陵墓的印象,真不愧是“始皇帝”,气势上的恢弘霸气实在是令人赞叹。
要知道,自有封土以来,帝王陵墓的封土里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建筑,即使是“汉承秦制”的汉代,在早期的西汉帝王陵墓中,也没有在封土上发现什么建筑。
而秦始皇陵墓封土中里面的九层台以及其木质建筑,体量相当巨大,形制恢弘无比,让人观之,为之叹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崇尚黑色的秦朝,整体深黑之色的瓦片配上暗红色的层台,从远处看,九层高台,层层盘旋高耸入云,可以说是将秦始皇的帝王威严展露的淋漓尽致。
但在封建社会中,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一般都是为了祭祀之用,但秦始皇为何要将他给掩埋在封土之中呢?
考古学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到了一些线索,《汉书·贾山传》中,关于秦始皇的陵墓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秦始皇陵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但要说这个,就得先说一下“下彻三泉”,秦始皇的陵墓自然不可能修建在平地之上,自然是需要向地下挖掘,而秦始皇地宫的深度位于地下三十米的地方,这就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地下水渗入。
如果地下水渗入,这势必会对陵寝造成破坏,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两千年前的秦朝工匠以“鬼斧神工”在地宫的周围筑起了厚达十七米的青膏泥,同时,他们还在周围覆盖了整整二十米的黄土,而这一举动,就相当于在地下修建了四十米的水泥大坝,将地下水隔绝了起来。
而秦朝当时的这个技术绝对是领先时代,即使是在今天修建地铁,也同样需要面对地下水渗入的问题,而采取的“帷幕灌浆”的防渗水理念,和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正是有了这强悍的防水措施,才为九层之台的建成,提供了基础,而为何要修建这九层之台,原因就在这“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两句。
上成山林我们不难理解,就是在高大的像山一样的封土上,种满树木,而这个“中观成游”的意思,就是贯彻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事死如生”。
秦始皇在活着的时候,不惜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大规模的全国 *** ,修建都城,以显示秦始皇的个人权威。
那么在秦始皇死后,自然也要和他日常生活、灵魂世界中有关的,能够彰显他权势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秦始皇生前喜欢“高台榭,美宫室”,那么在死后,自然也要修建起一座高台来,来让秦始皇的灵魂在闲暇之际,走出地宫,登上高台,来继续俯瞰他的大秦疆域。
可以想象,当时秦始皇修建这九层高台之时,就是希望能在自己死后,仍继续环视着自己打下来的帝国,只是不知道他在死后看到自己的秦国不过二世而亡后,又作何感想。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
对于秦始皇陵墓内有水银这件事,似乎并不是什么秘密,不少的老百姓都听说过这回事,而关于水银的记载也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而也是司马迁的这么一写,让后世的学家们,对此争相丰富内容,都在书中记载到了秦始皇墓内有着大量的水银,说是“水银为江海”。
但是在古时候并没有先进的探测手段,也没有人进入到秦始皇的地宫里面,所以说对于秦始皇的陵墓之中,到底有没有水银,其实是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而这样的疑问,一直到这次的探测中,揭开了神秘面纱。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考古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墓进项了土壤汞量测量,结果在封土之上发现了一个面积多达上万平方米的异常区域,在这个区域之中的水银含量极其之高,是它周围土地的十几倍。
但这终究是封土之上的强汞异常区,因此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最终原因究竟是地宫的水银所致,还是封土的土壤本身携带,还不太清楚。
为了结果的严谨性,考古学家们进兴了更为细致的测量 *** ,对封土土壤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封土之中汞异常的原因是地宫的水银挥发之后,沿着封土的裂隙上升到了封土表面所导致,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
地宫内的水银的挥发,就导致了封土表面的汞含量异常超标,那么在地宫之内,水银的含量更是不用多说,一定是相当大的一个量,这无疑印证了司马迁“以水银为百川江海”之说。
但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按照秦始皇陵地宫的大小来计算,即使是在秦始皇的地宫之中,平铺十厘米厚的水银,那在地宫之中的水银就多达一百多吨,能以一米的厚度平一整个足球场。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我国在1950年的全国汞的总产量,是三吨。
要知道,虽然在1950年我国的工业技术相对落后,但比起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来说,那也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生产效率都不是在一个转化量级之上,而在秦朝,秦朝是从哪搞来这么多的水银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说的是在秦朝的巴郡,有一家小寡妇,她在家中有矿产,经营的非常好,秦始皇得知后认为她是“贞妇”,对她甚是礼遇,还在她死后建造了“怀清台”来纪念她。
而这也是在史料之中,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之外,唯一一个和秦始皇有交集的女人,而秦始皇之所以这么尊敬这个女子,就是因为这个女子的家中的生意恰好就是炼汞生意。
而水银为何深得秦始皇的钟爱?因为在汉代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水银所携带的毒性,还以它“貌似流银”而深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吴王阖闾就曾“以水银为池”。
所以秦始皇拿水银作为自己陵墓中的大江大河,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但即使找到了提供给秦始皇大量汞的源头,但我们始终没有办法得知,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秦始皇到底是如何以超越时代的能力,搞来的一百多吨水银,这或许就又称了一个未解之谜。
只希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再次进步,能够逐步的将秦始皇陵的秘密全部揭开,让世人们都能见到这中国之一帝王的宏伟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