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特别是皇帝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有什么深层原因?
当我们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不难发现电视剧当中女子结婚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一些达官贵族也更加钟情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为妻。
这种情节在现代看来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现代社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都在读书,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别说是结婚了,就是谈个恋爱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法律还规定女性最早适婚年龄为二十岁,十四岁以下的女性都是 *** ,若是与之 *** 就相当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在古代社会,豆蔻年华的少女不在学堂里读书,反而是早早地谈婚论嫁,甚至是准备生孩子。
我们通过翻看各个朝代史书上记载的历史,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说。
比如孝武皇后陈阿胶,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汉武帝刘彻。
文德皇后长孙氏,也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秦王李世民。
还有永乐大帝朱棣的皇后徐氏,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燕王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早婚的现象更加常见,比如柳皇后在和陈宣帝成婚时仅仅十一岁,刘宋明帝的皇后也是十二三岁就出嫁了。
最离谱的是,古代还有一种说法是:“男子三十为祖”。意思就是男性一般到三十岁就会有孙儿,成为祖辈。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热衷于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呢?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其实很多,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各个朝代的国情,以及社会生产力和道德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起源于农耕文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在西方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我们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其生产力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那生产力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现代科学学说认为,生产力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为三大基本要素,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改造自然的能力。
从狭义上来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长期缺失的状态,因为“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使上层阶级对权力有着病态的执着,这就导致了下层阶级将“生存”当作首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得不到发展,生产资料被迫地单一局限在“人力”这方面,人口也就成了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关键标志。
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统治阶级对于“发展人口”绝对是极力倡导的。那如何“发展人口”呢?
早婚早育,早婚多孕就成了他们的首要目的。
并且大家还要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中国的古代史从来都不是其乐融融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光史书上记载的,就一共出现过至少四十六个主流国家,两千多个附属国家。
在这些主流国家中,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到溥仪退位,就历经过四百九十四回朝代的变迁。
国家与国家,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权力更迭,往往不是通过和平演变,而是发动大规模战争,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
除去一些较为和平的大一统的王朝,根据史料记载,在战乱年代,这种大规模战争平均每年都会发动1.54次。
就拿春秋到五代十国的时期来举例,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各国共计发动战争多达1995次。
更别提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短短三百六十余年间,存在过三十多个大小王朝的交替兴灭,发动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统治者上位的之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在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开始大力地倡导早婚早育、早婚多育。
一方面,女子一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来了月经,表明其拥有生育能力,并且女子的生育能力大部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的,因此古代男子比较热衷于娶十三四岁的女性为妻。
另一方面,对皇帝而言,他们结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带有比较浓重的政治色彩。
尤其是年幼登位的皇帝,他通过依仗妻子身后的母族势力,摆脱摄政大臣的桎梏,从而最直接地实现亲政,因此挑选一位年轻好拿捏的 *** 就成了更优之选。
皇帝亲政后,他面临的之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统治不受到威胁,并且能够长期保持。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一般会尽早地生育,培养出继任者,从而不至于让储君之位旁落,动摇自己的统治。
所谓上行下效就是如此,皇帝作为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社会的风气,皇帝既然钟情于十三四岁的女性,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沉痛的寿命限制”
除去生产力这个根本制约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沉痛、更为现实的因素就是古人的寿命。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出台的一期《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报告》显示,现代居民人均寿命提高到78.2岁,产妇死亡率下降到约万分之一,婴儿死亡率同比下降到百分之五。
但是如果后退两千年,那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才仅仅达到了三十多岁。
对此,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哪怕是在战争稀少,百姓休养生息的情况下,整个秦汉两朝的人均寿命也不过二十来岁出头。
若是遇上非常混乱的年代,就比如像上面说的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百姓贱如草芥,那寿命只会更低。
即使经历了将近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才达到了三十多岁。
在几百位封建皇帝当中,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不过数十人,八十岁以上的不过五人。
除了战争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代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瘟疫,自然灾害来肆意地夺取百姓的生命。
并且由于古代的医疗手段比较落后,新生儿和幼童的死亡人数占比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心惊。
据史料记载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人早夭。
康熙一共有五十五位子女,其中有十二位夭折在五岁以下,明朝天启皇帝膝下的子女八人均未存活,嫡长子更是一生下来就是死胎!
皇室孩子的存活率尚且如此之低,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了。
而且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来形容女性生孩子——鬼门关上走一遭。
古代没有B超检查和四维彩超胎儿筛查,孕妇生产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到底适不适合生育,若是再遇上个胡乱接生的稳婆,很有可能导致一尸两命。
这也是导致古人寿命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古人要完成的任务可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少,他们要赡养父母,传宗接代和建功立业,因此尽早结婚,尽早成家就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
同样的男性早婚,对应地也要娶同样十三四岁的少女,这样才不会使社会伦理失去平衡。
并且成婚后,女子从十三四岁开始孕育生命,通过尽可能多的生育,来减少因为难产而带来的成本,这是一种迫于现实压力下的选择。
“封建礼教下女性的被迫选择”
秦以后,中国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政治思想,古代的婚姻制度不同于现代的一夫一妻制,他们形成了以一夫一妻多妾制为核心的社会风尚,这是父权社会的典型表现。
在父权社会当中,女性的话语权被剥夺,她们失去了人生的可能性选择,被陈规陋俗的条条框框局限在男性的审美里,未嫁从父、已婚从夫、夫丧从子,还有三纲五常里的《夫为妻纲》等等,都成了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枷锁。
同样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恶劣影响也一定程度作用在男性身上,他们被教化得极力追求功名利禄,要永不停息地奋斗,从而建功立业、振兴家族、衣锦还乡。
在这种情况下,男性为了彰显自身成就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迎娶一些年轻貌美的女性为妻。
他们企盼通过年龄和地位的差距来从妻子或者小妾身上找到存在感,并通过封建礼教下的糟粕思想进行控制,从而使女性被迫地接受这种社会现实。
除却在道德层面的控制,不少朝代和国家都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来强化这种思想。
其实最早记录古人的结婚年龄是在《周礼》这本文献当中,它明确记载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周朝的统治者认为,女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身体才刚刚达到成熟的地步,可以结婚。其表达的含义,与现代婚姻观基本一致。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出手强制干预百姓和贵族的婚配观念,那时候山东六国基本上都开始迫使女性早婚早育。
比如我们熟知的越王勾践,他是政治强力干预婚龄的最早实践者,在位期间讲女性适婚年龄下调五岁,成了“十五出嫁”。
后来经过演化,各种逼迫女子早嫁的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
西晋时期规定,女子到了岁数不结婚国家就给你强行婚配,还有南宋时期规定“女子适婚不嫁者,家人连坐之”,意思就是一人未嫁,全家坐牢。
而古代又是男女婚嫁又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所以为了避免受到惩罚,等到女子一成年,父母便会急匆匆地将她许配人家。
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封建社会将传宗接代看得如此重要,这就迫使结婚和生育变成了女性必须履行的职责,面对家族传承,早婚早育就成了必要的措施。
所以古代男子钟情于和十三四岁的少女成婚,也侧面体现出封建礼教下女子的艰辛和不易。
文章讲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朝代规定的结婚年龄都不尽相同,但毫无例外的是,统治者制定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适应于当时的具体国情,虽然早婚早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发展,但终究难以长治久安。
只有现代社会当中,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具体情况的婚姻观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