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姜维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两人北伐战绩对比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05)220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接过北伐的旗帜,帮助蜀汉以攻代守。不过姜维北伐的战绩似乎要好过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大部分都是打了败仗,也没给当时的局面带来任何改观。那为什么姜维北伐却能获得一定成效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姜维北伐时使用的战略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可能还真不如姜维,只是在演义中被夸大了许多。

三国后期,代替司马懿和郭淮主管曹魏西北军务的是征西将军陈泰和雍州刺史王经,但这两位的能力远比不得司马懿和郭淮,因为他们严重缺乏军事经验,又碰上了久经战阵的孔明弟子姜维,结果一下子让他们看到了差距。

姜维北伐的之一刀,首先砍向了狄道(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这里是陇西与雍州联络的要点,蜀军一击即得,陈泰闻讯,赶紧派手下之一猛将、讨蜀护军徐质率五千精锐骑兵来援,结果被姜维以退为进打了个埋伏干掉了。幸亏这时另一支援军、雍州刺史王经率领的数万魏军大部队及时赶到,收复狄道,稳住了防线。

姜维于是很快发起战役第二阶段,继续对狄道发起进攻。王经率军在洮河应战姜维,狄道不能再丢了,再丢了身为雍州刺史,报告不好写。而且在王经看来,姜维的部队是游击队性质,他率领的数万大军只要好好布防,把对手挡回去就行。姜维不敢贸然进攻。当年诸葛亮面对司马懿不是也不敢随便跨塔追杀嘛?所以关键是守在塔下,猥琐流。

王经是这样想的,却正中姜维下怀。姜维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当年是把他当魏延接班人培养的,作战方面他更像魏延。他就喜欢决战,也善于决战。于是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三万多人西渡洮水,背水列阵向魏军发起进攻!

王经突然感觉脑子有点乱,怎么敢背水列阵,想当韩信啊?

眼看蜀军渡过洮水,一步步向狄道逼近,王经脑子更乱了,不能再猥琐了,必须把蜀军挡回去,要不然两次丢掉重要军事据点,自己的政治前途就全完了,而且蜀军背水列阵,正是机会!于是他率领大约三万魏军面向对手展开,向蜀军压来。大战即将爆发。

应该说王经还是有点水平,他看出了蜀军布置的是偃月阵,也发现这个偃月阵中央兵力薄弱,于是他调整了魏军的布阵,将全军列成锋矢阵,企图来个中央突击,利用还有的一点骑兵力量将蜀军切开,再由步兵压上各个击破。

随着三通战鼓擂响,魏军开始进攻。奇怪的是当魏军骑兵冲向蜀军中央的时候,中央蜀军突然向两翼散开,让开了一条道路。“不好,上当了。”王经猛然发现自己中了姜维的圈套,但已经来不及了。魏军先头部队一万多人已经冲破蜀军偃月阵中央!但他们并不高兴,因为很快,他们发现自己到了河边,没地去了。就在这时,刚刚“溃散”的蜀军利用魏军间隙迅速重新在魏军先头部队后方集结列阵,一部对着被反包围的魏军先头部队,一部对着魏军后续部队,虎步中军果然名不虚传!王经三万人的队伍被姜维利用他的错误分成了两半。先头部队反被包围。

王经的之一反应就是让后续部队前进,攻击虎步中军与先头部队汇合。这又是一个错误。应该令剩下的部队向两翼展开兵力,避免被合围才对。因为姜维就是这么做的:只见蜀军中央“克复中原”大纛一挥,本来实力就强大的蜀军两翼在张翼、廖化的指挥下一边向各自所处方向延伸战线,一边对用连弩对冲击的魏军进行交叉射击。

这时王经已经彻底乱了方寸,他现在一门心思想的都是救出被围部队,完全忽视了对自己两翼的保护,只顾向中央发起最猛烈的冲击。这时的虎步中军承受了两个方向的巨大压力,能够凭借只有平时精良的训练,面对敌人的重重压力死战不退。就在双方整个战线僵持在中央时,姜维寄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由寄居蜀地的羌胡民族组成的骑兵队分两路,从张翼、廖化军阵中疾驰而出瞬间封住了魏军身后的退路,转身向魏军军阵中冲杀过来。完了!王经突然发现他被包围了。他不是一个蠢人,只是之前没有指挥过作战,没有经验,他本以为以他的才华,可以慢慢学,可惜姜维这种级别的对手,并不适合用来刷经验和拿人头。

随着蜀军完成对魏军的包围,魏军陷入了绝境。

正当王经准备抹脖子自杀的时候,他手下的南安太守邓艾站了出来。邓艾向王经建议,自己率领亲兵二千人攻击蜀将廖化部,因为廖化用兵保守,必然不敢再延伸战线,对魏军继续包围,王经就可以率领后续部队利用廖化部与张翼部的间隙,突围撤往狄道,自己断后。王经看着这个和自己一起被司马家提拔起来的同僚,同意了。邓艾率领亲兵拿出老子活不过今天也要找几个陪葬的劲头,奋不顾身冲向廖化本阵,廖化一见对方要拼命,立即下令停止延伸战线,厚集兵力,应对魏军的决死冲锋。

姜维一看廖化这种打法,急了,派传令兵命令廖化继续延伸战线完成对魏军包围,可惜廖化并不理会,集中自己的兵力全力对付邓艾两千人的冲锋。王经可算是找到回狄道的路了,马上带着还可以成建 *** 战的五千多人,从廖化让出来的结合部突围而出,邓艾拼了一阵也不冲了,撇下伤员,带着剩下的一千多人跑向上邽投靠陈泰去了。邓艾在最危机时刻的冷静分析判断,挽救了王经的性命和大约一万左右的魏军。廖化这才回过味来,紧急派兵堵住缺口,剩下的两万多魏军彻底没了指望,史籍记载此役:“大破为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经退保狄道城。”(《三国志·姜维传》)经此一战,陇西魏军主力全灭,蜀汉获得建国以来更大规模的战役胜利。

姜维赢得了蜀汉建国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战役胜利,其战绩在账面上看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诸葛亮,本为卫将军的姜维由此在蜀延熙十九年春(公元256年),就任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任军事更高统帅——大将军。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三国志·姜维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8/518784.html

“姜维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两人北伐战绩对比” 的相关文章

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

陶侃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陶侃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陶侃是东晋为数不多的名将,也是为人正直的官员之一,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陶侃年幼而孤贫,最初任县中小吏。家里很穷,父亲去世的早,和我们一样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他母亲于是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就算是亲骨肉,亲兄弟也可以闭眼弄死,那么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这背后必有隐情。一、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56岁就禅让大位了。赵构是宋徽宗唯一能够南下避难的儿子,因此他也就肩负起了振兴宋朝的使命。不过他建立起来的南宋,实力弱小,常...

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是韩信吗 这位诸侯才是真正的人

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是韩信吗 这位诸侯才是真正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不是韩信,而是这位诸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语: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虽然费尽心机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但这份统一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秦二世时期,由于秦朝实施暴政。导致天下各地起兵反秦蜂拥而起。其中...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萧梁临川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建康,萧梁自此陷入侯景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在梁武帝忙着进行平叛时,他的亲侄子与养子萧正德却投靠了侯景,联合叛军围攻建康。那萧正德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亲伯父...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还不知道:楚汉相争,韩信真的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的钟室内,被后人誉为无双国士,一代兵仙的韩信,刚刚被丞相萧何骗进宫,就被一群妇女拿下,即将被处死。这个时候的韩信后悔极了:我当初要是听蒯通的话,今天又怎么会被女人小儿所...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做轮椅 诸葛亮的腿出问腿了吗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要做轮椅 诸葛亮的腿出问腿了吗

对诸葛亮双腿健全,为何打仗却坚持坐“轮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不少能人和天才,他们中有的人精通诗词音韵,写下的诗词流传上千年,有的人则是能带兵会打仗,在乱军丛中取下敌方上将的首级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另外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

诸葛亮如果踢开刘禅自立门户 魏延不帮忙能成功吗

诸葛亮如果踢开刘禅自立门户 魏延不帮忙能成功吗

对如果诸葛亮篡汉自立,没有魏延助他,诸葛亮可以成功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导语:三国之中诸葛亮的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他的一生都在为蜀国大业奋斗,最后连死前都是在为蜀国的后续作出安排,就是这样一位“鞠躬尽瘁”之人,他的传奇实在是一件接着一件,我们也都会想诸葛亮为何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