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皇帝吃饭不能超过三口?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20)260

我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天是更大的,所以吃饭就是一个天大的事情。为何这么说,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属于农耕社会,所以古人会将饮食视为头等大事。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老儿,他们平时都吃些什么呢?他们吃饭又有什么讲究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代皇帝吃饭的事情。

清朝时,在紫禁城中,各个宫院都有自己的膳房,其中更大的是专为皇帝服务的叫“御膳房”。 御膳房又分为5个局,分别是荤局、素局、包哈局、点心局和饭局。其中荤局主管鸡鸭鱼肉、海味等,素局主管青菜、干菜、植物油料等,包哈局主管烧烤类菜式,点心局主管包子、饺子、点心、糕点等等,饭局则是主管粥和饭。

其中荤局的等级更高,负责的菜品也最多。其次是素局,因为每年朝廷要举办各种祭祀活动,菜肴都主要出自素局之手。

皇帝在每年的固定时间,要主持大型祭祀活动,皇帝需要在祭祀前斋戒,这期间不能有妃子陪伴,不近女色。在仪式开始的前三天,只能吃素,不能沾半点荤腥,以示对祖宗的尊重,对神灵的虔诚!

皇帝吃饭有一套专门的术语,这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

清朝的皇帝有固定的用膳时间,但是没有固定的地点,一般是选在皇帝的寝宫,或者当天有活动的地方用膳。

如果皇帝饿了要吃饭,就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就会不断的传下去,抬桌子的抬桌子,上菜的上菜,不一会儿就会把饭菜摆好在皇帝的面前。

但是皇帝并不会下达,今天我要吃什么之类的旨意,这样做有违皇帝的威严,同时也不会让别人知道皇帝的喜好,而是由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代为传达。这对于伺候皇帝的太监,就需要有很高的观察力,平时要善于察言观色,知道主子心里有什么想法。

清朝祖宗传下来的家法,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都,这些是不能记录归档的,更不许随便谈论,这是宫中的一大忌讳,违者轻则杖责,重则脑袋不保。不让任何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一是怕有人从中下毒,二是怕传出去有人投其所好,用美食腐化皇帝。

皇帝平时都吃些什么呢?山珍海味那肯定不在话下,但是皇帝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口味也和平常人相似,宫廷饮食更加强调营养和滋补的功效,讲究膳食平衡的原则,全年饮食有规律,不能吃过冷过热的食物,食不能过饱,不暴饮暴食。

一年四季,御膳房为皇帝 *** 最多的食物是各类粥品,比如红豆粥、小米粥、腊八粥、荷叶粥等等,菜品更多的是对食材的讲究。

慈禧太后吃饭,每次都是一百多道菜,她随意挑选,今天爱吃这个,明天爱吃那个,根本不能让其他人猜透自己的心思,这叫天意难测。

其实慈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关于慈禧的饮食习惯,感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后面我会出一期视频专门讲讲。

皇帝吃饭的场面非常豪华,以显示皇家的威严,按照宫廷的规矩,级别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这称为宫份,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自然宫份也更高。

皇帝的每次用膳,菜肴一般都在四五十种以上,有时甚至会高达上百种,这些都是排面而已,皇帝本身是吃不了那么多的。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国力变得越来越羸弱,皇帝的吃饭排场会更加的夸张,但是这些都是表面功夫,许多菜只是拿上来摆摆样子罢了。

到光绪皇帝执政的时候,甚至只有皇帝的面前的菜肴才是新鲜的,距离皇帝很远的那些菜肴,则是摆了好几天的,接下来很可能会再上来,有的饭菜甚至都变质了,就是为了摆个宏大的场面。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提到“进膳”的场景:“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皇帝每天早晚两顿,每顿菜肴达上百种之多,但是皇帝只能动动筷子,浅尝几口而已,而且祖宗还传下了规矩,叫做“吃菜不许过三勺”,也就是说一个菜绝不吃第四口,这也是因为怕下毒,增加下毒的难度。

皇帝吃那么少,剩下的很多菜肴都会原封不动的撤下去,那么这些剩菜剩饭都是怎么处理的呢?一般都会赏赐给身边的太监宫女,但是这些太监宫女也有自己的吃食,也吃不下这么多东西,所以有的就会被卖到宫外的餐厅,挣些外快补贴家用。

还有人可能要问了,皇帝不是吃满汉全席吗?

说到“满汉全席”,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清朝宫廷盛宴,想到108道美味佳肴,一大桌山珍海味,阵势宏大的场面。

其实,清朝是没有“满汉全席”的,清朝时期有“满席”,有“汉席”,但是没有“满汉全席”,这个东西是后来的一些盐商、富人搞出来的,“满汉席”和“满汉全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不是一个东西。

清兵入关之后,沿用满人饮食风俗,主要以烧烤、火锅为主,而 *** 饮食以鸡、鸭、鱼、猪、蔬菜、果品等为主。因此出现满汉同食时,满人用“满席”, *** 用“汉席”的情况。

清朝时期,场面更大的宴会叫做“千叟宴”,就是邀请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去吃饭,这些老人经地方举荐,最多的一次是6000多人,场面非常震撼。

但是,你想啊,那个年月,交通不便,医疗不发达,65岁的老人身体不见得有多硬朗,为了吃一顿饭,估计也是要半条命。

因为参与宴会的人太多,达到6000多人,宫里是坐不下的,只能坐在外面,那时正值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这对很多老人的身体产生了影响,且吃了很多油腻的东西,后面很多老人回去后,就去世了,和这次宴会有很大的关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7/516048.html

“为什么皇帝吃饭不能超过三口?” 的相关文章

崔浩:北魏杰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为何还是将他罢黜?

崔浩:北魏杰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为何还是将他罢黜?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刘备看错三个人差点葬送霸业 他们分别是谁

刘备看错三个人差点葬送霸业 他们分别是谁

还不知道:刘备一生看错三个人,一个智谋堪比诸葛亮,一个武力三国第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一:收容吕布,丧失称霸的绝佳机会。公元195年,在兖州闹腾2年的吕布终于被曹操击败,无家可归的他向南投靠了当时已是徐州之主的刘备,同年袁术因为不满刘备占了徐州发兵来打,于是他...

长平之战廉颇都已经埋下战败的种子 后人为什么只骂赵括

长平之战廉颇都已经埋下战败的种子 后人为什么只骂赵括

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战国后期最令人瞩目的战役,非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莫属。在此战打响之前,山东六国仅有赵国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一较高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也使得秦国东出、横扫六国再无太大...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在凤鸣山被围困之后,赵云是什么表现?

在凤鸣山被围困之后,赵云是什么表现?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赵云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动请战要当先锋,赵云老当益壮,勇猛不减当年,一开始在战场上就斩将立功,但是,后来因为轻敌,中了夏侯楙之计,被围困在凤鸣山,尽管赵云杀敌无数,但赵云最终还是觉得突围无望,赵云叹息说...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为何最终把王位传给了李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武媚娘传奇》这部影视剧,剧中描绘了武媚娘一生的故事,她本是并州人士,唐太宗选才女充盈后宫时选入后宫,而后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唐高宗和武则天感情日笃,这遭到了宫中其他妃子的妒忌...

忽必烈和皇太极作为马背上的皇帝 两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忽必烈和皇太极作为马背上的皇帝 两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对忽必烈戎马一生,晚年为何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家知道皇太极是怎么死的吗?有人说是被多尔衮害死的。其实,皇太极很可能是死于肥胖而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皇太极晚年非常肥胖,据史家考证,皇太极中年就开始发福,身体笨重,加之出征时披上沉重的铠甲,连胯下...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