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16)360

三国必然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壮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没能受到重用的大将之一。太史慈是东吴名将,然而当东吴归孙权接手之后,太史慈就很少被孙权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施展,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憋屈了。而太史慈最终也是郁郁而终的,也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那为什么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呢?太史慈最终又是怎么死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

太史慈在大多三国迷的心中是一位完美的武将,尤其在东吴迷们的心中更是无可挑剔。最为关键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当世人和历代的史评家都对其赞美有加。

《三国志》作者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汉末大名士孔融: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以上评价最多,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几乎全是太史慈的忠义诚信。太史慈的优点其实远不止这些,以下先了解一下史书中完美的太史慈吧。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年少好学且极为善射。二十一岁那年在东莱郡署担任奏曹史,负责处理文书。一次为了帮助本郡抢先递送朝廷公文到公车门。略施小计,得罪了其他州郡的衙门,为了躲避报复,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担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后,感觉太史慈是个奇人。孔融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济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亲。后来黄巾军首领管亥围攻孔融,太史慈正好自辽东回家探母,母亲立即命令太史慈急赴北海帮助孔融。太史慈一片孝心,为报孔融体恤母亲的恩情,一人单马驰赴北海都昌。

太史慈见到孔融后,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不许。当时孔融正着急寻求壮士去山东平原向刘备求救。但因城围日密,无人敢冲出城。太史慈听闻,不辞艰难,慨然自请。孔融说:“人人都说此事难办,实在不愿以此不可能的事情为难义士。”

太史慈说:“府君有恩于我的母亲,太史慈无以为报,母亲此次遣小子前来,就是要解恩人之急。今天众人都说不可,太史慈也一样认为不可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府君昔日照料我一家人的恩情吗?报恩之义如果尽失的话,母亲遣小子来见府君的意图也就难以达到了。小子又有何脸面复见母亲大人呢?如今事情紧急,愿府君只管派遣不要犹豫,以成全小子报恩之愿。”孔融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史慈突围求援。

太史慈仅带二名骑从,出城时被黄巾军察觉,黄巾军立即兵马互出观望动静。太史慈见状却从容在城外表演射箭靶,遥射无不中,射毕,复回人城。如是者数日,迷惑黄巾军。刚开始黄巾军很警觉,但看太史慈射技如此精湛,也不敢有所骚动,只是在原处观望,后来几日见太史慈只是炫技,无所攻击,也就开始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

一日太史慈乘黄巾军松懈之时,突然驰马加鞭突围而出,等到贼兵追来,太史慈已经跑远,回头遥射几个跑的快的追贼,追贼一一应弦而倒,此后无敢再追者。太史慈驰抵平原,请得刘备发兵三千来救孔融,贼兵遂解围而去。时年太史慈二十六岁。孔融无比感慨地对太史慈说:“壮士,你真是我的年轻好友。

2.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解围孔融以后,太史慈到同郡人扬州刺史刘繇处供职。当时孙策和刘繇正在争地盘。刘繇、孙策双方对峙在牛渚。手下有人向刘繇建议让太史慈担当将军之职以拒孙策。刘繇不听,只派太史慈担任侦察巡行的工作。后来刘繇在牛渚失利,逃奔丹徒。

刘繇不重视太史慈的原因是因为太史慈不是世家名门出身。仅仅是一名寒门武人,轻侠之士。在那个时代刘繇不愿重用太史慈无可厚非。因为汉末三国是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尤其在世家大族的圈层里,注重门第之风盛行。刘繇本身就出身世家豪族,还沾着那么点皇亲。当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曹操那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要不怎么曹操能成功呢,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

史书记载,刘繇说:“我若重用太史慈,许子将岂不是要笑话我?”许子将就是许劭。每月初一在京都洛阳搞月旦评,品评人物的那哥们。兵乱之下,许大名士品评人物的活动开展不下去了,跑到刘繇这里避难来了。

清谈评议,品评人物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因此许劭这种大名士在当时很受欢迎。因其能“以言拔士”,经他们点评过的人,都会身价大涨,所以非常受士人的敬仰和敬畏。刘繇也不敢轻易得罪许劭,生怕被许劭给个“差评”,一世英名也就毁了。

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中虽然未得到重用,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他还是和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遇上了。这也许就是天意。

3.孙策重用太史慈

当时太史慈正在神亭巡行警备,与孙策和他的从骑遭遇。太史慈不顾敌强己弱,独自上前同孙策搦战。孙策和太史慈从马上一直打到马下,然后各弃兵器,开始赤手空拳,肉搏厮斗,斗到最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插的短戟,太史慈抢到孙策的头盔,二人还是不分胜负。直到双方增援的兵马赶到,才不得不罢手归营。

经过此番厮斗,二人心中顿起默契之感,心生钦佩之情,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豪杰爱豪杰。后来刘繇在孙策的猛攻之下战败,太史慈被执。孙策亲解其缚,拉着太史慈的手说:“壮士还记得神亭相搏时否?那时如果是我被执,不知你会如何见待?”

太史慈说:“各为其主,未可知也。”孙策大笑说:“俱往矣,以后我们一起来干一番大事如何?”太史慈早有钦佩孙策之意,既然得不到刘繇的重用,如今孙策如此肝胆相照,遂许美意,愿为驱驰。

孙策先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回吴郡后又分兵给太史慈,拜为折衔中郎将。刘繇不久病死在豫章,其部众万余人未有所属。孙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抚,左右都说:“太史慈此去恐不复还也。”孙策说:“子义勇敢有智略,肝胆照人,非纵横易变之人,他读书知义,素重言诺,一旦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可勿疑。”

孙策在吴县间门送别时,把腕问太史慈:“何时能还?太史慈慨然曰:“不超过六十日。”果然不出两月,太史慈完成任务而返。而且把豫章目前松散无备治的情况汇报给了孙策。孙策据此决定对豫章用兵,结果大胜。孙策据有豫章后,分出庐陵郡,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屯海昏。

针对刘繇死后太史慈收抚刘繇的部下,《吴历》中有另一番记载。【《吴历》记: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

按《吴历》的说法,是太史慈主动向孙策提出要去收抚刘繇的余众,而不是孙策的命令安排,因此孙策诸将皆疑太史慈会一去不返。孙策给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太史慈不负信任,按期而返。

如果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孙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抚刘繇的余众,然后同部下们商议,部下们觉得不可,孙策力排众议觉得太史慈肯定会回来,则表明孙策对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三国志》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从孙策的言语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径,因此才放心让太史慈北归抚众。那么孙策和太史慈意气相投的成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段交往,我是更愿意相信《吴历》中的说法。后来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气相投。

4.孙权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孙策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督诸军拒刘表的侄子刘磐,使磐绝迹不敢再犯。终太史慈一生也没有改变。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孙权的这个安排显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想趁机挑拨离间。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其言亦田畴辈流也。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8/520743.html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回想我国封建王朝,曾给世人留下太多遗憾和无法弥补的创伤。比如在古代,明明某些人很厉害,可偏偏天妒英才,结果导致不错的局面瞬间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比如大将霍去病,抗金英雄岳飞,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又比如朱元...

孙权本来没有必要杀到关羽 孙权最后为什么还是下手了

孙权本来没有必要杀到关羽 孙权最后为什么还是下手了

还不知道:孙权本来是没有必要杀掉关羽的,为何最后杀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奇袭荆州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奇袭荆州已经算是第三次攻占荆州了,这里没有用偷袭,而是用了奇袭,所以可以看出其实战况十分不好,因为如果光看这件事情的表面的话,孙权进攻偷袭荆州是没...

曹操麾下的名将曹仁有哪些优缺点?结局如何?

曹操麾下的名将曹仁有哪些优缺点?结局如何?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曹操麾下名将曹仁的故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进攻合肥,曹魏诸州均抽调兵力屯驻于扬州,以防备孙权。然而,曹魏最大的隐患,却不是合肥,而是在荆州方向。此时汉水流域已经进入汛期,江水高涨。温恢敏锐地...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人。晋朝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

谢鲲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谢鲲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人。晋朝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

薛应旗:明朝学者、藏书家,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薛应旗:明朝学者、藏书家,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薛应旗(公元1500年-公元1575年),明学者、藏书家。字仲常,号方山。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慈溪知县,官南京考工郎中。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薛方山的生平大致可分三个阶段:35岁前,主要是读书,准备科举;1535年中进士,开始二十一年的官场...

胤禛有何能力会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

胤禛有何能力会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被废后,引发了成年皇子的夺嫡之争。然而四皇子胤禛却求仙问道,游山玩水,还自诩是“天下第一富贵闲人”。不过,最终他却成了清王朝的统治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康熙一生有3...

诸葛亮带兵打仗必定失败 诸葛瑾为什么还能做大将军

诸葛亮带兵打仗必定失败 诸葛瑾为什么还能做大将军

还不知道:诸葛瑾带兵必败,为何还能当上东吴大将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瑾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望不及弟弟诸葛亮,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诸葛瑾也并非碌碌之辈,一路做到了东吴大将军的位置,而诸葛瑾一生带兵打仗,除了跟随吕蒙有一次躺赢之外,其他的基本都输了,孙权为何还如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