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乐律管理机构

历史文化1年前 (2023-08-02)620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北魏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对汉文化采取积极的吸收方针,用汉文化的典章制度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魏也很重视文化建设,也颇有成果其中,乐律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

对乐律的重视

北魏立国之始就非常重视乐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魏书·太祖纪》记载",天兴元年七月,迁都平城。十一月,“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

《魏书·乐志》又载?,天兴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太乐,指太乐署,是国家管理乐律的专门机构。

总章、鼓吹本乐种名,这里引申为该乐种所属的管理部门,是太乐署的下属。太乐署的主管部门,北魏前期是尚书省、中书省。

太和改制,设九卿,太常为九卿之首,太乐署始归太常。太乐署的乐官有太乐令、景协律中郎、协律郎、方舞郎庶长、方舞郎、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录等。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官廷音乐定律,协音乐”。

律吕,是指古乐十二律,按其声音高低顺序排列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宾林钟、夷则、南昌、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六律称“律”,双数六律称“吕”,合之即律吕。定律律,即要制造出12支标准律管,每支律管的音高对应十二律中的一律。

或先制出黄钟律管,再以黄钟律管的音高确定弦乐器的黄钟律,然后用三分损益法求。

得十二律。这些事都必须有精确的尺度,因此,定律必先制尺,考订乐律,先要考订律尺,是谓“同律度量衡”。“协音乐”,是指创制、整理和规范宫廷音乐。

北魏宫廷音乐在创建之初,有雅乐、俗乐及鼓吹乐三大部类,这些都是中原传统宫廷音乐。设此三大部类,表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以后不断增补修订,逐步发展为7种乐类宗庙之乐、郊祀之乐、四时飨宴之乐、殿庭大飨之乐、掖庭后宫之乐鼓吹之乐和夷舞方乐,显示了北魏宫廷音乐建设的成果。

北魏太乐署乐官虽然人数众多,但遇到乐律重大问题或根本性改革问题,皇帝会下诏,召集更高行政众部门主管官员,共议乐律制度损益得失。

即使今天也没有哪个国家的 *** 会这么做。足见,北魏对乐律的重视。北魏组织“国家级”乐议,至少有过两次。

一是永平乐议。孝明帝永平年间,北魏朝廷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考订乐律所用律尺之争,称为“永平乐议”。是时,太乐令公孙崇、太常卿刘芳、中尉元匡以自己所制之尺,参与争论。

诏修乐,以柜泰中者,一泰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泰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竟,久不能决。对此《魏书·律历志》曰:永平中,崇更造新尺,以一泰之长,累为寸法。

这表明宣武帝永平年间制尺,都遵循了“积黍起度”之法,但公孙崇、刘芳及元匡在如何计量泰之长广时,皆有不同,遂致“三家纷竟,久不能决”

二是熙平乐议。孝明帝即位后,很重视度量衡的考订。中尉元匡多次请求 *** 朝臣,议定其所制之尺是否准确。《魏书·景穆十二王传》记载,熙平元年,孝明帝下诏,将公孙崇尺、元匡尺、刘芳尺交付门下、尚书、三府、九卿议定。

这是“永平乐议”的延续,可称为“熙平乐议”。是时,太师、高阳王雍等人商议后,否决了元匡尺和公孙崇尺,肯定了“同高祖所制”的刘芳尺。

同时,请求“停止匡议,永遵先皇之制”。对高阳王雍等人的建议,孝明帝“诏从之”。于是,刘芳尺“遂典修金石”。即用刘芳尺制乐定律。

“律准”的制定

制定音高标准器,是乐律学及宫廷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史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音高标准器曰“律准”,简称“准”,为汉代京房所制,是一种形似琴、瑟一类乐器的弦制律器。

其用途有两种:一是作律学实验工具;二是用以定律调校各种乐器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中书监高闻主持修订乐律。

是时,高闻和皇宗博士孙惠蔚、太乐令公孙崇依汉代京房的 *** ,制造成功地一个律准京房,汉代著名乐律学家,创建古乐六十律。为了六十律理论能在弦线上标识出来,并演示给众人观赏,京房创制了称为“准”的定律器,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后汉书·律历志上》记载:“房之准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宋代陈畅根据这些文字记载,绘画出“东汉京房乐准图”载于其著作《乐书》中京房准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后由于战乱,京房准失传。高闾复制成功,京房准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对此,《魏书·律历志》日:“案京房法作准以定律,吹律以调丝。案律寸以孔竹,八音之别事以粗举”。

高闯以京房准定律,按律准作律管,再“吹律”调弦乐器;管乐器开孔,亦以京房准的音高为准。

神龟二年,乐律学家陈仲儒上表奏请孝明帝,“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这是高闯之后,又一次 *** 律准。《魏书·乐志》详细地记载了陈仲儒准的形制其准面平直,须如停水;

其中柱一弦,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又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珍如琴,以轮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

中弦下依数尽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弦,须施柱如筝。又凡弦皆须预张,使临时不动,即于中弦案尽一周之声,度著十二弦上。

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微。商微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

陈仲儒准比京房准发展的是,他严格规定了中弦粗细和张力,这个规定虽是按调音技术立论,但其中所含物理意义是清楚的。中弦音高一定,其余十二弦自可随其而定音高。

日本学者林谦三把京房准与陈仲儒准作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之后说:“陈仲儒准乃是吸取京房准之意,而加之以个人私见,造小拟作古准的乐器·并且,陈仲儒还试图根据琴调定弦,树立起可以用准来演奏各种曲调的规范”。

西域乐舞传入平城

“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的传入。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太乐。

后魏平冯氏,指北魏太延二年,太武帝灭由冯跋建立的北燕。北燕与高丽接壤,故北燕应有“高丽乐”,北魏平定北燕,以战争获得此乐。

通西域,是指太延三年,太武帝派遣董碗等通使西域。对此,《资治通鉴》曰“魏主复遣散骑侍郎董琉、高明等多查金帛使西域,招抚九国。

琉等至乌孙,其王甚喜乃遣导译送诣破落那、明者舌。旁国闻之,争遣使随琉等入贡。凡十六国,自是每岁朝贡不绝”。董琉等通使西域,意在招抚西城诸国。

这一策略相当成功,密切了北魏和西域诸国的关系在北魏通西域的过程中,“疏勒乐”和“安国乐”随着西域诸国的朝贡而进入北魏。

从传播的过程看,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首次传入地应是北魏平城。

北魏神磨元年,太武帝破奴夏国,获夏王赫连昌。据此,“悦般国鼓舞”的传入当在北魏时期。《魏书·西域列传》亦载3太平真君九年悦般“遣使贡”。

其中,“悦国舞是朝贡的珍宝之一。太武帝赞许其好意,“诏有司以其鼓舞之节施于乐府”。这些记载说明,悦般国鼓舞是通过朝贡的方式传入,其首次传入地当为平城。

“龟兹乐”、“西凉乐”的传人。382年,前秦荷坚为了得到高僧鸠摩罗什,派大将吕光西征龟兹。吕光破龟兹,使之改朝换代。

385年,吕光携带包括“龟兹乐”在内的战利品及鸠摩罗什还师。行至姑藏,得到惊人的消息,苻坚败于肥水之战,并被部下姚兴所杀。

目光遂自封为大凉天王,割据河西,建立后凉政权。就这样,“龟兹乐”传到了河西,并和中原传统乐舞、河西本地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盛名卓著的“西凉乐”。

北魏太延五年,太武帝平定凉州,强徙工巧伎匠二万户充实平城。北魏得到了凉州的乐舞艺伎、乐器和服饰,即是“西凉乐”传入北魏平城。

至于龟兹乐传人平城,应有两种途径,一是西凉乐中就含有龟兹乐的成分,属于间接传入;二是董琉通使西域,和龟兹国交好,可能以朝贡的方式直接传入“原生态”的龟兹乐。

随着北魏迁都洛阳,西域乐舞在中原广泛地传播开来。即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取代,西域乐舞亦能在各政权的中心扎根。

龟兹乐,在吕光、沮渠蒙逊等据凉州时,称“秦汉伎”;在太武帝平河西得到时,称“西凉乐”;西魏和北周时,称为“国伎”,已成为国家层面的艺术了。随着政权的交替,龟兹乐由平城到洛阳,再到长安。

不仅在各政权中心扎下根来,并且随着政权的交替和政权中心的移动,越来越具有深度传播的性质。并成为隋七部乐,九部乐,唐代十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时期乐律学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对乐律的重视,律准的制定,乐器的创制、修理,对西域乐舞的传播等,都为隋唐的音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李方元,李渝梅.北魏宫建音乐机构考 音乐研究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九《志第十四·乐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版社: 中华书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8/518308.html

“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乐律管理机构”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