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相貌太丑乾隆出上联挖苦,却被他当场对出,乾隆大喜:赐探花!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人称“江西才子”的刘凤诰,十来年来勤勤恳恳地参与科举。
终于在第十一次传来好消息,这一年的他已经二十九岁。
由于刘凤诰先天失去左眼视力,常年错误使用面部肌肉,导致面容略微扭曲。
不仅为他带来各种不便利和嘲弄,也在考场上屡战屡败。
万幸遇上独具慧眼的主考官终于协助通过笔试。
可是素来讲究“美”的乾隆皇帝又怎么愿意录取面容吓人的刘凤诰?
在殿试环节不出所料,果真被乾隆皇帝刻意为难。
没想到刘凤诰最终仍然靠一己之力夺下属于自己的探花头衔,
发生了什么事让乾隆皇帝决定放下偏见、愿意破格录取刘凤诰呢?
寒窗苦读的二十九年
1789这一年,一沓厚重的卷子送到了常青的手上。
这一叠试卷不只是单纯的考卷,而是代表着一个个渴望被朝廷看见的未来之星。
年事已高的常青是之一次出任尚书一职,饱经风霜和历练的他需要在这些卷子了挖掘大清未来的栋梁,务必谨慎对待每一道答案。
突然有一张卷子引起他的注意。
那是一张特别的试卷,通篇字迹工整、内容充实,但是答卷的末尾留下空白,是一张未完成的试卷。
按理说,能进入殿试层级的考生怎么可能无法完成试卷呢?
于是好奇的常青问了问其他人关于这位考生的经历,才明白这位考生一路以来艰辛的历程。
和试卷一样,这是一位“特别的”考生。
见识丰硕的常青比任何人都清楚,“选官”的背后就是决定大清王朝的未来。
像这样一位有才识、有见地的学子,难道应该被社会淘汰吗?
最后,常青决定破例为考生延长答卷时间,让他回到考场,把未完的空白添上文采。
这位考生就是刘凤诰,一介勤勤恳恳的江西考生,一辈子都把心力投注在科举考试上就为了光耀门楣。
之所以反复应试并不是因为刘凤诰不够努力、不够聪明,而是当他站在考试的“起跑点”之时,已经落后于其他考生一大截。
他六岁丧母、左眼从小失明,在六岁已先家庭还算融洽安康,父母的悉心照育让刘凤诰感觉自己与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资质过人的他早在十八岁便考上秀才。连夫子都赞誉这个孩子聪颖,未来必成大器。
当先天残疾与后天丧母的磨难接踵而至,却未曾击倒他一心为家国贡献才能的远大抱负。
即便是才思敏捷的他,身处于如此不易的成长背景之下多次在考场上被考官为难。
因为视力影响,当刘凤诰独眼书写答案时比别的考生更辛苦,最基本的“写字”对他来说都不是易事。
面对次次落榜的结果,刘凤诰却从未轻言投降,“江西大器”岂能轻言放弃?
为了一举夺魁,他开始在答卷内容、字迹上加倍下功夫,不舍昼夜地辛勤练习终于等到机运转好。
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刘凤诰的书法字后来在文人雅士之间颇受欢迎,他甚至还出版过自己写的字帖。
带着一身才气和损毁的面容,二十九岁的刘凤诰遇见人生的伯乐常青。
义无反顾的宝贵殿试
乾隆五十四年,刘凤诰一如往年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他已经“高龄”二十九岁。
未完成的答卷转交至礼部判卷时,他心知肚明这次又将成为失败的一年。
但事实证明黄天不负苦心人。
正直的考官常青看出卷面之下的潜力,答卷虽然并没有完成,但是上头苍劲有力的字暗示着考生这些年不倦的努力。
在常青尚书的帮助下,刘凤诰首次取得殿试的机会。
眼看这是天大的喜事,刘凤诰虽然欣喜却难掩焦急,他担忧殿试过程并不平安,而这样的忧虑其来有自。
所谓“殿试”,指入选的考生由皇帝亲自提问进行面试,包含仪态、说话方式以及内容都是考察内容。
若是顺利通过考试的人所代表的是大清王朝,自然在方方面面都马虎不得。
并且众所周之,乾隆皇帝平时对“美”有极高的检核标准。
乾隆皇帝的审美观极具个人特点,对于美丑的定义明确,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一个面带残疾又只剩一眼的人,如何能通过严格的殿试呢?刘凤诰不禁为此暗暗发愁。
终于在惶恐不安的情绪下,他迎来了人生之一次面圣的宝贵机会。
乾隆皇帝看着面前的刘凤诰,陷入良久的沉默。
即便刘生答卷内容可圈可点,但是当刘生站在殿内时,乾隆皇帝还是忍不住对“独眼”表达强烈不满。
这样“难看”的考生怎可进入殿试!
要知道能够进入殿试的考生都是万中选一,家世、人品、德性、才学、相貌缺一不可。
看着眼前面貌丑恶的刘凤诰,堂堂清朝皇帝也刻意刁难起来,决心不想让这位江西才子入阁。
待乾隆皇帝沉思片刻,低吟说道殿试的对联题目:
“独眼不登龙虎榜”
这明晃晃的字句是对刘凤诰的提醒,希望借由对联的暗示让他知难而退。
开端“独眼”直指刘凤诰,不登龙虎榜挑明点出乾隆皇帝不愿意让他及第登科的意象。
岂料这点嘲弄并不能困住刘凤诰。
刘凤诰深知自己生来缺陷,素日里遭受嘲弄也是家常便饭。
只见刘凤诰从容对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独眼与半月都是残缺的状态,既然乾隆皇帝认为他不能上榜,刘生直接坦露决心和摆明态度,强调自己的能力依然能为家国所用。
乾隆皇帝为此略略一震,没想到考生四平八稳的态度令他改观,却不愿意轻易松口,旋即再次以方位出题: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这点难度自然无法为难刘凤诰,他笑盈盈回覆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前有方位为题,后有四季为答。
其中星宿与植物完美对上,形成有趣又活泼的句式。
工整的对联成功将这次的惊险化险为夷。
也是因为刘凤诰的决心与机智,惹得乾隆皇帝捧腹大笑,直接赐予探花的荣耀。
开高走低的终局
以探花开启仕途的刘凤诰竞竞业业,负责修编史书,著有《杜工部诗话》。
从《杜工部诗话》可以窥知刘凤诰对于杜甫的崇拜之心,书中以诗史互证的方式,带读者认识清朝人眼中的杜甫。
后来刘凤诰凭藉深厚的文学底蕴让他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再次回到考场,只是这次自己终于不是底下写不完卷子的考生。
等不及刘凤诰感慨万千,就传出当届考试有考官徇私舞弊的闲言。
最终判定手下其余考官居然协助作弊,此时位任主考官的刘凤诰虽然无奈,也只得一同承担责任。
素日里他与宦官的关系亦不融洽,彼此争锋相对的言论不在少数。
在一次行路时,他因为视力不好,无意碰撞了路旁的灯笼,正停下脚步想确认自己撞着何物。
身旁的宦官倒先发起难,语带嘲讽喊着:
“哎唷,探花郎当心呐!独眼龙,打灯笼,灯笼照着独眼龙”
宦官肆意嘲讽刘凤诰最深的痛楚——眼睛残疾一事。
碰巧对话间仍在走着路,洋洋得意的宦官因为踢倒了随意置于路旁的畚箕,脚正强忍疼痛,只好一瘸一拐拖着伤腿继续往前行。
见此状,刘凤诰也毫不客气地直接回击:
“老宦官,长点心!您这样可是‘跛脚鸡,跳簸箕,簸箕压了跛脚鸡’呀!”
下联一出惹得宦官脸红脖子粗却无处发泄,这种互不相让的对话常常发生在刘凤诰与宦官之间,逐渐加深二者的矛盾对立。
随着言词越加锋利,他们的关系严重交恶。
这次被宦官终于逮着机会,刻意四处大肆渲染刘凤诰的流言蜚语,就是希望灭灭刘凤诰的威风。
随着闲言碎语传到皇帝耳中,气得直认定他该为整起事件负上代价。
在连坐处罚之下,百口莫辩的刘凤诰被发放到现今的黑龙江,但这只是开始。
虽然在黑龙江的生活受当地官员庇荫,日子并不算是非常艰苦,但上天的打击没有止步。
位于黑龙江地区的墨尔根城因为受到雅克萨战役波及,发生了武装起义事件。
在朝堂众臣苦思冥想应当如何处置之际,终于想起远在边关戍守的刘凤诰。
一只皇令来到他的手中,沉重的责任随之而来。
这一次刘凤诰再次倚仗过人的聪颖才智,将武装暴动收拾平息。
可是眼红的墨尔根副都统居然为了抢下功劳,胡乱诬陷他有“教供情事”,企图以此扰乱视听。
后来经过查证根本没有私下舞弊的行为,嘉庆皇帝为此大喜,终于唤刘凤诰回京覆命。
只是这时的他已经年过五十,权力欲望不若青年强盛,心态也在黑龙江的那些年被磨平。
1813年,刘凤诰回到了权力斗争的中心。
谁曾想甫回朝堂的刘凤诰在三年后(1816年)失去唯一的视力,因为右眼染疾、又加之年岁渐长,生理机能开始逐步退化。
失去双眼视力的刘凤诰只得放弃官场仕途,曾经一心一意为家国付出的臣子,不得不面对告老还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