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战,五丈原之战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03)210

五丈原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是听起来却总会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这种悲凉自然来源于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三国时期,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有胜有败,但是最终也还是没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心愿,而五丈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后一站,他最终也是在这里病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战,是什么样子的。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一、丞相西驱十万来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之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二、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三、长星不为英雄在

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五丈原,试图破解疑团。来到实地,用与古人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维,或许更容易得到灵感吧。站在五丈原上,日薄西山,轻风吹过,脑海中盘旋着的一直都是这样的问题。

五丈原,背高山面深谷,扼要冲,易守难攻,当然是要地。但敌人如果不来攻,如果跟你耗着,那优势岂不成了包袱?要地岂不成了死地?

这绝非臆想,就在6年前,深为诸葛亮赏识的马谡奉命去守街亭,街亭的大致环境与此地差不多,两面是山,中间是关陇大道,魏军沿大道东来,如果能守住街亭使之不能通过就是胜利,可马谡看完战场立即下令上山,他的理由是下面不好守,山上居高临下敌人无法攻击。

马谡力排众议上了山,魏军来了,可人家不攻山,就这么在山下等着,山上缺水,马谡不得已下令向下冲锋,结果一个个蜀兵成了弓弩手的移动靶。

五丈原难道是第二个街亭?以诸葛亮对兵法的精通,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之所以选择五丈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看着下面的河川,突然想到渭水分田也许正是他的理由,面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或许想到攻击长安把握并不大,但如果撤军的话,负面影响又非常大,不仅对他个人,对蜀国国力来讲这种反复出击又无果而终的事也越来越不能承受。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他要在关中长期驻守,渭水分田就是作长期驻守的尝试。

由五丈原下沿渭河西行,不多远外即是宝鸡市区。宝鸡,汉末三国称陈仓,5年前,诸葛亮亲自率数万大军与魏将郝昭率领的1000多守军在陈仓相遇,诸葛亮连攻20多天竟然未下,只得退军。此次兵出斜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避开陈仓,占领五丈原,陈仓的战略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如果以五丈原为东止线,将陈仓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悉数占领,与陇右就联成了一片,等于把魏、蜀“国境线”前推到了关中,即使不拿下长安,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是一种持久战,虽然不符合此前蜀军制定的战略计划,但这也是当前最稳妥的方案。进攻北原,由北原向东攻击,这个方案诸葛亮也曾想过,并派兵向位于北原的阳遂发起过进攻,但被魏将郭淮击退。此次五丈原之行,回程时专门是从北原走的,由蔡家坡镇上一大坡,来到原上颇为惊讶,原来上面是一马平川,公路从五丈原镇所在的岐山县县城经过,蔡家坡去岐山县城的这一段竟然是直向北的,走了几十分钟才到,从岐山县城再向北数里才是周王庙所在的北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北原不是五丈原那样的“原”,是与八百里秦川无异的一马平川,岐山以东分别是兴平、杨凌、咸阳,三国置雍县、郿县、美阳、槐里,都是重镇,上北原与在北原下差别不大,如果暂不攻长安,那也就没有上北原的必要了。人算虽如此,但敌不过天算。长期的操劳让诸葛亮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一年8月里的一个深夜,人们发现五丈原西南上空一道流星划过,落在了五丈原的附近。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了。

四、心外无刀谁握刀?

有人说,诸葛亮早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五丈原上他能做的其实只是等待,等待生命的终结,等待可以去追随先主的那一刻。不过在我看来,1781年前的那个秋天,五丈原上也许真的有一个寂寞而巨大的等待,但等待不是死亡,而是奇迹的发生,是复兴汉室壮志的实现。

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人认为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兴兵,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但是,作为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不贪图安逸享受,励精图治,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精神和毅力都应该称赞。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通过北伐来打击异已,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这更是荒诞不经,别的不说,就说诸葛亮的家庭,弟弟诸葛均随他入蜀,名不见经传,事迹湮没无闻,也没有活跃于政坛;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到北伐前线服役,并死在了前线;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后虽任要职,但那是在诸葛亮死后,而且他能为国尽忠,受到称赞。

如果诸葛亮另有企图,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难做到的,要是那样诸葛均、诸葛乔、诸葛攀早就被培养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那样的接班人了。

诸葛庙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尊石碑,上面刻着“心外无刀”几个大字。心外无刀,也许是想表达对诸葛亮心战实践的敬仰和总结吧,望着这几个斑驳入石的大字,总想上去抚摸一下,不为亲近历史,只为触碰一下石上的刀痕。

心外无刀,其实心才是刀!因为有心,所以成刀,所以壮烈!五丈原归来,成小诗一首,作为此行的记念:十万子弟出斜谷,渭水分田欲报蜀。武侯呕血增忧恚,宣王免战问饭否。心外无刀谁握刀?原下有虎难缚虎。长星不为英雄在,坠向天边随先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8/518408.html

“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战,五丈原之战是什么样的?” 的相关文章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个皇帝 宋太宗名声为何不够好

对宋太宗的名声,为什么不够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光义这个人,高梁河之战败得太惨,所以黑子多,但是看一下,杜太后死后不到一个月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么敏感的人事任命也侧面说明了金匮之盟的可能性。到了973年,此时赵匡胤已经即位十三年了,这一年,光义政敌赵普罢相...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对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何他的后代却很平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还在水景先生手下读书的时候,因为他那逆天的智商和浩瀚,水景先生感叹,谁能得到他,谁就能安定天下。诸葛亮出师后得到卧龙的称号,因此蛰伏在龙中,看大势所趋。刘备第三次来茂禄请他下山时,诸葛亮...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粮草用尽,无奈选择退军,这时,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在木门,双方交战,诸葛亮将张郃射死。张郃中箭战死之后,受益最大的是谁?谁最高兴?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可以分析一下,到...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吴重臣张昭,虽然被戏称为“带投大哥”,“内事不决问张昭”也成了讽刺的话。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张昭是德高望重的忠正之臣,在吴国的地位声望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直臣,他多次劝谏孙权,两人相爱相杀发生了很多趣...

刘备如果带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话 刘备能不能灭掉东吴

刘备如果带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话 刘备能不能灭掉东吴

还不知道:如果刘备七十万大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他能灭了东吴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趣谈答案:刘备70万大军即便取得了胜利,也绝对不可以灭掉东吴,也没有办法灭掉东吴。刘备的小心思简单来讲,刘备突然之间率领着70万的大军进攻东吴,并且发动了夷陵战役,最开始的时候绝对...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围攻平凉。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军队与百姓的伤亡,图海采用先震慑后劝降的策略,在周培公的帮助下,成功迫使王辅臣投降,拿下平凉城。那图海是如何攻...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唐太宗临终之时,为李治安排的辅佐大臣中,最后善终的只徐世勣一人。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和司马师都掌权了 两人为何没有出现内斗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和司马师都掌权了 两人为何没有出现内斗

还不知道:司马师明显强于司马昭,为何没有跟弟弟内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家族特别能生,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生了8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本人又生了9个儿子,司马昭也有9个儿子,司马炎更别提了,有26个儿子。而且他们家孩子的寿命都还很长。司马懿的长寿我们见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