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请辞为何不敢留在京城,而是都要回老家?
古代官员一般退休的年纪是在70岁,当然古代不叫退休,而是称为致仕。只要年纪一到便可提出辞职归家的请求,但真正能活到70岁的官员也只是少数,而且地位比较高的官员可能并不会主动提出致仕,这些还要分情况而定。不过官员请辞后为什么都要回老家,而不是继续在京城养老呢?古代交通也不便利,如果老家住的比较远的话,整个路程会十分辛苦,但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家乡。实际上,这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有些朝代京城也不是想住就能随便住下的。
在明清时期,当时的京城可不像今天的北京,全国人民都想去一线城市发展。古代就算是京城城市化的程度也很低,百姓们主要还是靠劳作为生,所以没什么必要到京城生活。一般外来人士除了生意人便是官员,但大部分官员在京城住的都是典房,也就是租房,真正买房的人很少。有些是因为朝廷限制买房,有些是因为买不起。
那在京城没房的人,退休后肯定只能回到老家,不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在唐朝以前官员的府邸等于是员工宿舍,只有官衔匹配的人才能入住,退休或者被调任那就必须搬走,把房子留给下一任来住。古代虽然也有养老体系,但实行起来很难保障所有人。在老家生活成本会更低一些,而且朝廷会分配一些田地,也算是退休的福利之一了。
不过还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致仕,他们本有资格留在京城,但依然选择要回老家,这又是为何呢?俗话说,官场如战场,地位越高的人退位后的处境就越危险。说不定之前得罪的仇家就等着这一刻报仇呢。朝堂之上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退休后躲得远远的,或许才能彻底安心。历史上,选择明哲保身的人物可太多了。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古人比较相信落叶归根的说法,认为自己死后也要在最初生的地方,不然就没办法进入轮回,从而变成一个孤魂野鬼。当然这种观念有人信有人不信,但大部分古人对于“根”的信念还是比较执着的,所以告老一定要还乡也就成了一种常态。总之就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导致官员们都希望自己致仕后能回到家乡,也等于是重新开启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