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终前都做了哪些事?更大的污点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有人会觉得李世民太狠毒,为了太子位置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可以杀。还有人认为,李世民也是被逼无奈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论才华的确李世民是高出一等的,当上皇帝还把唐朝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实这样的评价也都没错,而且李世民还是少有的在临终前还能保持清醒的人,对于李世民的一生来说,更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事件,但是对国家的贡献却是一生都在尽心尽责。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病入膏肓。临终前,为了保障权力的平稳过度,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之一:托孤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什么是长孙无忌?因为他有两个身份:外戚,太子李治的舅舅;功臣,画像挂在了凌烟阁里。身为长孙皇后的哥哥,与储君有血缘关系,忠诚度当无问题。功臣则说明他有能力,足以胜任托孤大臣之职。当时翠微宫里的气氛非常悲凉,李世民病情加剧,太子昼夜不离,连头发都白了好几根。等到最后时刻,唐太宗召长孙无忌到床前托孤后事,长孙无忌过于伤痛,一直哭,李世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让他先出去冷静冷静。过了一会儿,眼泪哭干了,李世民再把他和褚遂良叫进来,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言罢,又嘱咐太子:“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话说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然而,李世民又对褚遂良说了一句话:“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馋人间之。”一个年轻的皇帝,一个父亲辈的宰相,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李世民希望褚遂良能够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努力弥补舅舅与外甥的矛盾。遗憾的是,褚遂良非但没有做到,反而使冲突更加剧烈。几年后,双方为皇后人选争得不可开交,反对派这边,就属褚遂良最为强硬,他一个劲磕头,还说:“还陛下笏”,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干了!李治听后非常震怒,年纪大了不起啊!竟然倚老卖老,威胁朕!很快,褚遂良一贬再贬,最终客死他乡。
第二:把李勣贬为叠州都督。之前李勣已经是宰相了,而且李世民早就把他确立为托孤大臣。有一次宴会,李世民对李勣说:“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您当年没有辜负李密,现在肯定也不会辜负我!听到皇帝如此信任自己,李勣流涕拜谢,咬破手指,表达忠心。那一夜,大家都喝多了,李勣不胜酒力,呼呼大睡起来。李世民把自己的衣服解下来,盖在李勣身上。史书没说李将军醒后是什么反应,要是我,肯定又得感激一波呀。
既然之前都说好了,让李勣辅佐新君,怎么又把他贬为叠州都督了?原来,李世民认为太子与李勣关系一般,担心后者不会尽心尽力。等老皇帝驾崩后,由新君提拔李勣,李将军必然感恩戴德,全力辅佐。果然,太子一登基,马上就给李勣升官了,重新任命为宰相。在这个事件中,还存在两种不一样的记载。有史书说,李世民还对李勣动过杀机,如果李勣不去叠州上任,或者犹豫,就直接把他处死。但也有史书并没有记载所谓的杀机,只是说李治对李勣无恩,今天的贬官是为了明天的升迁。反正李勣聪明的很,命令发下来,连家都没回,就直接跑到叠州上任了。可见皇帝的小算盘根本瞒不过他。
纵观整个高宗时期,李勣可以说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总章二年去世后,李治亲自为李勣撰写墓碑碑文,出殡时,他还登上长安故城送别。望着灵柩向昭陵方向远去,李治痛哭失声,不能自已,太子李弘也跟着落泪,场面令人动容。“贞观之初,勣已经事朕,荏苒之间,四十余载。岁月既久,情素可知。此人奉上忠贞,事亲孝谨。热心平直,终始不渝。历事三朝,未常有过。自古贤臣,罕有其比。”古往今来,没有人比的上他!这就是唐高宗眼里的李勣。
李世民驾崩于贞观二十三年四月,等到八月份,灵柩入葬昭陵。此时,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契毖何力请求殉葬,追随太宗而去。他们能不能如愿呢?不能!李世民生前早就料到了这个情况,特意留下圣旨,不准二人殉葬。李治派人将先帝遗愿告知二位将军,他们听说后,也只好遵旨。为大唐保住将才,这就是李世民做的第三件事。几十年后,二位将军相继死去,都陪葬昭陵,总算了却了平生所愿。李治曾经下旨,功臣子女愿意陪陵的,朝廷也开绿灯。像李勣的儿子李震,契毖何力的女儿也都葬在昭陵。按理说,李震的官职并不高,生前也没有立过什么大功,是没有资格陪葬皇陵的。可谁让他的父亲是李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