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武帝卷83-书生野望,野百合期待春天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接着说淮南王刘安造反。
从史料看,刘安与武帝应该有个蜜月期,刘安心里怎么想不好说,但武帝似乎很喜欢刘安,这个喜欢应该还带有一点崇拜,小流氓对黑道大哥的那种敬仰……武帝应该叫刘安叔叔。
因此,二人的初见应该是比较惬意和愉悦的,以文会友,以文辞相彰,如同后来建安时代,七子之间的通信报书文采斐然、灿若文锦,带有一点竞赛、较劲的意思,年轻要强的武帝应该很享受这种氛围。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刘)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刘)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武帝)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汉书”
武帝是个富X代,应该是四代了,刘四代,从小锦衣玉食、富贵无边,好东西见得多了,奢侈成了习惯,因此没有节约的意识,其作风就是铺张浪费,就喜欢华丽的东西,就喜欢热烈的玩意儿,是不是类似乾隆那个农家乐喜庆风格不好说,但在具体表达形式上,特别喜欢司马相如这种华词丽章,愈是浮华愈是夸张,愈能打动武帝,稍微寡淡一点的,看不上、读不下去!
刘安是武帝叔父辈(跟景帝一辈,刘三代),年纪大资格老,能说能写,各大论坛做嘉宾评委导师、各种奖项,牛盾裸背儿拿到手软,江湖上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文化界言当代大作家必称刘安,因此武帝内心颇为敬重之……每次给刘安回信或是赏赐,都得让司马相如这些顶尖写手执笔,逐字逐句斟酌,可能还要改上几稿,言辞必须绚烂、文采必须恢弘,否则不敢回信,担心被刘安嗤笑、看不起。
刘安入朝,就是来长安,将新作品《内篇》献给武帝,武帝读了非常喜欢,并出了题目让刘安写《离骚传》,朕就是要看看,到底是你自己写的,还是你叫写手写,你自己署个名字……结果,早上吩咐下来,下午就写好呈上——写得好,还快。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刘安跟武帝交流很深入,二人对艺术的看法可能颇相得,所以谈得很投机,经常不知不觉聊到天阳落山。
这个时候,武帝对刘安这个叔叔印象是非常非常好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安叔你造反干嘛,干嘛要造反!
“孝景三年(-154),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刘安)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愿为将。”王(刘安)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刘安)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蛊捷)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刘赐)弗应,而往来使越。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刘勃)坚守无二心。——史记”
这是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的使者跑来搞串联,一起搞大事啊,同去呀……刘安被说动了,至少也是心思活络起来(所以迁儿大爷言之凿凿说丫一早就有异图),打算起兵搏一把,单车万一变奥托呢!
当时的淮南国国相发觉刘安满脸红光,呼吸加重,估计是内心正在翻江倒海,一万头 *** 在来回奔腾、在反复踩踏,这要不及时阻止得出大乱子——于是赶紧对刘安说,大王你一定要参与的话,我给你做将军,我熟读兵书可以为你统兵……刘安书生的一面暴露无遗,竟然不假思索大呼好好好,立刻将军队交给这位国相,国相拿了兵符当即反水,关了城门,倒向长安一边。叛军应该是攻打淮南国了,幸好中央军及时赶到解围,统兵的汉军将领是曲城侯蛊捷。
这次叛乱中,面对吴王刘濞使者的忽悠鼓动,淮南王系仨王——
1、淮南王刘安,被说动(我估计应该心思活动了,但表现得不明显,否则不可能事后不被清算),但国相使诈(意识到刘安动心了,当机立断采取行动,阻止事情往最坏的方向发展),救了刘安一命;
2、庐江王(刘赐)弗应,而往来使越,庐江王刘赐没有搭理刘濞,但私自派出使者去越国,就是浙江福建一带搞联络……他想干啥?事前不汇报、事后又不主动说明,长安能不怀疑?
3、衡山王刘勃,坚守无二心!
所以,七国之乱平定后,对这仨的处置也不相同……
“孝景四年(-153),吴楚已破,衡山王(刘勃)朝,上(景帝)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刘赐)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刘安)如故。——史记”
平定七国之乱后,齐王系作为一股政治势力被集中歼灭,基本被抹掉,没力气再呼风唤雨了。而淮南王一系,集体开挂,全都躲过了这一刀,特别出彩的是衡山王刘勃,叛军兵临城下、十万火急之际,明确、坚定站在朝廷一边——自古功莫大于救驾,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动摇……所以,刘勃这一把,一掷得卢,一甩牌,三个A,豹子,这得多加分啊!
平叛后,刘勃入朝,景帝给予英雄般待遇,大加赞赏,以为贞信,并将刘勃调动到山东,做了济北王——大家看到里面门道没有?之前文帝将山东那边的城阳王刘喜(齐王系)调整为淮南王,现在景帝又将刘勃(淮南王系)调整为济北王(齐国地盘),这是偶然的吗?大汉版图之大,为何不挪到其他地方,偏偏就在这俩地方可着劲来回折腾?……后来刘勃死的时候,皇帝赐谥号为“贞王”,这是很不错的善谥。
另外,庐江王刘赐,景帝大手一挥,调整为衡山王,为何?大军区一把手互调啊,不懂吗——庐江那个位置,与南边的越国接壤,经常私底下互派使者走动,你们背着长安眉来眼去,以为朕不知道么?朕不说,不代表朕不知道!刘赐转为衡山王以后,都城在江北,再跟越国联系就不方便了。
至于淮南王刘安,有情报显示,你面对刘濞的鼓动,满脸潮红、心潮起伏,是不是 *** 了,是不是一泻千里了,是不是湿了一大片,你说实话……刘安赶紧喊冤,皇帝你听我狡辩啊,我是内心极其愤怒、出离愤怒导致满脸通红,我当时恨不得上去揍那丫滴,你要相信我啊——这一波,景帝没有拿到确凿证据,于是淮南王(刘安)如故,躲过一劫!
“及建元二年(-139),淮南王(刘安)入朝。素善武安侯(田蚡),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刘安)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武帝)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刘邦)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武帝)一日宴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史记”
这是刘安棺材上的一根钉子。事情发生在建元二年,建元,这是中国之一个年号,也是是汉武帝的之一个年号。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武帝刚上台那会年纪小,政治斗争经验不丰富,上来就要改革,表现为儒家与黄老学说之争,结果步子忒大,激烈了,侵犯到很多老家伙的利益,俗曰:自古触及灵魂易,触动利益难!于是,大家伙联合起来鼓动窦老太,大约是想促成换掉武帝,在刘姓宗室中另找一个扶上台。
就在这个大背景下,淮南王刘安带着自己的好多文学作品,入朝,不可避免带有进京赶考、面试的意思。武帝的舅舅,田蚡,当时年纪不大,但凭借外戚身份担任帝国三公之一的太尉,顶级高官,嗅觉是非常极其灵敏的,在这个乱纷纷的局面中,当机立断两头下注,吐着舌头摇着尾巴积极主动贴上刘安,万一呢,给自己留条后路总没错吧,况且二人以前就有联系——刘安很注意交结长安权贵,田蚡这种人也热衷于跟地方藩王打成一片,因此二人私人交情颇为不错。
田蚡亲自出城去灞上迎接刘安,寒暄之余,悄悄话咬耳朵半天,具体说了啥当时在场的人肯定没一个知道,田蚡再傻也懂得避讳,尤其这么犯禁忌的话——这些谈话内容所以能传出来,我猜测,大概率是刘安的女儿刘陵放出来的。
田蚡说,皇帝没儿子,淮南王你,是高皇帝,就是刘邦的孙子,根正苗红刘三代,这些年组织水军刷存在感打造形象,颇为有效,你在长安名声、口碑非常十分极其得很好,大家伙都盼望着能认识你、跟你做朋友。因此,如果皇帝哪一天鸥瓦(也不用真的鸥瓦,被撸掉即可),下一任皇帝,除了大王你,还能有谁呢(所以我现在就开始烧香了,多关照蛤)!
刘安听了大喜,这还没进长安呢,喜鹊枝头叫,春意脸上闹,喜兆啊、祥瑞啊,怎能不让人心动,怎能不让人心跳……于是重重贿赂田蚡,老弟,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你要多指导、多指路、多帮忙、不吝赐教啊!
不仅厚赂田蚡,同时更加善抚百姓攒民心、暗地里聚集人马帮手,发动水军制造声誉……这一刻,刘安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俗话说的好,应天命之人,只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自有上天安排……很快,上天就为刘安做了安排!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