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12)280

古人过重阳节举办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登高和赏菊是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且在古代登高是也比较麻烦,因为外出都非常消耗时间,所有有些人可能花了半个月才完成登高。当然整个过程不会那么单调,还会做些其他的事情,重阳节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户外节日。除了登高,还有赏菊、插菊等活动。大家知道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么?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顺便看看古人和现代人过节有哪些区别吧。

重阳节,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极快,人们的价值、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隔膜,对于传统节日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和仪式感。如果说人们对节日还有企盼,那就是学生可以放假,上班族也可以不用加班了。

然而时代再怎么变化,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惧)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今天对重阳节不会有太多的真切体知,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大都远离家乡,与自己的父母分离。但是人在异乡总会有一种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节之时,这种情感更浓。这便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积淀,中国人重视血缘家庭和团圆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当中。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个简单仪式的问题,它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诉求、文化诉求等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一窥他们的重阳节是如何过的?

重阳节,我们都知道时处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因为“九”为数之极,又是极阳之数,故二“九”相重,即为“重阳”。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风俗,故又有“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不同称谓。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谐音,即长长久久之意,蕴含了人们非常美好的价值诉求,所以民间也常在该日举行一些祭祖与敬老活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12年,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年节”。

既然重阳节如此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就会疑问,它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以及其风俗背后到底有何蕴意?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见于《吕氏春秋》。其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秋九月,农收之时就有祭祀上帝、祖先的活动。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类之本;先祖者,生之本”。之所以会举行这些活动,我们不能无知地将其看作是一种迷信,实则是古人追寻自己“从哪来”的问题,是一种报本反始的心里及价值诉求。

另外,根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由此,我们也可知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人们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令人长寿,这也许是受到当时一些术士服食药物追求长生的影响。

此外,《荆楚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这是什么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也就是说人们在重阳当天举行大型宴饮的活动不知起于何时,一直到宋代还依然保持完好。“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这是对当时重阳佳节的描绘。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宴饮,喝菊花酒,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整个一幅其乐融融的盛景。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种敬老、尊老的价值观。从这点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年节”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重阳节仪式、习俗已经相当完备了。因此,重阳节的起源绝不止于汉代,应该可以上溯到更早。不过,“重阳节”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还是在三国时代。例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晋代,陶渊明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故爱屋及乌,对重阳节也是情有独钟。

当然从汉代到魏晋时期,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主要还是在宫廷及士大夫中传播。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位节日。从此以后,朝廷与民同乐,以及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这一节日。

关于重阳节,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当属“登高”。

可是人们为何登高呢,其意义何在呢?《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万物有灵论,即早期人类对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种崇拜。早期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渔猎来获取日常的生活资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种野兽,以及高山上的雷电击中树木导致自然起火,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可以用它来烤炙食物。总之,人们认为山是神秘的,故对其有敬畏之意。有人还对“崇”字做了解读,即“从山从宗,宗声”可见最早的崇拜也是对山而言的。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之说。我们都听过三月“踏青”之说,那么与“踏青”相对的就是“辞青”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那么,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入药,菊花也一样。早在唐代这种习俗就已流行开来,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也可窥见。茱萸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九九重阳节,阳气过亢,为极凶。故而佩戴茱萸就是为了辟邪、逢凶化吉,这和端午节的佩菖蒲、喝雄黄酒有着相似的蕴意。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时,其他花都凋零了,惟有菊花在绽开,且菊花不艳俗,有着高洁的品格。故在三国魏晋以来,菊花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渐成风尚。

重阳节在秋季,文人对秋多有感怀之意,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重阳登高本是一种美好的习俗,但因客居他乡,抑郁不得志故而多有悲凉之感。我们大可不必,正如杜牧诗言“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7/514727.html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都能适可而止 杨广两次失败后为何不能适可而止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都能适可而止 杨广两次失败后为何不能适可而止

还不知道:杨广两征高句丽失败为什么不能像李世民一样适可而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隋朝和当年的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隋炀帝杨广一手导致的,他在位期间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无尽的挥霍着隋文帝留...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乾隆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乾隆最爱的三个女人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一生挚爱的三个女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不仅因为“康乾盛世”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更是因为他七下江南,与民同乐让人们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皇帝。这就给众多的小说家提供了天马行空的素材。在曾经轰动大江南北的《戏...

刘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

刘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

刘敏(生卒年不详),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左护军、扬威将军。曾协助王平守卫汉中抵御了魏国十万大军的进攻,后以功封为云亭侯。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年少知名刘敏是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弱冠时便与表兄蒋琬因才学而知名当时。...

李嗣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

李嗣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李嗣恩是五代时期的前晋名将,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天下,对抗后梁。李嗣恩在战斗中十分勇猛,即使受了重伤也死战不退,让李存勖感动地亲自给他上药。那李嗣恩是如何随李存勖征战的呢一,李克用义子李嗣恩原本姓骆,是...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曹操是怎么想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对刘邦这个真“小人”为何最终能夺得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饱受争议,他赢得了大汉天下,打败了霸王项羽,又是开国太祖,应该是名满天下,流芳千古。但在史书,戏剧,诗歌,甚至是民间话本中,都是混混,无赖,小人得志的负面形象。刘邦到底是被世...

元载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元载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元载,唐朝中期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历史上的元载也是穷出身。他有才名,获得了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韫秀的青睐,死活要嫁给他。于是任性白富美官二代王韫秀,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嫁入寒门,和元载过起了穷日子。但爱情终归不能当饭吃,眼看着嫁妆被吃光、用尽了...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